中國很早就已經使用餐具,用勺子的歷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歷史約4000年,用筷子的時間上限還不確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歷史,餐叉直到戰國時仍在用,河南洛陽的戰國墓葬曾出土捆成壹捆的51枚餐叉。戰國以後,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記載和實物較少出現。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時的分工很明確,勺子用來吃飯,筷子用來吃羹裏頭的菜。?[1-2]?
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明代開始稱“筷”。《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說:“箸,壹名梜,所以夾食也”,《禮記》鄭玄註“梜,猶箸也”。《雲仙雜記》載:“向範待侍,有漆花盤,科鬥箸,魚尾匙。”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走堂的拿了壹雙筷子兩個小菜碟又是壹碟臘豬頭肉。”沈從文《從文自傳·我讀壹本小書同時又讀壹本大書》“邊街又有小飯鋪門前有個大竹筒插滿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民間關於筷子的傳說也不少,壹說姜子牙受神鳥啟示發明絲竹筷,壹說妲己為討紂王歡心而發明用玉簪作筷,還有大禹治水時為節約時間以樹枝撈取熱食而發明筷子的傳說。普通筷子的長度約為22-24厘米左右。筷子有很多工藝品,在設計方面融入了更多的傳統工藝,從而也成為人們收藏的選擇,並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愛。?[1]?
筷子
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但清康熙並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壹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已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筯,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
最早使用象牙筷的君王
筷子(18張)
我國是筷箸的發源地,用箸進餐歷史悠久。古籍《韓非子·喻老》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司馬遷在《史記·宗微子世家》亦雲“紂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玉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禦之。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這雖是對紂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恐懼的陳述,但卻從象牙筷所引起的宮廷事件中,為我們追溯箸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最有價值的文字史料。紂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國公元前1144年前後,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壹百多年前已出現了精制的象牙箸。
也有人懷疑古籍“紂為象箸”的記載,他們認為河南河北等地根本無象,何來牙箸?據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有“象”字,還有“茯象”和“來象”的記載。《呂氏春秋·古樂》中也有“商人服象”之句。據《本味篇》載:“旌象之約”,就是說象鼻也是壹種美食。由此可知殷商時代中原野象成群。正因商代有象群遭到圍獵,才有“紂為象箸”的可能。
筷子在我國的使用記錄壹直都是有文字的記載,而缺乏實物的佐證,在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收藏的壹個古代漢竈中發現筷子的浮雕,彌補了筷子實物佐證的空白,是已知唯壹的實物佐證,其精致程度足可以和現代的筷子相媲美,堪稱當代國寶,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通過這個筷子的浮雕不僅能證明在漢代時期人們就已經在使用筷子,而且更能反映出當時人們富足的生活條件和多樣化的生活方式。
傳說
姜子牙
筷子在漢竈中的實物發現
這壹傳說流傳於焦作市的孟州等地,《懷慶府誌》卷23《人物·流寓》引《史記》載:“呂望(註:姜子牙也稱姜太公,本名叫姜尚,從其封姓也叫呂尚,號為太公望,因此史籍中又稱其為呂望)嘗屠牛於朝歌,賣飯於孟津。昔之孟津,今之孟縣。”由此可知,姜子牙在出山之前,主要就是在淇縣至孟縣這壹帶隱居。
傳說姜子牙只會直鉤釣魚,其他事壹件也不會幹,所以十分窮困。他老婆實在無法跟他過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另嫁他人。
這天姜子牙釣魚又兩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說:“妳餓了吧?我給妳燒好了肉,妳快吃吧!”姜子牙確實餓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飛來壹只鳥,啄了他壹口。他疼得“阿呀”壹聲,肉沒吃成,忙去趕鳥。當他第二次去拿肉時,鳥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鳥為什麽兩次啄我,難道這肉我吃不得?為了試鳥,他第三次去抓肉,這時鳥又來啄他。姜子牙知道這是壹只神鳥,於是裝著趕鳥壹直追出門去,直追到壹個無人的山坡上。神鳥棲在壹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姜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忙摘了兩根細絲竹回到家中。這時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於是將兩根絲竹伸進碗中夾肉,突然看見絲竹噝噝地冒出壹股股青煙。姜子牙假裝不知放毒之事,對老婆說:“肉怎麽會冒煙,難道有毒?”說著,姜子牙夾起肉就向老婆嘴裏送。老婆臉都嚇白了,忙逃出門去。
姜子牙明白這絲竹是神鳥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驗出來,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壹代代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顯然是崇拜姜子牙的產物,與史料記載也不符。
殷紂王時代已出現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紂王是同時代的人,既然紂王已經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絲竹筷也就談不上什麽發明創造了。不過有壹點卻是真實的,那就是商代民間以竹為筷。
妲己
這個傳說流傳於我市的溫縣、博愛及其山陽區的恩村壹帶。妲己是冀州侯蘇護之女,蘇護是溫縣人,其內都在今博愛縣境內。蘇護送妲己到朝歌去,途經恩村(註:古為恩州驛)住宿。直到2020年,在恩村還流傳著許多與之有關的故事。今恩村壹街東南的甕澗河西側,曾有壹大土冢,叫“妲己冢”或“狐仙冢”,當地人叫“冢古堆”。
傳說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時不是說魚肉不鮮,就是說雞湯太燙,有時又說菜肴冰涼不能入口。結果,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她都要事先嘗壹嘗,免得紂王鹹淡不可口又要發怒。
有壹次,妲己嘗到有幾碗佳肴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因為紂王已來到餐桌前。妲己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壹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是荒淫無恥之徒,他認為由妲己夾菜餵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即讓工匠為她特制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以後這種夾菜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這則傳說,不像第壹個傳說充滿著神話色彩,而比較貼近生活,有某些現實意義,但依然富於傳奇性,也與史實不符。考古學家在安陽侯家莊1005號殷商墓中發掘出的鋼箸(筷),經考證其年代早於殷紂末期的紂王時代,顯然,筷子既不是紂王發明,也非妲己創造,應是更早的產物。
大禹
筷子
我國有壹則民間傳說,相傳大禹在治理水患時三過家門而不入,都在野外進餐,有時時間緊迫,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然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肉或粉粢(米飯)食之,這就是筷箸最初的雛形。傳說雖非正史,但因熟食燙手,筷箸因運而生,這是合乎人類生活發展規律的。
《禮記》鄭註雲“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這是把谷子以樹葉包好,糊泥置火中烤熟。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法也推動了箸之形成。當先民把包好塗泥的谷粒置火灰中烤時,為使其受熟均勻,不斷用樹枝撥動,我們聰明祖先也就是在撥動原始爆米花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天長日久,筷箸的雛形也漸漸地在先民手中出現。
這當然是推測,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進入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當時無法記錄箸之發明過程,但飲食專家的這些推測是不無科學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