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車水馬龍、燈紅綠酒的喧囂塵世中,妳可聽見儒學大師發自千年前的呼喚。翻開《論語》扉頁,閱讀著2000年前留下的文字,我的內心不禁觸動,五味雜陳的情感奔湧而上。讀《論語》,猶如讀Bartlett之《引用名句集》,引起無限沈思想象,不禁訝異探索,窺視其真正意義之所在。
在春秋戰國這個劇烈變革的時代,百家爭鳴,“為政以德”的旗幟被孔子高高豎起。“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孔子看來,武力、刑罰、陰謀、縱橫等方式只能治絲益棼,使社會問題越來越壞,只有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根本。站在統治者的立場,孔子推崇周禮,強調等級制度,在明清的皇室強調“臣臣”、“子子”之時,這位政治家也大膽地倡導著“君君”、“父父”。只有每個人都各司其職,安分守己,政策才能被推行,規則才能被遵守。反觀今日,著實令我們這些生活在21世紀的炎黃子孫自愧不如。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在面對長沮、桀溺這樣高貴隱士的嘲笑與不理解時,孔子憮然如此回應。這個看似高大的學者,有個科學家的性格——固執。輾轉於各個國家之間,看著天下動亂若滔滔四處泛濫的洪水,明智出世將面臨的障礙,他依然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作為孔子個性的寫照。在當今職場的血肉拼殺中,有多少人放下了自己的堅持與原則;在應試教育的壓迫下,有多少孩子背棄了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我們的理想在哪兒?不要用生活所迫作借口,妳可知道,兩千年前的戰果,在那個生命如草菅的時候,孔子從來沒有退縮過。天下不容只能證明天下人見識淺,天下不容,於孔子無損,反倒恰好顯示孔子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他之所以“知其不可而為之”,就是堅信自己的事業是合乎仁義的,即使生前不能實現,也要給後人樹立個典範,啟發他們沿著他的足跡前進。
隨著科技與醫學的發展,人類的生命線在不斷延長,可是,在糾結於繁瑣小事的人們可有想過這壹生到底是為了什麽?《論語》中有壹段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話: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段話實質上表述的是生命不斷進步和完善的過程。孔子的壹生都在追求“仁”,他並不鼓勵學生去尋找那些豐功偉績,而是諄諄教導學生做人的準則——“仁者愛人”,成為壹個有高尚道德的人。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因為科學,神鬼迷信離我而去,沒有了畏懼,人們的良心似乎也跟著隱退。三聚氰胺,地溝油的食品問題,房屋坍塌,動車事故的安全問題,社會的道德底線在退後,信譽的城墻在晃動。這壹刻,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先祖的遠見,光榮媽媽吳菊萍,愛心巴郎阿裏木,英雄司機吳斌,他們很平凡,不是領導,不是百萬富翁,卻為人民所樂道,是他們“仁者愛人”觸動了心弦。全球首富比爾蓋茨,慷慨解囊令人刮目相看;“三錢”科學達人,為國家鞠躬盡瘁,令人瞻仰矚目。這個世界不是有權人的,不是有錢人的,而是有心“仁”的。這個道理很淺,孔子早我們兩年前就懂得了。
作為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名揚四海。那麽,他是怎麽教育學生的呢?這是,我不禁想起了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若是他與孔子在同壹時空相遇,便是伯牙與鐘子期吧。子曰:“有教無類。”蘇相信壹切孩子都能教育好。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壹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蘇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號。如此看來,偉大的教育家總是從學生的需要著手,誘導著學生進步的啊。作為老師,孔子持有顏回所謂高山仰止的學問,卻在教與學的關系方面,形成了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當仁,不讓於師。,他強調在教育與學習的過程中師生互有助益,不贊成學生對老師壹味信從,力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敢於表達自己的體會和不同意見,這樣的學生也是老師的學習對象。這種儒家獨具特色的思想體系,深刻影響並規定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傾向,至今仍為世界學習探究。
讀《論語》,學壹分仁愛,習壹分堅持,持壹分中庸。打開這本古籍,才發現想象中古板嚴肅的孔子是位幽默和善的友人,《論語》中的每壹句話,是他作為師長給妳的忠告,是他作為朋友送妳的諫言。即使2000年的歲月流逝,經典也不會磨滅。
此文原創,如有不如意之處,敬請見諒,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