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誌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隨著地方誌實踐的逐步深入,人們不斷總結經驗,開始從理論上探討地方誌。這壹理論最初是初步的、零散的,後來逐漸系統化,最後形成地方誌。
漢代鄭玄對《李周》中提到的“方誌”、“方誌”、“世界地圖”等概念進行了闡釋,對後世史家產生了很大影響。南朝葉凡在《後漢書·西域傳》中也提到了《二漢誌》的內容和種類。金代常渠在描述《華陽國誌》的選材時,認為《方》中單壹的史事、地理或人物的記載不足以反映壹個地區的全貌,提出了史事、地理、人物三位壹體的思想。唐代李繼孚認為,地方誌的編纂要以“丘陵山地、山川河流、攻守利害”為依據,不能以古今為依據。《隋書經籍誌》系統地論述了唐以前地方誌和地理書籍的沿革及源流,為後人研究地方誌發展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到了宋代,地方誌的內容和體例逐漸固定,宋代的地方誌家也對地方誌理論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比如關於方誌的性質,有很多說法認為方誌是古地理書的發展,“郡有誌,猶國有史”(鄭興義《廣陵誌序》),方誌古籍全面等等。關於地方誌的作用,壹般提到地方誌是作為參考和教育的;在地方誌編纂上,提出了重事實、正誤、富風俗、表才情的原則,以及樹立榜樣、分任務、廣尋、詳詢等修誌步驟。這壹時期的方誌家主要有馬光祖、朱、鄭興義、董源、張煒、周,方誌理論多體現在壹些方誌的序言中。
元代方誌家在地方誌編纂方面進行了許多創新。如張選在《鄭智金陵誌》修誌中提出了運用史籍的體例:首先是考證,其次是通史,中間是表象、年譜、傳記,最後以遺別;《史記》在統壹編年史中應用的目的是:研究天人關系,改變古今,形成統壹的說法;用信仰和歷史書寫記錄和應用文風:不空美,不藏惡;續錄宜詳今略古。這壹時期還出現了黃成、楊敬德、楊、歐陽玄等地方誌作者。進壹步探討了地方誌的性質、來源和作用。
明代地方誌家壹般將地方誌和史書歸為同類著作,地方誌的源流更為詳細。在地方誌編纂中,它把直抒胸臆、嚴格寫意作為好誌的標準,提出了“三善”、“三長”、“四珍貴”、“七不書”的原則,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楊壹清、張家謨、楊廷和、李維真、姚九紅、陸淮等地方誌家都在自己的實踐中發展了地方誌理論。
清代乾嘉時期,方苞、戴震、錢大昕、洪、章學誠等著名學者參與了地方誌的編纂實踐。他們將自己的學術觀點付諸實踐,對地方誌理論進行了反復的探討和辯論,逐漸形成了各種流派,出版了壹些地方誌理論專著,最終地方誌誕生了。清代地方誌的流派主要是考證派和史誌派。考證派,又稱地理派、編纂派或舊派,以戴震、、洪、李兆洛為代表。他們鄙視明代以來方誌的原始性、復雜性和荒誕性,主張用考證來指導方誌的研究和編纂,認為在方誌編纂中,沿襲傳統重於創新,要信書不信謠。我們應該廣泛收集舊文獻,並詳細記錄其來源,以贏得信任。他們特別註重地理沿革的考證,並以此為標準衡量地方誌。《史記》學派,又稱歷史學派、文字學派或新學派,以章學誠為代表。他對地方誌的性質、體例、功能和編纂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形成了系統的地方誌理論。他認為地方誌屬於歷史學,“是壹面之全史”,“不是專門研究地理的”,否認以地理沿革的考證作為衡量地方誌質量的標準。從這壹點出發,他認為地方誌要用史體,並設計了“三書”“四體”的結構。“三書”是:“仿正史之體、作誌之體、仿法規之體、作軼事之體、仿文元之體。”(《三書·別離方誌》)四體是指:“慶帝恩情為紀,官分為譜,考古籍法制,名臣為傳。”這是對地方誌理論的重要貢獻。他還認為,方誌和地方誌自成體系,各有例例,不能割裂開來,互為補充;指出州縣應把地方誌的編制確立為法律,編纂者應深諳史風,並做到博學、知行、公,學者不得參與編纂地方誌。在地方誌編纂中,他提出了簡、嚴、芯、雅四個標準,要求去除“五難”和“八忌”。章學誠的理論集中體現在他的論文《與戴東垣修方誌》、《論三書方誌分家》、《論方誌體例》、《論郡縣議事》、《方誌修定十議》中,收錄於他的著作《文史》外版,成為第壹部方誌理論專著。章學誠本人是現代學者公認的中國地方誌的奠基人。除了壹般意義上的文史之外,清代不少學者還出版了地方誌專著,如戴震與段若英的《縣誌論》、陸《靈壽誌二十則》、朱的《與修誌論》、程《統誌修誌論》、劉的《縣誌論》、王恕等。
民國時期,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的影響和推動下,地方誌理論獲得了很大發展,主要表現在:1。建立了獨立的學科體系。1924年,梁啟超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清代學者整理舊學的總成就——方誌》壹文,明確提出方誌的概念,力主章學誠為中國方誌的奠基人。2.系統總結地方誌理論的著作有很多,如的《地方誌》、《傅振倫的《中國地方誌通論》、《甘的《地方誌事業》、的《地方誌今議》、壽鵬飛的《地方誌》等。除了梁啟超的《清代學者整理舊學總成就——方誌》外,還有王寶信的《方誌略》(安雅4-6號、8號、12號)和余乃仁的《方誌略》(建國1號)。章學誠地方誌理論專著有張舒《章士齋地方誌理論》(卷二第九號),張舒還編纂了《章士齋地方誌論文集》。3.他發表過許多關於新方誌編纂和評論的文章,試圖用現代科學的新方法編纂方誌,如鄧之誠的《方誌個案研究》(地學雜誌第9卷第4-5期)、吳景超的《中國縣誌的重建》(獨立評論第60期)、傅振倫的《新方誌略》(地學雜誌第4-5期)中關於方誌的源流、性質、 民國方誌家對地方誌的作用和編纂方法有所突破(見後文《地方誌專題研究綜述》)。
新中國成立以來,新方誌的大規模編纂推動了方誌理論的討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超過了過去。開展了地方誌研究、地方誌史、地方誌基礎理論、地方誌編纂、地方誌應用和地方誌評論等工作,發表學術論文近萬篇,出版了大量專著。如傅振倫的《中國方誌》、的《中國方誌概論》、的《中國方誌概論》、的《中國方誌大綱》、林燕菁的《方誌概論》、黃維的《方誌總集》、何的《新編方誌概論》、黃德新的《中國方誌研究》等。同時,學術活動也廣泛開展。除了專業學術刊物《中國地方誌》,各省市也有自己的專業期刊。此外,各類新編地方誌編纂會議和培訓班也在舉辦或連續舉辦。地方誌研究已成為全社會關註的壹項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