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運河由四部分組成,具體如下:
1、通濟渠(汴渠)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開鑿了鴻溝,又名蒗宕渠(即浪蕩渠),亦曰汴渠。漢魏時期又開鑿了陽渠、疏浚整修了汴渠。
2、邗溝(山陽瀆)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下令開鑿了連通長江和淮河之間的運河。因途經邗城,故得名“邗溝”。
3、永濟渠
大業四年(608),隋煬帝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永濟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河道與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
4、江南運河
江南運河的開鑿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吳國開通了從今江蘇到長江的運河,從蘇州的北門起,向西北穿過漕湖,經太伯瀆與江南運河而上,再經陽湖北行,入古芙蓉湖,然後由利港入於長江,以達於揚州;秦朝開鑿丹徒曲阿,開鑿了從今鎮江至丹陽的運河。
擴展資料:
主要功能
隋唐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漕運。隋唐時期,國家糧倉設在洛陽,江南等地的漕糧大量運來,運河上終日“漕船往來,千裏不絕”。
到武則天稱帝時,洛陽城中的北市壹帶已是“天下舟船所集,常萬余艘”,河道擁堵太過嚴重,連女皇都坐不住了。公元701年,武則天下令“引漕渠,開新潭,以置諸州租船”。
中國新聞網—洛陽溝系洛陽乃至國內最早為都城服務大型水利工程
百度百科—隋朝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