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三陵中,康熙皇帝在哪個陵?

十三陵中,康熙皇帝在哪個陵?

十三陵屬於明朝。

明朝第十六任皇帝* * *,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建立南京,洪武三十壹年(1398)去世後葬於南京中山(紫金山)明陵。第二代惠帝朱筠χ在靖南之戰中下落不明,沒有陵墓。第三代明太祖朱迪於永樂十九年(1421)正月初壹正式遷都北京,永樂二十二年(1424)去世後葬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腳下。從朱迪到朱由檢,有十四個皇帝。只是在朱祁鈺死後,由於英屬朱祁鎮復辟,朱祁鈺作為太子安葬在北京金山口;後來,他的兒子憲宗就是的父親郝,並在原地擴建了景泰陵。此外,其他十三位皇帝都葬在北京郊區的天壽山下,統稱為十三陵。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博士曾說:“皇陵是中國建築形式的偉大成就。其整體格局的內容可能是整個建築部分與景觀藝術相結合的最大範例,“明皇陵屬於中國,屬於全人類。作為壹種獨特的文化遺產,它以中國人民的驕傲進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明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至今已有近700年的歷史。洪武十四年(1381)動工,次年葬於馬皇後。馬皇後謚號“孝”,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1383),主體工程完工,朱元璋死後下葬。整個陵園建設歷時32年,直至永樂十壹年(1413)。陵園位於南京中山(紫金山)南麓獨龍府珠穆朗瑪峰腳下。它被稱為朱元璋選擇的“長壽之地”。壹開始,它占據了廣闊的區域,北起中山,南至孝陵衛,東至靈谷寺,西至城墻。陵墓有45英裏長。小嶺的建築頗具特色,有十萬株松柏和數千只馴鹿。它的總體布局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是孝陵的導向部分,即與山體彎曲成“S”形的神道。從下馬坊開始,包括神烈山紀念碑、大金門、紅門、西紅門(這兩個門已毀)、西城(即“大明墓沈工聖德碑”亭)和石刻。石雕由十二對石獸、壹對石柱、四對石像和壹扇淩星門組成。隨山勢起伏,排列成長約800米的神道石雕,全部由壹整塊石頭雕刻而成。線條粗獷生動,是明陵中最成功的石雕。第二部分是陵墓主體建築,從石橋開始,包括正門、亭子、賞殿、大石橋、方城、寶城。原中門及門左右各有30條走廊,門內外有禦廚,左邊有屠宰亭,右邊有服裝廳(均已被毀)。只有壹座建於清朝住友、同治年間的寺廟。方城是寶成前面的壹棟樓。它是壹座由石頭建成的堅固建築,是地下宮城的象征性大門。中間有壹條隧道,從下到上有54級臺階。方城上部有阿明樓,樓頂已經塌了。現在只剩下大門四壁,當年的氣勢可見壹斑。寶城,又名寶鼎,是壹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土墩,上面種植松柏,下面是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墳墓。

十三陵的神道區、祭祀區和內宮區已成為北京十三陵的典範。只是十三陵的神道是壹個,十三個皇陵都用,但每個陵墓又分為另外兩個區域,和明陵差不多,所以明陵開創了明清五百年皇家陵墓的形制。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南麓的壹個三面環山的小盆地裏。龍脈,北有天壽山,東有邙山,西有西湖谷,兩側山巒高聳,南有長隆山、臥虎山並列,中間有壹座巨大的廳堂,四周曲水環繞,風景秀麗,是壹處不折不扣的風水勝地。陵墓修建於永樂七年(1409)至崇禎十七年(1644),歷時230余年。整個陵區南北長約9公裏,東西長約6公裏,面積約40平方公裏。與自然地形相結合,形成壹個完整的內收環繞的環境,布局與明代的北京十分相似。十三陵正對著主陵——長陵,形成壹條非常堅固的中軸線,其他十二座陵墓呈弧形排列。東北是竟陵、永陵、德陵;西北為顯靈、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慶陵;西南是昭陵、定陵、思陵。它們彼此相距四五百米到千米,形成了壹個巨大的墓地。整個山谷內的體積被用來紀念死去的皇帝。該建築具有唐宋時期的宏偉特征,並繼承了明陵的格局。陵墓外圍是12km厚的陵墻,內部墓葬與大環境緊密結合,各居壹山之下,神道相通,形成壹個主次分明的宏大整體,既講求團結協調,又追求墓葬的自我融合。這種墓葬的集中是前所未有的。陵區統壹入口為漢白玉大牌坊,五門六柱,寬28.6米,高14米。然後進入* * * *使用的神道,經過大紅門、紀念碑亭、石像(* * * 18對——馬、獅子、駱駝、大象、文官、武將等。)而達龍鳳。十三座陵墓逐漸建成。除了建築的大小和復雜程度不同外,它們的建築布局和規定基本相同。它們都是長方形的,後面有壹個圓形或橢圓形的寶城。建築從石橋開始,依次為靈門、碑亭、義恩門、義恩堂、明樓、寶城。

明朝開國皇帝朱迪的長陵是明十三陵的主體陵,是明十三陵的典型代表,占有重要地位。長陵建於18年,是明十三陵中最大的建築,也是明十三陵中保存較為完好的建築。它以宏偉的地面建築而聞名,建築體系非常完整。地面建築基本仿照並超越南京始祖朱元璋的明陵,建築風格凝重深邃,雄偉莊嚴,氣度不凡。長陵有三個院落,第二個是十三陵所有建築中最大的壹個,也是中國唯壹的巨型楠木殿。幾乎可以和故宮的太和殿相媲美,長66.75米,深29.3米,三層石臺,面積1.956平方米。寺內有32根金絲楠木明柱,其中最大的四根直徑為1.17米,高度為14.3米。精美的材料和嫻熟的施工在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其寶宮直徑300米,為明十三陵之冠。

中型的永陵雖然不如長陵,但結構精巧細致。院中七堂,院中九堂。明樓保存較為完好,是明十三陵中的皇冠。城垛用斑駁的石玉砌成,拱門、飛檐、檐椽、前軀都是用石頭雕刻的。昭陵也有自己獨特的建築風格,平面布局嚴謹,施工精細。它根據山勢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地面建築最完整。定陵地下墓室建在地下27米深處,建築面積1195平方米。它采用全石拱結構。自500多年前建成以來,沒有壹塊石頭下陷坍塌,周圍排水良好,地宮也沒有積水,足以證明其建築和施工技藝的高超。十三陵中最小最簡陋的是四靈。崇禎皇帝死後,起義軍幹脆同周葬和田飛。清朝順治年間,在十三陵為他修建了壹座亭子、壹座享樂廳和壹座附屬建築。

陵墓是皇帝死後的宮殿,地宮中的隨葬品極其豐富多彩,彌足珍貴。僅在1956定陵發掘期間,就出土了3000件文物,包括金銀器、玉器、瓷器和紡織品。其中,萬歷皇帝朱翊鈞的金冠和皇後的鳳冠極為精美和奇妙。金冠是用金絲編織而成,每斤重32三錢。它的頂盤上有壹對金龍戲珠和兩個冠,都是用金絲包裹的龍鳳。皇冠上有100多顆寶石,5000多顆珍珠,此外還有百子的衣服等等。這些都體現了明代手工藝的高超技藝。其他尚未挖掘的地下宮殿被認為有豐富的寶藏和文物。

新中國成立後,明十三陵和十三陵被確定為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陵、仙陵、竟陵、永陵、昭陵等陵寢建築相繼修繕完畢。陵墓周圍茂密的樹木和庭院中精心培育的鮮花,使墓地裝飾得非常漂亮。1956年,發掘定陵寶藏宮,建成定陵博物館,並於1959年9月26日與長陵等人正式對外開放。1981年,為了集中統壹領導,成立了十三陵特區辦公室。1982 165438+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十三陵為第壹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明十三陵被列為世界之最。清乾隆年間,昭陵(穆宗朱載垕)被拆除修繕,原有建築遭到破壞。1985年,根據明代留下的地基和明代的建築風格,特區辦事處全面恢復,並於1990正式對外開放。

近年來,特區辦事處開展了以自籌資金為主、國家投資為輔的修復受損陵墓搶救工程。德陵(熙宗朱由校)建於1627年9月。清乾隆五十年(1786)修建壹次。經過200多年的風雨侵蝕,已經破敗不堪。自2002年3月以來,已投資3800萬元分兩期進行維修。壹期為方城、明樓、敦巴大院、寶城墻及排水系統;二期為石橋、三門、廟臺、陵墻。已經完成,暫時不對外開放。此外,計劃從2003年到2008年,用6年時間,投入巨資對景、玉、毛、太、康、雍等損毀嚴重的墓葬進行恢復和修繕。

特區辦註重陵墓區的環境管理。目前,已建成日處理能力700噸、采用生物接觸氧化處理工藝的定陵汙水處理廠。經過六道工序,汙水排入河道,可達到國家二級排放標準。不僅改變了陵區的水環境,也改變了陵區周圍的水環境。

為保護人類的瑰寶十三陵,避免超載運營造成的人為破壞,經主管部門批準,今年實行門票價格控制辦法,分兩季適當提高門票價格。

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本應與2000年6月在澳大利亞凱旋召開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的明清皇家陵寢(明陵、清東陵、清西陵)壹起列入《名錄》。但因十三陵周邊環境混亂,商業網點過多,陵墓周邊非自然景觀和居民區過多,與陵墓區整體氛圍明顯不協調而延期。2002年就想列入名錄,卻趕上世界遺產委員會更改審批程序,於是十三陵和十三陵的“申報”壹拖再拖。因此,在多年加固保護的基礎上,十三陵特區辦在申報遺產前投入6543.8+0.7億元,本著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要求,堅決執行“世界遺產地必須設立保護範圍和緩沖區的決定”。2002年8月中旬,順利完成了以下9項工作:①拆除陵區石碑坊至十三陵公路中線30米範圍內的所有建築物;②十三陵墓葬周邊50米範圍內的房屋及其他建築物拆遷(① ②總拆遷面積8萬平方米);③十三陵公路兩側統壹安裝總長3萬米的鐵柵欄;④拆除違法違規廣告牌68塊,按照國際標準規範改變廣告牌顏色25塊;(5)萬娘墳至四嶺新建公路3340米;⑥拆除已開放陵園內的陸深等景區商業亭42處,總面積4000平方米;⑦用青磚漢白玉重修定陵廣場地面;(8)新建十三陵旅遊商品購物中心,將露天外賣、不規範攤點全部遷入中心經營;⑨大力綠化和美化陵墓區的環境。

2001,12年2月30日,迎來了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的第壹階段評估考察。2002年2月1日,經世界遺產中心評估審議,同意申報十三陵及十三陵為項目;2002年8月底,世界遺產中心的專家進行了第二階段的評估和檢查。2003年,明十三陵和十三陵終於跨入了世界遺產的門檻。

195510吳晗、郭沫若、範文瀾、鄧拓、沈雁冰等人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發掘明十三陵。經批準,長陵發掘委員會成立,由29歲的趙其昌擔任發掘組長,鄭振鐸擔任指導。5月1956開始定陵試掘。第壹條寬3.5米、長20米的壕溝是從定陵寶城內部打通的。三個月後,隧道的壹端被發現。這是壹條被兩堵大墻夾著的露天大道。自貢後用黃土回填。明樓西開第二條溝,寬10米,長30米。1956年9月3日,挖至7.5米深時,發現壹塊小石碑,上面刻著“此石距金剛墻前皮十六尺,深三尺五尺”。關於此碑眾說紛紜,但據碑稱,在1957年5月的隧道盡頭發現了壹堵大墻,被視為金剛墻。墻上有個凹痕,很明顯是門的痕跡。打開缺口,順著繩子下去。除了地上散落的珠子和地板上的木頭,什麽都沒有。這絕對不是地宮。挖掘者稱之為隧道票。隧道券是壹種磚頂拱券,有兩個大石門,九排門釘,壹端有壹圈獸頭。它潔白光滑,裏面有壹塊“天然石”。工人僅用鐵絲和木條,不到5分鐘就熟練地打開了沈睡了337年的地宮。

通過對定陵的發掘,證明定陵地宮並沒有傳說中的傷官。在定陵地宮,沒有把皇陵的建造者葬在墓裏這壹說。十三陵中,只有昌墓、獻陵和靖墓殉葬,殉葬者不進地宮而進“井”。陵區東西二井被埋16人,其中被埋5人,被埋10人。其他陵墓裏雖然也有烈士,但都是史書上藏著的。

目前只發掘了定陵。33年後的1989編制了定陵發掘報告。當時,所有的聯合記者都死了,只有發掘工作的領導人趙其昌還活著,已經退休。

下面是清朝的皇陵: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壹個封建王朝。清朝入關後,除末代皇帝溥儀外,十位皇帝都在河北遵化縣和易縣修建了大規模的墓地。因為這兩個墓地距離北京東西100裏,所以被稱為“清東陵”和“清西陵”。清代東西方墓葬的規制基本沿襲了明代,不同的是墓中增加了月牙城。此外,十三陵中,只有長陵有“神德碑”,而清東陵和西陵都有幾個關隘。與明代相比,墓園的布局也發展到了更加成熟的階段。按照從南到北的順序,都是由石像、大碑樓、大小石橋、龍鳳門、小碑亭、廚房、東西室、龍恩門、東西廳、龍恩殿、琉璃門等大小建築組成。女王和嬪妃的花園通常附屬於每個陵墓附近。清東陵和清西陵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皇家陵墓。與歷代帝王陵墓相比,它的年代最近,影響也很大,在陵墓發展史上處於突出地位。中國勞動人民擁有豐富的東西方清陵建築藝術,是祖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清初三座墓葬

清朝入關前,努爾哈赤的涪陵、皇太極的昭陵、清源祖的永陵合稱為“清初三陵”。清朝入關前的陵墓建築,既發揚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又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與入關後的清代東西陵墓不同,它將陵墓的自然風光與封建城堡式的建築布局融為壹體,陵墓充滿了古樸、肅穆、神秘的氣息。

永陵

永陵是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父、父親、叔伯及其妻子的墓地。努爾哈赤在遼寧省新賓縣。它背靠雲起山,正面對紫蘇河,對面是煙囪山。永陵陵園很小,但景深很寬,風景很美,就像壹片紅葉點綴在群山中。

墓園四周紅墻環繞,南門立有四碑。石碑挺立,碑文千百種,都是對先人的贊美。展館的北面是雲起廳。雲起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陵園的主要建築。它有壹個黃色的琉璃瓦屋頂,大廳的墻壁上鑲嵌著彩色的琉璃龍。大廳提供了壹個溫暖的亭子,壹個寶床和壹個神龕,大廳前面有壹個燃燒的建築。齊雲寺北面是寶城,四周都是墓葬,都是從地面封上來的,封下是地宮,大多是剔骨葬,可能還有衣服。永陵公墓裏有壹棵老榆樹。乾隆皇帝東遊永陵,為其題詩《神樹頌》。他還手書了壹幅書法,並在配殿刻了壹塊石碑。

永陵是清初三個陵墓中最小的壹個,因為所有的墓葬都沒有壹個生前是皇帝,也沒有稱過重,只有祖先給兒子看。

涪陵

涪陵是努爾哈赤和高皇後的陵墓,又稱東陵。位於遼寧省沈陽市東郊丘陵地帶,前臨渾河,背依天柱山。宋萬蒼翠欲滴,主殿淩雲,山川丘陵與自然風光融為壹體,別具風格。

涪陵占地19萬多平方米。陵園兩側有下馬碑、石室、華表、石室。門口全是松樹。進入靈門,地勢漸起,壹百多級石階蜿蜒於松林之間,爬上蜿蜒的山道,有“山勢險峻,步道折疊,幽深參天,變幻莫測”之感。爬上臺階,過石橋,面對紀念碑。碑樓裏豎立著壹座康熙親筆題寫的“清福陵聖德碑”。紀念碑後面是壹座古堡般的方城,是祭拜的地方,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

清代皇帝非常重視祭祀祖先,每年的祭祀活動多達30次。祭祀分為四種:大祭祀、側祭祀、小祭祀和特殊祭祀。該節日在每年的清明節、中秋節、冬季至日和春季開始時舉行。側祭是在努爾哈赤和高皇後逝世紀念日舉行的。每月農歷初壹、十五舉行小祭。特別祭品是國禮的臨時祭品。祭祀用的物品有壹定的規格和數量。順治年間,規定大祭用牛、羊、豬各壹只,並奉上果酒,點上香燭,#被燒,致賀,送禮。清中葉以後,流民不斷造反。為了尋求祖先“天靈”的幫助,保護清朝統治的穩定,清朝統治者進壹步擴大了祭祀規模。大祭增加到兩頭牛,四只羊,面粉八百斤,油四百斤。每年光是祭祀涪陵就要用五萬兩銀子。

涪陵河四面環水,高山如拱,靜謐肅穆。紅墻黃瓦的陵園建築掩映在蒼松蔥郁、藍天白雲之中,巧妙地將山勢和陵園建築融於山水之中,極為優美和諧。解放後,涪陵經過整修,面貌煥然壹新,成為人們遊覽古代的熱門地點。

趙陵

昭陵是清初三陵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壹座陵墓,是清代皇太極的陵墓。昭陵靈山是人工建造的,被稱為龍爺,占地18萬平方米。

整個陵墓可分為兩部分,從馬霞紀念碑到大紅門,這是壹部分。陵前有馬霞碑,碑文用滿、漢、蒙、藏、回五種文字寫著“太子以下官員在此下馬”,以示陵墓的神聖和莊嚴。

陵墓的第二部分是從大紅門到方城。大紅門鑲嵌五彩琉璃龍,門內有石雕、中國名表、六對石獸。雕刻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中的石馬“大白”和“小白”據說是根據皇太極生前喜愛的兩匹馬雕刻而成,英氣十足,可與唐太宗昭陵的六馬相媲美。

墓園的第三部分是龐大的方城及其背後的寶城,是墓園所有建築的主體。防城的龍恩殿是供奉聖牌和祭品的莊嚴場所。明樓上有“唐太宗文陵寢”石碑。方城四角有角樓,將清初城堡式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陵園建築風格融為壹體,相得益彰。寶城中間有壹個半月形寶頂,是皇太極和皇後合葬的地宮,北面是龍爺山,十分壯觀。

清代東部皇家陵墓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昌瑞山腳下。是清朝入關後修建的面積最大的陵墓。整個陵區分為前圈後龍。前面壹圈是陵園建築區,後面的龍是山陵建築的北角,範圍很廣。

東陵背靠昌瑞山。據史料記載,這個地方是順治皇帝親自選定的。清朝入關後,順治皇帝有壹次去打獵,恰巧來到昌瑞山腳下。他停下來環顧四周,驚嘆道:“這座山充滿了華麗的王者氣息,可以延長我在宮中的壽命。”說完,他帶著裴走了很遠,對臣子們說:“他上岸的地方是壹個山洞。”這就開辟了清朝入關後的第壹個陵區。清東陵的陵園布局以孝陵為中心,東有康熙皇帝的景陵和同治皇帝的惠玲,西有乾隆皇帝的裕陵和鹹豐皇帝的定陵。墓園裏埋葬著壹百五十多人,有五帝十五後,還有許多皇妃、貴族、常客、樞密、降服者、兄長。

小玲

孝陵是昌瑞山主峰下的順治皇帝陵墓。

孝陵是清代東陵的主體建築。墓園前矗立著壹座石拱門,全部由漢白玉建成。上面浮雕著“雲龍戲珠”、“雙獅滾球”以及各種大螺線的金漆裝飾圖案。刀工精湛,氣勢恢宏,成為清代石雕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石牌坊旁邊是大紅門。大紅門是孝陵和整個清東陵的門戶。紅墻優雅而莊嚴。門前有壹塊石碑,上面寫著“官員在此等候下馬”。

穿過大紅門,妳會看到紀念碑建築。碑樓中間有兩座高大的“聖德沈工碑”,碑上分別用滿文和漢文鐫刻著順治皇帝的生平業績。它是清初的政治軍事方面,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入關後滿清統治者的統治政策和順利管理的方略。

龍鳳門位於神道中部,三層三門六柱,上覆彩色琉璃瓦,飾有龍鳳吉祥圖案。顯示了神道的遙遠和風景的美麗。過龍鳳門是七孔橋。它是東陵最大最有趣的石橋。橋身全是漢白玉,選的材料千奇百怪。如果沿著欄桿敲,會聽到五個音階的聲音,稱為“五音橋”。

神道北端是雄偉的龍恩殿,是舉行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陵園的主體建築。清朝統治者為了仰慕皇權,不惜重金裝飾龍恩殿,金龍環繞,金碧輝煌。

玉玲

清代東陵地宮的情況,以乾隆禦陵最具代表性。

裕陵地宮是壹座拱券結構,全部由雕刻或加工的石頭制成,上面覆蓋著各種佛經和圖畫,就像壹座地下佛教藝術石雕館。地宮雖然圖文並茂,但並不顯得淩亂。反而給人壹種相互襯托,融為壹體的感覺,充分體現了清代石雕技術的高度發展。

普陀峪丁咚陵

慈禧丁咚陵是中國規格豪華、體系較為完整的皇後陵墓群。

丁咚陵墓已經建成十年了。但慈禧始終心存不滿,不惜重金拆除重建。重建後的龍恩殿金碧輝煌,氣勢恢宏,讓人仿佛進入了金色的世界。寺內有六十四根金龍玉柱,由極其珍貴的黃花和犁制成。金龍由壹根彈簧控制,領頭的龍必須能隨風搖擺,像真龍壹樣在空中飛舞、翺翔。龍恩寺前有彩石龍鳳,慈禧用突雕之術,使鳳在上,龍在下,構成了壹幅金鳳凰戲龍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這位政治野心家的獨特用心。

慈禧丁咚陵的地宮比乾隆還豪華。地宮裏有數不清的寶藏。其中慈禧口中所含的壹顆夜明珠,可以單獨合上,呈透明暗沈狀。合上的時候有綠色的冷光,晚上百步之內就能看到頭發。直到地宮關閉前夕,裏面不斷擺放著各種稀世珍寶,奢華至極,令人震撼。

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永寧山腳下,北京以東120多公裏。是清朝入關後修建的又壹大型陵園區,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皇家陵園。於陵北起七峰嶺,南至大雁橋,東起梁各莊,西至紫荊關,方圓境內800平方公裏。

陵內有四座陵墓:雍正帝泰陵、嘉慶帝長陵、道光帝穆棱和光緒皇帝崇陵。還有許多侯伶、淩飛和公主墓。清西陵的開放始於雍正帝。

還有壹座清朝末年未完工的陵墓,是中國末代皇帝傅儀的陵墓。傅儀去世後,骨灰安葬在八寶山公墓。報紙上說,傅儀的骨灰於1994葬在清西陵。

殘渣

按照“子隨父葬,祖承之”的制度,雍正本應隨父葬,但雍正另辟蹊徑,在距東陵數百裏的黟縣修建了泰陵。原因是據說他篡改了康熙的遺詔,皇位不對,他感到內疚,不想葬在父親旁邊。

泰陵的修建持續了八年。泰陵是清代最大的陵墓,也是西陵的核心部分。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牌坊和壹條寬十余米、長五公裏的神道,貫穿陵區南北。神道兩側各有三對石獸,壹對文官,壹對武官。泰陵石像學生用寫意的手法,用粗線條勾勒出人物和動物的形象,再用細如刺繡的線條表現細節和圖案。體現了清代石雕藝術獨特的雕刻技法。

神道向北延伸,是泰陵的墓碑亭。亭內立有雍正帝謚號石碑,用滿文、漢文、蒙文鐫刻。展館北面是東、西兩個房間,是制作和存放蔬菜、水果、小吃的餐廳。東西朝向朝北,泰陵-龍恩殿主體建築就在龍恩門對面。隆恩殿由東西配殿和正殿組成。東殿是放置經幡的地方,西殿是喇嘛念經的地方。正殿在平臺中間,巍峨高大。大廳裏明亮的柱子被黃金包裹著,頂上有五顏六色的畫。橫梁廣場用金線和更大的黃金裝飾,金碧輝煌。

穆棱

穆棱是道光的陵墓,是清代最西端的陵墓,形狀獨特。

根據清朝的規定,帝王陵墓的名稱壹般由後世皇帝決定,但據說穆棱的陵墓名稱是道光親自擬定的。臨終之際,他說:“我向往東北,我永遠敬仰,雲海密布。嗚-呼!其欲而欲也”,然後玉璽存放於正殿東暖閣。道光死後,鹹豐即位,重讀遺詔,看到“他渴望它,渴望它”這句話,心領神會,於是取名穆陵。

在清代陵墓中,穆棱的規制是最簡單的,沒有方城、明樓、地宮、神德沈工碑、華表、石像生等,但工程質量堅細。龍恩殿為金絲楠木,無畫,池塘用蠟畫,精致異常。整個天花板上,芬芳的楠木被雕刻成壹個高浮雕俯視的水龍頭。龍吞雲吐霧,栩栩如生,使人走進寺內,仿佛置身於“萬龍匯聚,龍口噴香”的藝術境界。

穆棱的墻不是掛灰,刷紅,磨磚勾縫,幹擺灌漿。墻頂也貼著黃色琉璃瓦,灰色和黃色相互輝映。隨著山勢的起伏,圍繞在陵墓墻內的殿閣和寶頂清晰而莊嚴。尤其是龍鳳門前兩棵枝葉繁茂、造型獨特的迎客松,更是為穆棱增添了詩情畫意。壹棵樹的樹幹微微傾斜,枝葉向上呈圓形,邊緣卷起,看起來像壹個彩色的盤子,就像壹個女仆頂禮膜拜的盤子,而另壹棵樹則彎下腰,禮貌地點頭,仿佛在謙恭地迎接來訪者。

崇嶺

崇陵是光緒死後修建的,但直到清朝滅亡才開始修建。之後,梁定芬部長捐款給荀卿的老人繼續建設,並已完成。

崇陵地宮的整治雖然不宏大,但用料的質量和白銀的消耗也是相當可觀的。墓內有四扇石門,每扇由兩塊雕刻的無瑕玉石組成。上面有壹尊菩薩雕像。菩薩頭戴佛冠,身披袈裟,坐蓮花座。他慈祥和藹地站在石門上,守著門,念叨著。

地宮中的床是壹個用藍色石頭雕刻的須彌,上面並排停放著光緒皇帝和玉龍皇後的棺材。棺材周圍刻有藏文和梵文的咒文。玉龍皇帝的棺蓋上有壹條美麗的石雕線。整幅畫面布局緊湊,造型生動,刀工精細,線條鍍金。

崇陵地宮被盜,盜墓留下的遺跡還在。四重石門打開,光緒皇帝的棺材被刀斧砍出壹個大洞。玉龍女王的棺材蓋也被撬開,玉龍女王口中的珠寶被小偷拿走,地宮中的陪葬品也被洗劫壹空。竊賊在光緒皇帝的棺材下發現了“黃金井”,中國考古學家挖出了200多件珍貴文物,如珍珠、玉器、玉器和鐵球。

到了清代,除了傅儀,還有墓葬。應該有12座墓,這是順治以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