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獨角獸的相關神話

獨角獸的相關神話

在中國古代漢族神話中,龍馬是壹種吉祥之物。它只有在履行重要使命時才出現。它的出現被人們視為美好時代的象征。

傳說大約五千年前第壹只龍馬出現,並將文字傳授於伏羲帝。在大約47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697年,另壹只龍馬出現在黃帝的花園。這壹吉兆被視為黃帝之統治將千秋萬代,和平繁榮。堯帝統治時期也出現過兩只龍馬,因此,堯帝便成為四千年前五帝之壹。

麒麟是漢族傳統文化中著名的四靈獸之壹,是吉祥神獸,主太平、長壽。

“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這個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它又絕對不是鹿,比鹿多了壹些零件和裝備。麒麟的額頭長著像龍壹樣的肉質的角、鹿的身體、馬的腿、牛的尾巴,身上五彩斑斕,腹部是褐色的,行走時不會踩花和草。

麒麟在古代很多典籍中均有記載,如《山海經》、《史記》、《論衡》等等。“十四年庚申,魯西狩獲麟,孔子作春秋。”便是十分有名的傳說。其中麒麟不但會被發現,被箭射中還會死……顯然不是信仰的產物。似乎在上古,麒麟雖少見,卻也不算是“妖怪”之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麒麟的本來面目,也逐漸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寶庫裏,麒麟是中國歷代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形象。這個瑰麗多姿、儀態萬方的神靈瑞獸,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種動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現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給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的特征和氣質。它的演變基本上經歷了四個主要階段,即春秋戰國時期傳說中的朦朧美,兩漢時期的古拙美,南北朝時期的雄健美,逐漸過渡到明清時期的繁華美。

從麒麟的演變過程看,它與龍的演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以至到明清時期兩者逐漸同化,使麒麟變成鹿形的龍,除了蹄子像鹿,尾巴像獅和軀體比龍短外,其余和龍的形象壹樣。因此,明清時期的麒麟,實際上是壹種變異的龍。龍鳳研究專家王大有先生認為:麒麟是龍鳳家族的擴大化,他在著述的《龍鳳文化源流》中說:“麒麟雖以鹿為原型,然而實際上是壹種變異的龍,只易爪為蹄而已。它為中央帝的象征,但因出現較晚,並不具統治地位,而中央帝的實際形象是蛇軀之龍。”

古文中常把“中央黃帝”尊為麒麟,而後來人們把歷代帝王比喻為龍,從中我們也可看出麒麟與龍的因果關系,它們同屬壹宗。商代龍的角,常常用長頸鹿(古時將長頸鹿稱為麒麟)的菌狀角,這是麒麟與龍的又壹種復合觀象。秦漢時期,龍從蛇體向獸體轉化,和後來的麒麟極為相似。漢代以後,麒麟作為壹種“仁獸”雖慢慢從龍的大家族中分化出來,而逐漸自成壹體,成為“五靈”之壹,但卻始終沒有脫離龍的範疇。到明清時期,終於“萬變不離其宗”,和龍的形象靠攏,成為龍家族中的壹員。麒麟往往在太平盛世之際,伴隨著聖王或是喜慶祥瑞之時出現,在瑞氣祥雲繚繞中,在優雅的香音飄渺中,款款而來。有的還把麒麟說成是能吐玉書的聖獸,有的還給麒麟插上雙翼,說它能從日月飛翔,是天上的星宿,是神靈之獸,是吉祥的預兆。

留存在中華大地上最為著名的麒麟當數南朝帝陵前的石雕。麒麟紋飾華麗,身軀趨向於獅虎形象,用巨石雕琢而成,身高在3米左右。麒麟挺胸曲腰,目真口張,頸短而闊,昂首作仰天長嘯狀,麟身紋飾極富裝飾味。體感強,且厚實。石雕在重視整體感的基礎上,更註意誇張和變形,顯得壯美而有生氣。

宋代的麒麟雖保持著鹿科動物的特征,但從其頸部鬃毛的飄拂,以及軀體麟片的刻劃上,卻已向龍形方向靠攏。元代的麒麟則明顯的龍形化了。

明代麒麟頭部呈馬頭形,而頭部的裝飾和明代龍的頭部是壹致的,連頭部的鬃毛也是前沖的,身軀上壹般密布鱗片,馬的蹄,四肢及身上有火焰披毛,色澤以青色為多,也有黃色和綠色的。

明代的麒麟風格也各不相同。在北京法海寺內便出現了不同造型風格的石雕麒麟,壹為鹿身蹄形麒麟,顯得纖巧、靈動,給人壹種祥瑞之氣。另壹為獅身爪形麒麟,顯得壯實而肥碩,但瑞氣與靈氣都不如前者。帝陵前的明代麒麟卻又是壹種類型,其形體在往龍轉化發展的基礎上又繼承了南朝時期的瑞獸風格,使麒麟顯得穩健雄渾,這可能是與守衛陵墓的職責有關。

有人把天安門前華表上的朝天獵孔說成是蹲龍,其實,倘若把其造型和麒麟進行比較的話,那纖巧靈動的身軀,那蹲伏的姿態,似乎和麒麟的形狀更接近壹點。

而到清代,麒麟的龍形化特征得到進壹步固定,形成了“龍頭、麋身、馬蹄、龍麟、獅尾”的藝術形象。麒麟的龍形頭部刻劃繁復華美,圖案趨向規範化、工整化,與六朝時期的麒麟比較,已失去了那種剛健豪邁的氣勢。

獬豸

獬豸(xiè zhì),也稱解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壹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壹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帝堯的刑官臯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壹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征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到“法”,“廌”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征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壹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征,獬豸壹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壹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禦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到了東漢時期,臯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壹直延續下來。至清代,禦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官員都壹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跡。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象。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征。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Unicorns即是獨角獸,是傳說中壹種神秘的生物。通常被形容為是修長的白馬,額前有壹螺旋角(這也是獨角獸的特征)。關於unicorns的形態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它像壹匹大馬,頭上有壹只角,是難以馴服的生物。有些人則認為它是山羊般的生物,獨角,神聖的生物,有些民族甚至信奉unicorns。古羅馬博物學家普利斯形容unicorns為四肢似大象,獅子尾,上半身像山羊,頭上有壹黑螺旋紋的角,是極兇猛的怪獸。到了380BC,有壹希臘哲學家Ctessias對unicorns作出壹種普遍形態。他說unicorns是印度壹種野生生物,有白色的身體,紫色的頭,藍眼,壹只又直又硬的角,底白,中黑,頂部是紅色。這有可能是把獨角犀(又名印度犀,學名Rhinoceros unicornis)神化後所形成。

但是東方的麒麟不是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