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是食肉目大熊貓科的1個單屬單種。體型較大,外形似熊,頭較圓像貓,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間,主要棲息於竹林中,俗稱花熊或竹熊。
大熊貓體長1.2~1.5 m,體重50~80 kg,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8 m,體重近200 kg;體毛以白色為主,但四肢與肩胛部有連片的黑色毛區,眼區有形似眼鏡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為黑色。
大熊貓是壹個孑遺物種。曾有活化石之稱,但不確切。據古生物學研究,它起源於更新世早期,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國秦嶺和長江以南諸省,在陜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發現。由於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特別在新石器時代之後,伴隨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大熊貓的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壹塊塊地消失。據文獻考證,直到公元前,在中國河南、陜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還都有大熊貓分布,但目前大熊貓已僅生存在南起四川省大、小涼山,沿邛崍山向北至岷山和甘肅省白水江上遊,以及陜西省秦嶺等少數地區。
現代大熊貓的典型棲息環境特點是山高、谷深、樹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們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後代的場所。大熊貓雖屬食肉獸,卻喜素食,據調查,它們取食的植物有50多種,偶爾亦吃動物,但主要食物為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類植物,尤喜吃這些竹類的筍和較青嫩的莖、葉。虎、豹等天敵無法鉆進茂密的箭竹叢追獵,而它們卻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圍襲,還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喬木,隱身於枝杈間,此刻,其黑白花紋還可起到保護色作用。大熊貓在形態構造上,以及生態和生理上都有不少與這種獨特生存環境相關的適應特點。譬如,裂齒退化,臼齒咀嚼面變寬,適於壓咬和嚼碎竹稈;竹類較難消化,而且大熊貓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獸壹樣,腸道短,盲腸不發達,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較粗糙,因此它們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頻繁,當它們在竹叢中穿行時,常邊走,邊吃,邊排泄,在其棲息地幾乎到處可見到壹團團長約10~15 cm,直徑5~7cm,長圓形,兩端稍尖,由壹段段碎竹片構成的糞便。
大熊貓既怕酷熱,又畏嚴寒,冬季不蜇眠,壹年四季活動,有隨氣溫變化進行垂直遷移習性。夏秋季節多在中山帶以上活動,而在冬春時節則向低山區積雪較少的向陽山坡或溪邊轉移。常到河溪邊喝水,飲水量很大,冬春季節常把肚子喝得很脹而行動蹣跚。大熊貓性溫馴,不怕人,行動緩慢,能泅水,善爬樹,有剝樹皮行為。
野生大熊貓多在春末夏初發情交配,此時可聽到它們特有的低沈的求偶叫聲。晚秋產仔,每胎產1~2仔。初生幼仔很小,僅100 g左右,不睜眼,體裸露無毛,死亡率高達30%~50%。幼獸生長發育較慢,半年後始能獨立取食。6~8歲性成熟,由於發情期持續時間短,多數只有10天左右,常出現雌雄發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壽命約25到30年。
現代大熊貓屬殘存分布的瀕危物種,其數量稀少,只有幾十個互不相連的斑點狀分布區,估計總數僅有幾千只,而且每逢其棲息地竹類因自然開花而大面積枯死時,都有大批大熊貓死亡,其分布點也隨之減少。其瀕臨絕滅的主要內因是其器官結構功能較原始,感覺遲鈍,繁殖存活能力低下,以及較多依賴特化的外界生存條件,應變能力很差等;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開發則是致使其瀕危的重要外因。
為救大熊貓,延緩其自然衰亡進程,中國將它們列為國家壹級重點保護動物,從1965年以來,先後在四川省平武、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寶興、馬邊、美姑,甘肅省文縣和武都,陜西省佛坪等縣建立了十幾個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近年來還在臥龍和白水江兩個自然保護區中建立了大熊貓保護和研究基地。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大熊貓是延續其種系的又壹重要途徑。1963年北京動物園首開人工繁殖成功的世界紀錄,昆明等地動物園的大熊貓也相繼繁殖成功。20世紀70年代以來北京動物園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溫貯存大熊貓精液的成功經驗,為延續大熊貓種系又邁出了新的壹步。
這裏還有壹篇《國寶---大熊貓》看看妳用得上不?
國寶——大熊貓1980年11月5日下午3時,德國柏林機場鋪了紅地毯,掛起“熱烈歡迎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的大字標語,機場上擠滿了手捧鮮花的歡迎人群和記者。來自中國的專機剛剛降落,人們企盼已久的中國“貴賓”終於露面:黑眼圈,黑耳朵,壹身烏雲蓋雪的皮袍!哦,來自中國的壹對大熊貓,名叫“天天”和“寶寶”。大熊貓是壹種人見人愛的動物。大熊貓喜歡嬉戲,憨態可掬。有時直立起來,狀似舞蹈;有時背倚石頭,坐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啃著竹枝;有時團作壹團,漫不經心地隨地打滾;有時拖著笨拙的身體,搖搖晃晃地在草地上玩耍。大熊貓經過訓練,還成了雜技“明星”,能夠表演前滾翻、吃西餐、吹喇叭、推小車、騎木馬、滑滑梯和蹬皮球等精彩節目,常常博得觀眾熱烈的掌聲與歡樂的笑聲。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瀕危動物。我國古籍中把大熊貓稱為“貘”。兩千多年前,漢朝初年的《爾雅》壹書中,便有“貘體色黑駁,食竹”的記載。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列舉了當時鹹陽上林苑飼養的近40種異獸,大熊貓名列首位,可見大熊貓在當時就已經被人們視為珍貴的名善了。大熊貓體態豐滿,四肢粗壯,尾巴短禿,毛色奇特,頭和身軀乳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頭上有壹對整齊的黑耳朵,還有兩個黑眼眶,很像戴著壹副八字形的黑眼鏡。大熊貓長相俊俏,神態溫馴,給人以優美、活潑的感受。隨著我國同世界各國人民日益廣泛的友好往來,大熊貓作為友好使者,頻頻出訪,轟動了全世界。許多國家以能夠獲得中國政府所贈送的大熊貓為殊榮。大熊貓就像壹顆璀璨的明珠,給這些國家的動物園增添了華夏異彩。1972年10月,中國政府贈送的大熊貓“蘭蘭”到達日本上野動物園,在頭九個月裏,“蘭蘭”在東京不幸病故時,3000萬日本人向“蘭蘭”致哀。日本首相也發表講話,痛悼“蘭蘭”離世!在動物園裏,大熊貓成了最受寵愛的“貴賓”。熊貓館寬敞幽美,竹翠水清,安裝空調,照料周到,可是大熊貓總不習慣這種“舒適”的生活。環境改變了,氣候不同了,活動範圍受到了限制,食物條件跟野外也有很大的差別,養活大熊貓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繁殖就更困難了。那麽,大熊貓在自然界裏的環境和生活又是怎樣的呢?大熊貓如今在我國分布地域十分狹窄,僅見於四川省岷山、邛崍山和大小涼山,甘肅省的南緣和陜西省秦嶺南麓等海拔2000~3500米的崇山峻嶺。那裏人煙稀少的森林地帶,絕大部分山嶺都是懸崖絕壁,高聳入雲,但有的卻是緩坡連綿,起伏不絕。山坡上覆蓋著蔥蘢茂密的原始森林。山林間雲霧繚繞,煙波浩瀚,空氣潮濕,泉水豐富,到處生長著苔蘚,在繁茂的植物中雜以多種竹類。生活在這裏的大熊貓,終年就以嫩竹清泉度日,成了“竹林隱士”。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的熊”。也就是“本質類似於熊,而外貌相似於貓”。嚴格地說,“熊貓”是錯誤的名詞。這壹“錯案”,是這麽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慶北碚博物館曾經展出貓熊標本,說明牌上自左往右橫寫著“貓熊”兩字。可是,當時報刊的橫標題習慣於自右向左認讀,於是記者們便在報道中把“貓熊”誤寫為“熊貓”。“熊貓”壹詞經媒體廣為傳播,說慣了,也就很難糾正。於是,人們只得將錯就錯,稱“貓熊”為“熊貓”。其實,科學家定名大熊貓為“貓熊”,是因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屬於食肉目。後來熊壹直保持肉食習慣,而大熊貓卻棄葷食素,最喜翠竹,偶爾也吃玉米稈、幼杉樹皮。這是為什麽呢?據科學家研究,大熊貓遠祖雖是肉食動物,後來,由於尋不著肉食,只得吃滿山叢生的竹子,代代相傳,也就養成了吃竹子的習慣。大熊貓食用的竹類***有17種,其中最愛吃的是冷箭竹和華橘竹。不過,竹子中的營養成分不多,主要是難以消化的纖維素,所以大熊貓食量很大,壹頭成年的大熊貓每晝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纖維素。凡是大熊貓活動的地方,最容易發現的就是壹堆堆纖維素糞便。不過,大熊貓有時也顯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類動物。大熊貓的活動範圍與季節關系很大,冬春季多生活在3000米以下沒有積雪或積雪較少的山谷地帶。冬天照常活動,沒有冬眠的習慣。夏秋兩季則多在3000米以上的地帶活動。天氣炎熱時,也常到山溝裏的小溪、小河旁喝水,有時候還下水遊泳。大熊貓沒有固定的棲息場所,到處流浪,走到哪裏,吃到哪裏,睡到哪裏。別看它笨重肥大,走路搖搖晃晃,爬起村來卻挺高明。它的聽覺非常靈敏,受到驚擾時,就非常靈活地攀上高高的樹梢,躲藏起來。
大熊貓性情孤僻,平時獨來獨往,只有在發情期,雌雄才暫時同居。它們的繁殖力很低,壹般每胎產壹仔,有時可產兩仔。分娩期間多以枯樹洞為巢穴。奇怪的是,壹只體重100公斤以上的成年大熊貓,剛生下來的仔熊貓卻小得出奇,體重只有0.1~0.15公斤,像只小老鼠,僅相當於母體重量的千分之壹,因此不易成活。大熊貓從出生到長大為成體約需兩年左右時間。正因為大熊貓繁殖艱難,存活又難,所以如今我國野生的大熊貓屈指可數,估計只有1000只左右。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大熊貓產仔成了大喜事。1982年9月,西班牙國王睡得正香,忽地電話鈴聲大作。國王知道,如果不是發生緊急大事,部下不會半夜打擾他。壹聽電話,國王樂不可支,因為首都馬德裏動物園裏報告,那裏的中國大熊貓“紹紹”剛剛分娩,生下雙胞胎!國王興高采烈地說:“向妳們表示熱烈的祝賀!”剛說完,又連忙補充壹句:“壹定要好好照料小寶貝!”翌日,來自西班牙的喜訊,傳遍了全世界。如今,中國的大熊貓專家們逐漸掌握了大熊貓生殖規律,已經有上百只仔熊貓在繁殖中心誕生。
大熊貓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它體態可愛,數量稀少, 更重要的是,它是有著300萬年歷史的古老動物,對科學工作者研究古代哺乳動物具有珍貴的價值。化石研究表明,大熊貓幾百萬年來的形態構造變化不大。現今的大熊貓仍然保留著許多原始的特征。因此,大熊貓有著“活化石”之稱。大熊貓是我國國寶,已列為我國壹級保護動物。我國已建立了13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采取了壹系列積極的保護措施,細心呵護,以拯救這壹瀕危物種,促使大熊貓繁衍復壯,家族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