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遊記《遊褒禪山記》。意思是這就是學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謹慎地援用資料的緣故。也就是說做學問的人對看到的東西不能壹味直接拿來用,而是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分辨正誤,謹慎采用。
句式: 判斷句這是因果關系的判斷句。“此”是主語;“所以”由結構助詞“所”和介詞“以”組成,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原因”。慎取:謹慎取舍。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1054年)從舒州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的路上遊覽了褒禪山,三個月後以追憶的形式寫下的。四年後(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
12年後(1070年)罷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2.關於“深思慎取”的理解
作者遊褒禪山,本來是壹次平常的遊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後洞遊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由此再引申壹步,就得出了“非有誌者不能至”的結論。
然後將這次遊山而未能“極夫遊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後得出“盡吾誌”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
由此可見,“盡吾誌”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系的:“盡吾誌”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