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郤門簡介

郤門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經穴名·郤門 4.1 郤門穴的別名 4.2 出處 4.3 穴名解 4.4 特異性 4.5 所屬部位 4.6 郤門穴的定位 4.7 郤門穴的取法 4.8 郤門穴穴位解剖 4.8.1 層次解剖 4.8.2 穴區神經、血管 4.9 郤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4.10 郤門穴主治病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4.11.2 灸法 4.12 郤門穴的配伍 4.13 特效 *** 4.14 文獻摘要 4.15 郤門穴研究進展 4.15.1 改善心肌梗死心外膜心電圖 4.15.2 治療膽絞痛 4.15.3 治療乳腺炎 4.15.4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4.15.5 調整肺功能 5 經外奇穴名·郤門 5.1 定位 5.2 主治病癥 5.3 刺灸法 6 參考資料 附: 1 古籍中的郤門 1 拼音

xì mén

2 英文參考

Xīmén PC4 [中國針灸學詞典]

xìmé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C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郤門:1.經穴名;2.經外奇穴名。[1]

4 經穴名·郤門 穴位 郤門 漢語拼音 Ximen 羅馬拼音 Hsimen 美國英譯名 Crooked Gate 各

號 中國 PC4 日本 4 法

國 莫蘭特氏 MC4 富耶氏 德國 MH4 英國 Cx4 美國 EH4

郤門為經穴名[1](xìmén[2]PC4)。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厥陰心包經[1]。郤門是手厥陰心包經的郤穴[1][2]。郤通隙,門即門戶,此穴處於尺、橈二骨間隙,兩側如門,故名郤門[1]。郤門穴主要用於心神、血證疾患等:如心痛,心悸,五心煩熱,胸痛,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胸膜炎,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癥,咳血,嘔血,衄血,痔瘡及乳腺炎,膈肌痙攣,臂神經痛,疔瘡,胸脅痛,前臂痛,癲疾,癔癥,驚恐畏人,心煩,久瘧,久痔,心絞痛,精神病,乳腺炎,胃出血等。

4.1 郤門穴的別名

四白(《循經考穴編》)。

4.2 出處

《針灸甲乙經》:郤門,手心主郤,去腕五寸。

4.3 穴名解

郤通隙,門即門戶,此穴處於尺、橈二骨間隙,兩側如門,故名郤門[1]。

郤即孔隙,是氣血聚會之所。門,人所出入處,意指門戶。本穴為手厥陰之“郤”,在前臂兩筋間,其穴深大,故名之。可與陰郤互參。[3]

4.4 特異性

郤門為手厥陰心包經的郤穴。

4.5 所屬部位

前臂[4]

4.6 郤門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郤門穴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手厥陰心包經的郤穴[2]。

郤門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1]。

郤門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5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5]。

曲澤穴在手厥陰心包經中的位置

曲澤穴在肘部的位置

曲澤穴在肘部的位置

曲澤穴在肘部的位置(肌肉)

曲澤穴在肘部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4.7 郤門穴的取法

仰掌,微屈腕,在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於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郤門穴位於前臂前區,腕掌側遠端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1]。

握拳,手外展,微屈肘時,顯現兩肌肌腱[6]。本穴在曲澤與大陵連線中點下1寸、兩肌肌腱之間。若兩手的壹側或雙側摸不到掌長肌肌腱,則以橈側腕屈肌肌腱尺側定位。

快速取穴:微屈腕握拳,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橫紋終點,再找到肱骨外上踝,兩者連線中點處即是曲池穴)與大陵(微屈腕握拳,從腕橫紋上,兩條索狀筋之間即是大陵穴)連線中點下1橫指處即是郤門穴[7]。

4.8 郤門穴穴位解剖

郤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指淺屈肌、正中神經、指深屈肌、前臂骨間膜。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分布著前臂內側皮神經,深層為正中神經,最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神經。皮膚由前臂內、外側皮神經雙重分布。在皮下組織內除上述皮神經外,前臂正中靜脈上行,註入肘正中靜脈。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後,依序入肌層,直抵其深面的骨間膜。所經諸肌,除指深屈肌尺側半由尺神經支配外,其它均由正中神經支配。該神經的體表投影在:上肢外展90度,掌心向上時,從鎖骨中點,經肱骨內上髁與肱二頭肌腱連線中點,和腕前遠紋中點的連線,該線由大圓肌下緣至腕前遠紋中點的壹段為該神經的體表投影。

4.8.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指淺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間膜[1]。

皮膚→皮下組織→指淺屈肌→指深屈肌[8]。

4.8.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前臂內、外側皮神經和前臂正中靜脈分布;深層有正中神經幹及其伴行的正中動脈經過,並有骨間前神經、骨間前動脈分布[8]。

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深層為正中神經,前臂掌側骨間神經;並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通過[5]。

4.9 郤門穴的功效與作用

郤門具有寧心安神,清營止血的功效。

郤門有寧心安神、清營涼血作用[1]。

郤門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郤穴,善治血證,心包屬相火,心藏神,主血脈,故能涼血止血,寧心安神,治療以上諸證[9]。

郤門穴針刺以治療急性血證和心胸痛為主[9]。治療急性心胸痛,針感向上;治療手指麻木疼痛,針感向下;治療肺心證,配太淵[9]。

郤門有寧神理氣和血之功,主治心痛,心悸,衄血,嘔血,咯血,胸痛,疔瘡,癇證[3]。

4.10 郤門穴主治病證

郤門穴主要用於心神、血證疾患等:如心痛,心悸,五心煩熱,胸痛,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胸膜炎,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癥,咳血,嘔血,衄血,痔瘡及乳腺炎,膈肌痙攣,臂神經痛,疔瘡,胸脅痛,前臂痛,癲疾,癔癥,驚恐畏人,心煩,久瘧,久痔,心絞痛,精神病,乳腺炎,胃出血等。

郤門穴主要用於心神、血證疾患等:如心痛、心悸、五心煩熱、胸痛、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炎、心律失常、胸膜炎、癔病、癲癇、精神分裂癥、咳血、嘔血、衄血、痔瘡及乳腺炎、膈肌痙攣、臂神經痛、疔瘡等[1]。

郤門穴主治心痛,心悸,嘔血,衄血,胸脅痛,前臂痛,疔瘡等[5]。

郤門穴主治心痛、胸痛、嘔血、咳血、癲癇[8]。

郤門穴主治癲疾,癔癥,驚恐畏人;心痛,心悸,心煩,胸痛;咳血,嘔血,衄血;五心煩熱,久瘧,久痔,疔瘡[6]。

1. 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悸;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膈肌痙攣,癔病,精神病;

3. 其它:乳腺炎,胸膜炎,胃出血等。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壹般直刺0.5~0.8寸[1]。

直刺0.5~0.8寸[1][6],局部有酸脹感[6],或有麻脹感向指端放散[6]。

直刺0.5~1寸[5][8]。

註意:因郤門穴深層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故針刺時應註意避開血管[6]。

4.11.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20分鐘。

4.12 郤門穴的配伍

郤門穴配心俞、膻中治風濕性心臟病[1]。

郤門穴配心俞、大椎治心肌炎[1]。

郤門穴配內關,膈俞治心胸痛[1]。

郤門穴配曲池、三陽絡治咯血[1]。

郤門配內關、曲澤,治心胸痛[6]。

郤門配三陽絡、曲池,治嘔血[6]。

郤門配神門、三陰交,治不寐[6]。

郤門配大陵、郤門,治咳血[6]。

郤門配曲澤、大陵,治心痛[6]。

郤門配尺澤、肺俞,有清營止血的作用,主治咳血。

郤門配神門、心俞,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心絞痛。

郤門配膈俞,有寬胸利膈的作用,主治膈肌痙攣。

4.13 特效 ***

患者自己可用右手拇指按定左手郤門穴,然後左手腕向內轉動45°再返回,以每分鐘60次的速度重復該動作, *** 1分鐘,可治心悸、心動過速、心絞痛等癥[7]。

4.14 文獻摘要

《針灸甲乙經》: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郤門主之。

《外臺秘要》: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備急千金要方》:嘔血,大陵及郤門主之。

《類經圖翼》:主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神氣不足,久痔。

《針灸大成》:主嘔血、衄血,心痛。

4.15 郤門穴研究進展 4.15.1 改善心肌梗死心外膜心電圖

電針狗“郤門”部位,對急性實驗性心肌梗死心外膜心電圖有改善[1]。

4.15.2 治療膽絞痛

針刺得氣後,施以強而持久的撚轉手法,留針20~30分鐘,在留針期間重復撚針2~3次,止痛效果好。

4.15.3 治療乳腺炎

少量生理鹽水註射患側郤門穴,每日1次,也可每日2次。

4.15.4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針刺郤門穴,對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的心率有調整作用。針刺郤門及胃俞穴,對實驗家兔、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有恢復作用。表現在與對照組比較,心電圖的STII、STavF段升高不顯著。出針後ST段恢復較快。

4.15.5 調整肺功能

針刺郤門穴對肺功能有調整作用,可改善開胸而引起的縱膈擺動。針刺郤門、曲池穴,對家兔實驗性氣胸的血氧飽和度有調整作用,可使動物血氧飽和度比對照組提高6.31%。針刺實驗性氣胸的家兔“郤門”,針後60分鐘時的血氧飽和度比對照組明顯增高[1]。另在開胸術中,看到手術側雖有開放性氣胸存在,肺臟萎縮,但動脈血氧分壓升高,不致缺氧,僅二氧化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5 經外奇穴名·郤門

郤門為經外奇穴名[1]。出《針灸真髓》。

5.1 定位

經外奇穴郤門位於前臂屈側正中線,肘橫紋下5寸,或腕橫紋上7寸[1]。左右計2穴[1]。

5.2 主治病癥

經外奇穴郤門主治心瓣膜障礙、胸膜炎[1]。

5.3 刺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