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易經·系詞上》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與哲學術語無關
現有關資料普遍都將《周易·系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提出來單獨翻譯,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
解讀古文最忌斷章取義,這句系詞是《系詞上》最後壹大段文章中的壹句,並且前面有“是故”二字,壹看就是與上文成因果關系,前因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後果是“聖人立象以盡意,”進壹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實際這裏的“形”古通“型”。既“模型;楷模;典型”;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導”。是“引導”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為“發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視”之意。(詳見註釋。)
連起來大意是說:由於壹種專著不可能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全部記載下來,因此作者決定用典型去闡述他所要表達的內容,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為這些典型能起到引導作用,典型能在《經》文中發表是因為對這些典型重視。
由此可以看出:《易經·系詞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與現代的哲學術語根本沒有半點關系。
現將這段系詞簡要翻譯如下:
原文子曰:“書⑴不盡⑵言⑶,言不盡意⑷。”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⑸象⑹以⑺盡⑻意,設⑼卦⑽以盡情⑾偽⑿,系辭焉以盡其言。……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謂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謂之器⒇,……。
譯文老師說:“某壹種專著不可能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全部記載下來,因此記載下來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達的全部內容。”既然如此編纂《易經》的聖人所要表達的內容難道就不能夠完全看到了嗎?老師說:“編纂《易經》的聖人決定用典型去最大限度地闡述他所要表達的內容,創立了占測用的壹套預定符號用來最大限度地體現事情的來龍去脈變化,與占測符號聯綴在壹起的文辭用來最大限度地展現他的主張。……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為這些典型能起到引導作用,典型能在《經》文中發表是因為對這些典型重視。……。
註釋:⑴“書”特指某壹種專著,如占兆書、歷書等。《尚書·金縢》:“乃蔔三龜,壹習吉。啟籥見書,乃並是吉。”
⑵“盡”統括某個範圍的全部,相當於“都”。《尚書·盤庚上》:“重我民,無盡劉。”
⑶“言”記載。《左傳·隱公元年》:“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⑷“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達的內容。《易?系辭上》:“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紅樓夢》第二回:“子興道:'依妳說,“成則公侯敗則賊”了?’雨村道:'正是這意。’”
⑸“立”確定;決定。《後漢書·郎顗傳》:“恭陵火災,主名未立。”
⑹“象”典型。《易經·系詞上》:“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⑺“以”連詞。表示目的關系,相當於“去”“用來”“目的在於”等。《韓非子·五蠹》:“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⑻“盡”力求達到最大限度。《禮記·曲禮上》:“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⑼“設”創立,建立,開創。《公羊傳·桓公十壹年》:“權之所設。”註:“設,施也。”
⑽“卦”占測用的壹套預定符號。《說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⑾“情”實情,情況(指事情的來龍去脈)。《史記·高祖本紀》:“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⑿“偽”通“訛”。改變;變化。《楚辭·劉向〈九嘆·怨思〉》:“若青蠅之偽質兮, 晉驪姬之反情。”
⒀“形”《漢語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漢書·王莽傳上》:“儀形虞、周之盛。” 《潛夫論·德化》:“儀形文王,萬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詩經·大雅·蕩》:“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型。”
⒁“而”能,能夠。《尚書·周書·呂刑》:“獄成而孚,輸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詩經·魏風·陟岵》:“上慎旃哉!”《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⒃“謂”通“為”。因為。《列子》:“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這個,這樣的,這種。《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⒅“道”後作“導”。引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⒆“下”發表,宣告。《戰國策·齊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⒇“器”重視。《三國誌·諸葛亮傳》:“先主器之。”《後漢書》:“朝廷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