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活字印刷的妙用,是怎麽在刷印家譜中占壹席之地的?

活字印刷的妙用,是怎麽在刷印家譜中占壹席之地的?

還有學者認為“活字本難以流傳,是由活字印刷在傳統印刷體系中長期擔任的便捷印刷角色決定的”,倒是提供了看待活字印刷的另壹種思路。

清代活字除印大部頭書、部分新書外,適用於在小範圍、短時間內流通的作品,比如公文、檔案、“通書”(年歷)等,具有“邸報”性質的《京報》(由官方特許的報房印行)基本上用活字排印,“以便屢印屢換”。

“邸報”相當於官辦報紙,定期出版,內容與政務、人事安排有關,無非上諭、奏折、官吏升遷、某官謝恩、某官請假等,讀者主要是政府官員和士大夫,印數確定,形式是書本式小冊子,薄薄壹本,有時二三頁,有時六七頁,因為采用活字排印,內容出現訛謬也是情有可原的事。

據顧炎武回憶,“邸報”至崇禎十壹年(1638)方有活板,而現在所能見到較早的則是同治四年(1865)的京報,對於這類缺乏長久保存價值的印刷品,時人往往閱後即扔,難以流傳。

活字印刷還有壹類應用情景是排印家譜,家譜被視為傳家之寶,不許外傳,印數不多,幾十部即已足夠。《中國古籍總目》史部譜牒類著錄的16893部古代家譜中,活字印本達10902部(幾乎占2/3),木活字技術尚存於浙江瑞安東源不是沒有原因的,現存活字家譜中,絕大部分為南方印本,以江浙兩省占壓倒多數。

清代中後期,江浙各地都有專門的印譜作坊和流動的譜匠,他們忙時務農,秋收後便由包頭(經理)臨時組成5—10人的排印組織,挑著字擔到各地接活印譜,字擔裏的木活字約2萬多個,分大小兩號,用梨木刻成,字體為宋體,每個人分工明確,負責臨時刻字、排版、印刷等,工期依內容而定,少則壹兩個月,多則半年。期間譜匠們的食宿由客戶提供,並供應茶水、煙等生活資料,印刷所需的紙、墨、裝訂用的面料、絲線、封套等物料也由他們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