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耳閉簡介

耳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耳閉的病因病機 5 耳閉的癥狀 6 耳閉的診斷 7 需要與耳閉相鑒別的疾病 8 耳閉的治療 8.1 辨證分型 8.2 證候分析 8.3 方藥治療 8.3.1 治法 8.3.2 方藥 8.4 針灸治療 8.4.1 體針 8.4.2 穴位註射 8.5 其他療法 9 耳閉患者日常保健 10 耳閉的預防 11 關於耳聾 12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耳閉的方劑 2 治療耳閉的穴位 3 治療耳閉的中成藥 4 耳閉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耳閉 1 拼音

ěr bì

2 英文參考

blocked ear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eafness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deafness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ar block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chronic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耳閉(ear block;chronic nonsuppurative otitis media)為病證名[1]。是指以耳內脹悶堵塞及聽力下降日久為主要表現的耳病[2]。病初起,耳內脹而兼痛者稱為耳脹或耳脹痛。

《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耳閉不可以聽。”

《景嶽全書》卷二十七:“耳聾證,“…其證有五:曰火閉、曰氣閉、曰邪閉、曰竅閉、曰虛閉。”

耳閉與西醫的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相似[3]。

因耳脹、耳閉、每兼耳鳴,妨礙聽覺,故也屬“卒聾”、“風聾”、“氣閉耳聾”範疇。可與“耳鳴、耳聾”互參[3]。

4 耳閉的病因病機

外感內傷皆可導致耳閉[1]。

耳閉多由耳脹失治,或反復發作,以致邪毒滯留,氣血瘀滯,脈絡受阻,耳竅閉塞而致,或因脾腎虛損,精氣不足,不能上註,耳竅失養,以致閉塞失用而成[3]。

《醫林繩墨》卷七:“耳閉者,乃屬少陽三焦之經氣之閉也。”

5 耳閉的癥狀

患者耳內脹悶堵塞及聽力下降日久,聞聲不真[1][2]。

患者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愈,甚則如物阻隔,聽力減退,逐漸加重。耳鳴如蟬,或聲音嘈雜[3]。

檢查見耳道幹凈,耳膜內陷明顯,甚至粘連,活動度減低,耳膜有灰白色沈積斑塊[3]。

聽力檢查呈傳導性耳聾[3]。

全身癥狀不明顯,或有脾虛、腎虛的癥狀表現[3]:

脾虛,則飲食減少,腹脹,便溏,疲倦,唇色淡白無華,舌質淡白,脈緩細[3]。

腎虛則腰膝酸軟、耳鳴、耳聾癥狀比較明顯,頭暈眼花,失眠多夢,遺泄;以腎陰虛為主者兼見五心煩熱,咽幹舌燥,舌紅苔少而幹,脈細數;以腎陽虛為主者,兼見面色?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沈細無力[3]。

6 耳閉的診斷

耳閉以耳內脹悶堵塞感為主要癥狀,但耳道檢查,並無物堵為其特點[3]。每兼有耳鳴、聽力下降,病變有新久不同[3]。

7 需要與耳閉相鑒別的疾病

臨床診斷時,要註意排除其他耳病引起的耳內脹悶癥狀[3]:

耳內有耵聹或異物堵塞而出現脹悶堵塞感者,將耵聹或異物取出,耳脹悶堵塞感等癥狀便隨之消失或減輕,故容易鑒別[3]。

膿耳耳膜未穿潰時,也有脹悶堵塞感,但膿耳耳內疼痛較劇烈,耳膜紅腫也較明顯,在劇烈耳痛之後,耳膜可以穿潰而流膿,故可以鑒別[3]。

8 耳閉的治療 8.1 辨證分型

耳閉·氣滯血瘀證(ear block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是指氣滯血瘀,以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愈,聽力明顯減退,鼓膜極度內陷,甚則粘連,或鼓膜增厚,有灰白色沈積斑,舌質淡暗,或邊有瘀點,脈細澀等為常見癥的耳閉證候[2]。

耳閉·脾虛濕困證(ear block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虛濕困,以耳內脹悶堵塞感,日久不愈,聽力漸降,鼓膜內陷、混濁或有積液征,或伴胸悶納呆、腹脹便溏、肢倦乏力、面色不華,舌質淡紅,或舌體胖,邊有齒印,脈細滑或細緩等為常見癥的耳閉證候[2]。

8.2 證候分析

耳脹失治或反復發作,以致邪毒滯留耳竅,氣滯血瘀,故耳內堵塞脹悶感明顯,日久不愈,甚則如物阻隔,聽力減退,逐漸加重[3]。

脾腎精氣虧虛,不能上榮耳竅,以致耳膜內陷,失去正常光澤,或見灰白色沈積斑塊[3]。

因耳膜失其正常功能,故聲音傳導受到障礙,聽力減退,日漸加重[3]。

由於有以脾氣虛弱為主,有以腎陰虛或腎陽虛為主,故臨床見癥也有不同[3]。

8.3 方藥治療 8.3.1 治法

宜行氣活血,通竅開閉[3]。

8.3.2 方藥

可用《醫林改錯》方通氣散或《醫學準繩六要》方通氣散。兩方藥物雖不相同,但總以行氣活血通竅為宗旨,臨床可以根據病情不同而選用[3]。

通氣散(《醫林改錯》方)[備註]通氣散(《醫林改錯》):柴胡、香附、川芎加赤芍、菖蒲等藥:通氣散中香附、川芎、赤芍行氣活血,柴胡為入少陽經主藥,輕清行氣,配以石菖蒲行氣通竅,使耳竅之氣行血活,故能通竅開閉[3]。

若癥情較重,可配合通竅活血湯[備註]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生姜、紅棗、麝香:借麝香芳香走竄之力雄厚而通竅,配合赤芍、川芎、桃仁、紅花、老蔥行氣活血,佐以生姜、紅棗調和營衛而散邪[3]。

《醫林改錯》卷上:“耳孔內小管道通腦,管外有瘀血,靠擠管閉,故耳聾,晚服此方,早服通氣散,壹日兩付,三二十年耳聾可愈。”

通氣散(《醫學準繩六要》方)[備註]通氣散(《醫學準繩六要》):茴香、木香、人參、延胡索、陳皮、菖蒲、羌活、僵蠶、川芎、蟬衣、穿山甲、甘草:以茴香、木香、延胡索、石菖蒲、川芎行氣活血通竅,並用人參、甘草、陳皮、僵蠶等健脾益氣,除痰通絡[3]。

若見脾虛癥狀,宜健脾益氣配以通竅之法,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炙甘草、黨參、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白術合通氣散加減;若肝腎陰虛者,宣滋補肝腎配以通竅之法,用耳聾左慈丸[備註]耳聾左慈丸(重訂廣溫熱論):熟地黃、淮山藥、山萸肉、牡丹皮、澤瀉、茯苓、五味子、磁石、石菖蒲合通氣散加減;腎陽虛者,宜溫補腎陽配以通竅之法,用附桂八味丸[備註]附桂八味丸(又名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熟地黃、山萸肉、牡丹皮、澤瀉、獲苓、淮山藥、炮附子、肉掛心合通氣散加減[3]。

8.4 針灸治療 8.4.1 體針

除在耳周局部取穴外(參考“風邪侵襲,經氣痞塞”型),脾虛者,選加足蘭裏、中脘、脾俞等;肝腎陽虛者,選配三陰交、關元、肝俞、腎俞等有強壯作用之穴位;虛寒者可用艾灸法,每天1次[3]。

8.4.2 穴位註射

取聽官、翳風、耳門等穴,註入丹參註射液、當歸註射液等,每次每穴註入0.3~0.5 ml[3]。

8.5 其他療法

宜常行鼓氣吹張法,即捏鼻、閉唇、鼓氣,使氣進入耳竅內,此時耳膜可有向外膨脹的感覺,若鼓氣吹張失敗時,則無這種感覺。若有鼻塞流涕多者,不宜行此治法[3]。

也可采用咽鼓管金屬導管吹張法[3]。

9 耳閉患者日常保健

耳脹初起,多有鼻塞流涕等癥狀,要註意保持鼻腔清潔,適當使用滴鼻藥物,擤鼻涕要有正確方法,防止將鼻涕推入耳竅,加重耳脹痛癥狀,或引起染毒,演變為膿耳[3]。

10 耳閉的預防

預防耳脹,要註意加強身體鍛煉,增強體質,積極防治傷風感冒及鼻部疾病。“鳴天鼓”導引法對本病有保健預防作用[3]。

11 關於耳聾

耳聾(deafness)為病證名[4]。出《五十二病方·陰陽十壹脈灸經》。是指以聽覺障礙,輕者聽而不真,重者不聞外聲為主要表現的耳病[2]。先天、後天、外感、內傷、外傷、老年等皆可致耳聾[4]。耳聾是耳病中最常見的病種之壹,也像耳鳴壹樣,可以作為許多疾病的並發癥,也有單獨發作者。

《左傳》:“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釋名》解釋為:“聾,籠也。如在蒙蘢之內,聽不察也。”

癥狀名耳聾是指不同程度聽力減退的表現[2]。

詳見耳聾條。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