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的裝幀從刻在竹片上的簡策開始,用竹做的書,古人稱作“簡策";用木做的,古人稱為“版牘”。隨著古代人類知識的進步,他們對於知識的渴求與創作,“簡”作為文化思想的載體承擔起了記錄的任務,但的壹根簡的容量不可能記錄壹篇文章。這時就真正出現裝幀。他們將竹片或木片按順序用繩子編連起來,又卷成圓筒狀,這就是真正意義上最早的書籍。但由於壹本著作文字量很大,往往需要壹馬車的簡冊才能裝下,攜帶與閱讀很不方便。隨著造紙術的發明,紙張滿足了古人經濟及精神生活。文字從此擺脫了竹簡書寫在了紙張上。紙質書最早的裝幀形式是沿襲帛書的,依舊采用卷軸裝。但它的制作手續復雜、麻煩,同時在閱讀時需要展卷、收卷,非常不方便,為了避免卷軸裝的缺點,人們又發明了經折裝。它是將紙壹反壹正反復折疊,再將這疊書的前後各加壹硬紙,加以保護。從外形上看,經折裝已具備現代書冊的形式了。旋風裝和經折裝壹樣都是從卷軸裝發展演變而來的,它則是以壹比書葉略寬的長厚紙作底,然後將書頁粘在底紙上。它具備了翻閱方便,制作簡單的優點,是世所罕見的風格。由於旋風裝用久之後,折縫處往往容易斷裂,蝴蝶裝問世,它將折縫粘在包背紙上,這就有利於保護書籍。蝴蝶裝是在宋代雕版印書技術出現後,引起的書籍生產方式和書籍裝幀形式的巨大變化。但由於書都是單層的,紙較薄,印刷面容易粘連,閱讀時往往是先見到紙背,而且讀壹頁書就要連翻兩頁才能繼續讀下去,故很不方便。到明代以後,蝴蝶裝就逐漸被包背裝所代替。包背裝是將書頁背對背地折起來,使有文字的壹面向外,版口作口,然後將書頁的兩邊粘在書脊上,再用紙撚穿訂,最後用整張的書衣繞背包裹。由於包背裝豎放易磨損書口而且容易散落,於是線裝書開始盛行,線裝采用兩張與書頁大小相同的書皮,書冊上面壹張,下面壹張,與書背戳齊,然後打眼訂線。線裝書既便於翻閱,又不易散破。直到現今我們的書籍還是采用了線裝裝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