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20世紀中後期出土的漢墓中發現了漢代的絲綢畫。長沙馬王堆漢墓和山東金雀山漢墓均有彩繪帛畫發現,其中馬王堆壹號漢墓的彩繪帛畫最為完整,繪制精美。畫面呈T字形,整幅畫分為三部分,構圖復雜嚴謹,上半部分為天庭場景,中間為蛇頭女媧。右角畫的是太陽,八個小太陽散落在芙蓉花的枝頭。在左上角畫壹彎新月。月牙上有癩蛤蟆和玉兔,壹個女人乘著龍翼在空中飛翔。天庭下部繪有天闕,天闕內有壹主,兩側各有壹豹衛。畫的中間部分分為兩部分。第壹部分描繪了壹個穿著華麗衣服的豐滿女士,站在華蓋下,壹個女仆跪在她身後;後半部壹個玉盤畫著簾子,鍋碗瓢盆等餐具排列在帳上,兩邊相對坐著七個人。整幅畫的下半部分描繪了壹個赤裸的巨人,手中拿著壹個平板,平板承載著地上的物體,站在兩條交叉的大魚背上。兩邊各有壹只大烏龜,背上站著壹只貓頭鷹。
這幅畫展示了壹個炫目多彩的世界,表達了對生活幸福的追求,體現了對生活的肯定和熱愛。
這幅畫表現了西漢繪畫的高超水平。通過變形的龍和動物,畫面分為天、人、地三個部分,這些部分之間的關系和諧多變。畫中對人和其他生物的描繪充滿了奇特的想象力。這幅畫線條密而不堵,色彩明快而不俗。雖然已經在地下千年了,但依然光彩奪目。
2.磚石上的繪畫
到了漢代,隨著磚石建築的盛行,以磚石為原料的繪畫裝飾也風靡全國。豪族的祠堂、陵墓、亭臺、古跡表面用磚石裝飾彩繪,描繪技法主要有陰線雕刻、陰線壓痕、淺浮雕與線刻結合等。畫像磚起源於戰國晚期,人們在空心磚上印制圖案,形成畫像磚。秦建築遺址中已發現畫像磚,多屬東漢時期,其中以四川最多。畫像磚在山東、河南、四川、陜西、山西、江蘇等地均有發現,其中以山東西部和南部及河南南陽的畫像磚最具代表性。
①馮路畫像石教學。
秦漢時期山東畫像石主要是祠堂內的裝飾,題材主要是描繪歷史故事和人物,宣傳儒家學說。這種畫像石主要分布在宓妃的小湯山、嘉祥烏石寺、沂南等地。烏石寺的畫像石在內容和技法上最具代表性,主要作品有泗水丁、墓母、荊軻刺秦王、藺相如等。人物肖像善於抓住事件發展最戲劇性的情節,從而突出主題,增強感染力。比如《荊軻刺秦王》就表現了荊軻刺秦王,秦王驚恐逃竄的驚險瞬間。在刻畫手法上,常采用“瘦肉雕”,面部和服裝線條用陰線表現。人物多為正面,雖只有粗略的造型,卻能生動地表現人物的神態。
沂南的畫像石以戰鬥、居家、豐收、宴飲、舞蹈為主,雕刻方法比烏石寺的畫像石更成熟。
馮路的畫像石構圖瑰麗,人物造型高度概括,使布局的裝飾性、個性特征的誇張性、場景的戲劇性融為壹體,成為後世同類題材的經典表現範式。
②墓中的生機——南陽畫像石
河南南陽是漢代畫像石藝術最發達的地區之壹。
南陽西漢畫像石以趙宅磚廠畫像石為代表,東漢陽關寺和唐河針織廠發現的兩幅畫像石和東郊李相公莊徐阿渠墓。除了凹版線條和平底線條浮雕,其最具特色的描繪方法是傾斜的水平基底淺浮雕。雕刻的方法是在地面上劃壹道道橫斜線,使主體凸出,然後用簡潔的陰線刻畫出圖像的細節。造型簡潔,表情生動,構思大膽巧妙,刀法粗獷潑辣。肖像畫的內容除了歷史故事外,多以生活場景為主,如騎馬、狩獵、宴飲、舞蹈、雜技等。,以及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動物、天文星辰等,充分體現了工匠的文化心理和技藝。
③富有生活氣息的四川畫像磚。
在四川成都、廣漢、德陽、重慶等地,發現了不少東漢晚期的畫像磚。四川的畫像磚在表現手法上靈活多變,既有用線的作品,也有淺浮雕結合凸線、陽線的作品。尤其是畫面的空間處理,人物和車馬的動態表現,生動而驚艷。代表作品有射收圖、播種圖、采蓮圖、采鹽圖、駢車圖、宴飲圖等。作品大多反映現實生活,從農耕獵桑到漁田鹽井,從車馬到宴飲遊戲,從歌舞雜技到山野山野,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3.墓室壁畫
在中國繪畫史上,至今未發現漢代以前的墓葬壁畫。自漢代以來,重葬之風盛行,墓中出現了大量壁畫。重要文物有洛陽西漢蔔千秋墓、八裏臺西漢墓、營城子漢墓、山西魯棗園村漢墓壁畫、河北王度、內蒙古和林格爾等。
洛陽蔔千秋墓的建造年代約為公元前80 ~ 49年。壁畫畫在墓頂,以長卷的形式展開,描繪了壹對夫婦在仙女和超自然怪物的陪伴下升入天堂。這幅畫所用的線條簡潔、靈活、流暢,可分為輕與重、急速與起伏。整體風格渾厚奔放,體現了漢代繪畫藝術的特點。
內蒙古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有50多組,主要描繪了墓主人的生平事跡,從“養孝”到“在烏桓做校尉”,以炫耀其富貴榮華。家宴圖中還繪制了宴飲、跳舞、雜技等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