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貴人巡幸遊覽的龍舟。如《穆天子傳》中記:“天資乘鳥舟,龍舟俘於大沼”,《隋書煬帝紀》:“上禦龍舟,幸江都”,《夢溪筆談記》說:宋初,兩浙壹帶獻龍舟於朝廷,供皇帝遊幸,這種龍舟長二十余丈至三十丈,闊三、四丈,頭尾鱗覆,雕鏤金獅,兩列十閣,中安禦座,可謂壯觀。今在北京頤和園、杭州西湖等地供遊覽的龍舟亦此類。
(二) (二)用的龍舟,壹般以中型船只,長30米左右,寬3——4米,舟中建兩個殿閣,並有秋千或者桅桿式供藝人在上面表演技巧的設施。1986年殺害電影制片廠在瑞塘下韓田河上拍攝影片《碧水雙魂》中“淮王看龍舟”外景時,除了1千艘競渡的龍舟外,還有兩艘特大的龍舟,大龍舟的主桅桿橫梁上懸掛六條紅綢條,三名雜技演員作淩空翻滾、倒立等驚險動作。就是這類龍舟,也叫殿閣。
(三) 是供民間競渡用的龍舟。壹般造型狹長、輕巧、兩頭翹、集片短、無槳樁,按各地水域和習慣,設置數量不同對數的劃槳手,舟尾有司舵,舟頭有掌旗,中艙有司鼓、司鑼等。就是本文所說的龍舟。
吳越民間龍舟競渡的歷史淵源有不同的說法,壹般可遠溯至二千多年的春秋或戰國時期,如果按某些學者的考證,則還要推前至四、五千年前。綜合起來,有三中說法。
——圖騰說。著名學者聞壹多先生所著《端午考中說,約在四、五千年前我國古代吳越氏族奉龍為始祖、保護神,以龍為圖騰,加壹崇拜,為了表示自己是龍的後代,吳越族人“斷發紋身”,壹年壹度舉行盛大的紀念圖騰的活動,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裏,獻給圖騰神。在急驟的擊鼓聲中,劃著雕飾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之戲,用以氣球圖騰神的庇護。照此考證,屬於越族的甌越也應當在遠古氏族社會時,已有原始形態的龍舟競渡了,只不過是遠古的壹中祭神的水上娛樂活動。
——勾踐說。“競渡起自越王勾踐”。這是迄今方誌上最早的龍舟競渡的記載,點明了龍舟競渡起源於勾踐,和為了紀念祈求平安的涵義。據西漢《越絕書》等史籍記載:春秋時,越國君主被吳王夫差釋放歸來後,為謀求復國,十年臥薪嘗膽,根據越國水鄉澤國的特點,十分註重舟船的建造,所造舟船狹長,槳位眾多,快速如飛。每年端陽,勾踐坐龍船,親自指揮競渡,實乃操練水軍,“戈船三百”,聲勢赫赫。經過十年艱辛,終於在公元前473年,實現了復國的願望,打敗了吳國,重建越國。為了紀念這位君王,每逢端陽,越國各地舉行盛大龍舟競渡活動,祈求平安。
——屈原說。龍舟競渡轉變為紀念楚大夫屈原之說,這可能是由於隨著古代吳越文化與長江文化融合交流,統壹的神州逐步替代群雄割據的中國,加上屈原的身世和可歌可泣的愛國行為,深深地打動了神州各地人民。公元前278年,楚國都城為秦國攻陷,王陵也被燒毀,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覺得國家的前途絕望了,理想撲滅了,於是在五月五日那壹天,抱了石塊,投身到汨羅江中,當地百姓駕船拯救。《隋書?地理誌》載:“士人追至洞頭不見,湖大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 湖?因而鼓棹爭歸,競會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後來這種以紀念屈原而舉行的端午龍舟競渡,廣泛流傳至全國各地。浙南就曾流傳這樣以首民歌:“五曰五日端午節,屈原飲恨汨羅江,龍舟隊隊江中飛,要飲蒲酒得平安。”
三種有關民間劃龍舟歷史淵源的說法,哪壹種更接近史實?我們姑且不過多地探究,但無論哪壹種說法,其悠久的歷史,卻是不爭的事實,而且民間劃龍舟習俗主要用於祈安賽樂和紀念先賢,其涵義也是壹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