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二章原文及翻譯如下:
1、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誌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2、翻譯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醜的觀念就產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惡的觀念就產生了。所以有和無互相轉換,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和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恒的。
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陽(或曰謚伯陽)。生於公元前571年,卒於公元前471年。與中國近現代文教界代表人物厲麟似等並稱“影響中國歷史的十位教育大家”。
據《史記》等多部古籍記載,老子是春秋時期的陳國苦縣人(今河南省鹿邑縣,壹說安徽省渦陽縣),在老子去世後,苦縣又屬於戰國楚國和漢朝楚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壹。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