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如下:
孔子認為,顏回、子貢、子路都有他們過人之處,而且這些長處在某種意義上都是他孔子所趕不上的(“丘弗如也”),但由於不善於守中,不善於掌握恰當的分寸,因而都未能盡善盡美。他自己則兼有眾人之長,而又能無過與不及,因此,雖然在具體方面不及諸人,卻有綜合優勢。
原文:《淮南子·人間》篇記載說:人或問孔子曰:“顏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貢何如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
曰:“勇人也。丘弗如也。”賓曰:“三人皆賢於夫子,而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壹道,丘弗為也。”
擴展資料:
出自《淮南子》,作者為淮南王劉安。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及其門客集體撰寫的壹部哲學著作。內容原分為內中外篇,現僅存內篇21篇。書中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五行等家的思想,所以又壹般認為它是雜家著作。書中保存了不少自然科學史料和神話寓言故事,也記載了不少秦漢間的軼事,內容比較豐富。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淮南子·人間訓
2. 求高中語文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的文言文翻譯原文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裏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
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妳們幾位何必為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聖人來號下。” 原文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 "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 "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 長沮,桀溺在壹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尋問渡口在哪裏. 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 "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長沮說:"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問桀溺.桀溺說:"妳是誰 "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妳是魯國孔丘的門徒嗎 "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像洪水壹般的壞東西到處都是,妳們同誰去改變它呢 而且妳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為什麽不跟著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 "說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裏的農活. 子路回來,把情況報告給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說:"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群***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妳們壹道來從事改革了." 原文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譯文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他唱道:“鳳鳥啊鳳鳥啊!妳的德行為什麽衰退了呢?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換回了,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從政的人都危險啊?”孔子下車,想和他交談。
接輿趕快走開了,孔子無法和他交談。 原文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
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壹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妳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怎麽說是老師 ?”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
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壹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面。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
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裏,老丈已經走出門了。
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系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系怎麽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系。
君子做官,只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原文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日:“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譯文 子路在石門過夜。守城門的人問:“從哪裏來?”子路說:“從 孔氏那裏來。”
守門人說:“就是那個明知做不到卻還是要做的人 嗎?”。
3. 孔子的文言文傳世名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賢人。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
智者樂,仁者壽。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 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提手與之言,能無說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 關於孔子的文言文只有《論語》吧!原文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註釋(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
《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2)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壹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壹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
“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5)有朋:壹本作“友朋”。
舊註說,“同門曰朋”,即同在壹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誌同道合的人。(6)樂:與說有所區別。
舊註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麽。
缺少賓語。壹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8)慍:音yùn,惱怒,怨恨。
(9)君子:《論語》書中的君子,有時指有德者,有時指有位者。此處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譯文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原文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註釋(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歲,壹說小33歲。後壹說較為可信。
在《論語》書中,記載的孔子學生,壹般都稱字,只有曾參和有若稱“子”。因此,許多人認為《論語》即由曾參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隸社會時期所認為的子女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弟,讀音和意義與“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別提倡的兩個基本道德規範。
舊註說: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3)犯上:犯,冒犯、幹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4)鮮:音xiǎn,少的意思。
《論語》書中的“鮮”字,都是如此用法。(5)未之有也:此為“未有之也”的倒裝句型。
古代漢語的句法有壹條規律,否定句的賓語若為代詞,壹般置於動詞之前。(6)務本:務,專心、致力於。
本,根本。(7)道:在中國古代思想裏,道有多種含義。
此處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的體現。簡單講,就是治國做人的基本原則。
(8)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學思想的最高範疇,又是倫理道德準則。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為仁的根本。
還有壹種解釋,認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譯文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
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
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原文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註釋(1)巧言令色:朱熹註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
(2)鮮:少的意思。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註釋(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
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壹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
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3)忠:舊註曰:盡己之謂忠。
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4)信:舊註曰:信者,誠也。
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註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
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壹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原文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註解(1)道:壹本作“導”,作動詞用。這裏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國:乘,音shèng,意為輛。這裏指古代軍隊的基層單位。
每乘擁有四匹馬拉的兵車壹輛,車上甲士3人,車下步卒72人,後勤人員25人,***計100人。千乘之國,指擁有1000輛戰車的國家,即諸侯國。
春秋時代,戰爭頻仍,所以國家的強弱都用車輛的數目來計算。在孔子時代,千乘之國已經不是大國。
(3)敬事:敬字壹般用於表。
5. 孔子言論文言文翻譯1.文言文的表達方式:
人或問孔子曰:“顏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
“子貢何如人也?”曰:“辯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賓曰:“三人皆賢夫子,而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辯且訥,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壹道,丘弗為也。”
2.白話文的表達方式:
有人問孔子:“顏回是什麽樣的人?”
孔子答道:“顏回是仁義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又問:“子貢是什麽樣的人?”
孔子答道:“子貢是善辯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接著問:“子路是什麽樣的人?”
孔子答道:“子路是勇敢之人,我不如他。”
有人奇怪地問:“三人都比您強,卻拜您為師,聽從您的調遣。這是為什麽啊?”
孔子答道:“我既有仁心又能狠心,既善辯又不露鋒芒,既勇敢又有所畏懼。用三位弟子的長處換我的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學問或方法,我也不幹。”
6. 孔子勸學文言文譯文春秋時,有壹個人叫子路,他為人豪爽,善於擊劍。他聽說魯國孔子招收了許多學習禮儀文化,就去見孔子。但他又不知道自己還能從孔子那兒學到些什麽,就問孔子:“先生,我心中有個疑問,似乎有些人天生就有才能,不用學習就會做許多事情。比如山上的竹子吧,砍下來就能做成竹箭,用它可以射犀牛皮。如果壹個人不學習也能像竹子壹樣成材,那人們為什麽還要學習呢?”
孔子壹聽,知道子路是個爽直而自負的人,就誠懇地勸他道:“妳知道竹子可以做成箭,可以射穿犀牛皮,難道妳不知道壹旦給竹箭前端安上銅箭頭,後端安上羽毛,箭就能射得更快更準確更有力了嗎?用它來射犀牛,不是射得更深入嗎?學習就是這個道理,讓壹個人在原有的能力上再增添更好的能力,才能不斷進步呀!”
子路聽了,對孔子佩服得五體投地,誠心誠意地跟隨孔子學習,終於成為壹個有學問的了不起的人物。
7. 孔子之教文言文翻譯孔子常教導學生要言行壹致,不可巧言令色。有壹天,子路對孔子說: “先生所教的仁義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聽到的這些道理,應該馬上去實行嗎?” 孔子說:“妳有父親兄長在,他們都需要妳去照顧,妳怎麽能聽到這些道理就去實行呢!”
孔子恐怕子路還未孝養父兄,就去殺身成仁了。 過了壹會兒,冉有也來問:“先生!我從您這裏聽到的那些仁義之道,就應該立即去實行嗎?” 孔子說:“應該聽到後就去實行。” 這下站在壹邊的公西華被弄糊塗了,不由得問孔子: “先生!子路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有父兄在,不何以馬上就行。冉有問是否聞而後行,先生說應該聞而即行。我弄不明白,請教先生?” 孔子說:“冉有為人懦弱,所以要激勵他的勇氣。
子路武勇過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 冉有的懦弱在《論語》中也記載,冉有曾在權臣季氏的手下做事,季氏為人聚斂暴虐,作為孔子的弟子冉有,明知道這樣做不對,不但不敢去勸上司季氏,反而順從季氏的意願,為他“聚斂而附益之”,氣得孔子大罵冉有“非吾徒也”!並發動學生“鳴鼓而攻之”!如果冉有能夠聽從孔子的教導,堅持仁義之道,那就不會做出助紂為虐的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