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十個姓張的歷史人物

十個姓張的歷史人物

張 飛:三國時蜀漢大將,河北涿縣人。曾與劉備、關羽桃園三結義,為後世留下壹

段佳話。

張 良:西漢謀臣,安徽毫縣人。劉邦稱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與蕭

何、韓信被譽為漢初三傑。

張 騫:西漢外交家,陜西城固人。兩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友好

往來。

張 衡: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南召縣人。他提出"渾天說",繪制星象圖,發

明"渾天儀"、"地震儀"等 。

張仲景:東漢醫學家,河南鎮平人。勤求古訓,博采眾方,著《 傷寒雜病論》,造

福人民,為後人尊為醫聖。

張 旭:唐代大書法家,江蘇蘇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後乃下筆,逸

勢奇絕,連綿回繞,人稱"草聖"。

還有張作霖,

張道陵:(公元34~156年),張天師,字輔漢,又名張陵,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東漢建武十年農歷1月15日生於吳地天目山。其為創漢功臣張良(字子房)之八世孫,史籍又稱其名為張陵。

張道陵七歲時即能誦《道德經》,並能達其要旨。長成後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繪其形像為:龐眉文額,朱頂綠睛,隆準方頤,目有三角,伏犀貫頂,垂手過膝,使人望之肅然起敬!

張 讓:(公元?~189年),潁川人(今河南禹縣)。著名東漢宦官。

張讓在漢桓帝、漢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列侯等職。其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漢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漢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趙忠等壹起殺害何進。不久,在袁紹捕殺宦官時投河自盡。

張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肅酒泉)。著名東漢書法家。

張芝善作草書,臨池書寫,池水為之變黑。張芝所作草書,上下牽連,氣勢連貫,壹筆呵成,開後世狂草之先河,被稱為“草聖”。

張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陽泉村人(今山西陽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學者。

張穆雖然只活了四十四歲,但他的著作疊起來足有三尺來厚。他出身在書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時,勤奮好學,才華橫謚。

張 說:(公元667~730年),字道濟,壹字說之,原籍範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著名唐朝文學家。

張 載:(生卒年待考),字孟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載性格閑雅,博學多聞。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記室督、中書侍郎等職。西晉末年世亂,托病告歸。張載與其弟張協、張亢,都以文學著稱,時稱“三張”。其中載、協相近,亢則略遜壹籌。《文心雕龍》說:“孟陽、景陽,才綺而相埒。”壹說“三張”指張華與張載、張協二人,張亢不在其內。明朝人張溥把張載和張協的作品輯,為《張孟陽景陽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張 華:(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漢高祖重要謀臣張良的後裔。西晉時期眾所推崇的文壇領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張 協:(公元?~307年),字景陽,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晉文學家。

張協曾任公府掾、秘書郎、華陽令等職。晉永寧元年(公元301年)為征北將軍司馬穎從事中郎,後遷中書侍郎,轉河間內史,治郡清簡。晉惠帝末年,天下紛亂,他辭官隱居,以吟詠自娛。晉永嘉初,復征為黃門侍郎,托病不就,後逝世於家中。

張協與其兄張載、其弟張亢,均是西晉有名的文人,時稱“三張”。鐘嶸在《詩品》總論中把他們與陸機、陸雲、潘嶽、左思等並提,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隋書·經籍誌》錄張協有集四卷,已失傳。明人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張孟陽·景陽集》。

張 溥:(公元1602~1641年),字乾初,後改天如,號西銘,蘇州太倉人(今江蘇蘇州)。

張溥師從徐光啟,少時嗜學,所讀書必手抄。詩文敏捷,與同裏張采齊名,號“婁東二張”。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集江南諸社合為“復社”,倡復古學,以嗣“東林”自詡。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進士,授庶吉士,乞歸葬親。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主“復社”虎丘大會

張 魯:(生卒年待考),字公旗,沛國豐縣人(今江蘇豐縣)。

張道陵之孫,繼祖父在蜀地傳道。後到漢中,建立起政教合壹的道教政權,自稱師君,下設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設“義舍”,置“義米、義肉”,任往來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鬥米,又稱“五鬥米道”。

曹操進入漢中後投降之。

張 繡:(公元?~27年),武威祖厲人(今甘肅靖遠西南部),漢朝董卓部將張濟之侄。

在李傕、郭汜之亂中,張濟的地位和李傕、郭汜相等。張濟逝世後,張繡領其軍,屯兵於宛城(今河南南陽)。後降曹操,不久又叛。操征袁紹時再降曹,為揚武將軍,在官渡之戰中有功。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逝世於征討烏桓途中。

張 頜:(公元?~231年),字儁義,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