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子(生卒年不詳,約公元前571——約公元前471),姓李名兒,人稱伯陽,或伯陽。春秋末年,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屬楚)的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歷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28日+01年),子姓孔,,字,春秋末期魯(今山東曲阜)古城人,祖籍宋國裏(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
3.(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姓曾,名沈(shēn),陸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壹,儒家重要代表人物,於霞後裔。
4.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姬姓,孟實,明科人,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壹,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提倡“仁政”,他首先提出了“民比君貴”的思想。
擴展數據:
孔子見老子,是指歷史上春秋末期孔子見老子。其中記載的壁畫,在黃河、長江中下遊地區,包括山東、江蘇、河南、陜西、四川等地都有發現,以證實孔子禮遇老子這壹中國文化史上重要事件的存在。
畫像石中“孔子遇老子”的形象歷來受到特別關註。很多古書,如《史記》、《老莊適用朝鮮列傳》、《禮記·曾子問》等,都有很多關於孔子會老子的故事。畫面中,遠道而來,誠心求教的孔子和年少儒雅,謙遜有禮的老子,第壹眼就生動感人。人們壹眼就能生動地看到孔子謙虛好學、學無師自通的美德。
據記載,此時老子已老,閱歷和水平都比三十多歲的孔子高。孔子在老子的熱情接待下,賞了幾本書,滿載而歸。臨行前,老子諄諄囑咐孔子,孔子心領神會。他把老子的思想比喻成壹條在風中自由馳騁、讓人捉摸不透的龍,非常玄妙高超,體現了孔子虛心學習的態度和儒家的寬容精神。
正如賈致罡在《儒教十三講》中所說,“與同時期的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相比,中國的儒教是最具包容性的,使中華文明在未來兩千年內達到世界前列”。孔子與老子的這次會面成為古代學術史上的壹段佳話。
百度百科-老子(道家創始人)
百度百科-孔子(儒家創始人)
百度百科-曾子
百度百科-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壹)
百度百科-孔子遇見老子
人民網-文化> & gt媒體聯播> >漢代銘文中的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