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傳》
原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
慕榮利。好(hào)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zhé)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hè)穿結,簞(dān)瓢(piáo)屢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qián)婁(lóu)之妻有言:“不戚(qī)戚於貧賤,不汲(jí)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chóu)乎?銜觴(shāng)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yú)?葛天氏之民歟?
譯文
先生不知道是哪個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表字。因為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就把它作為(自己的)號了。(他)安安靜靜,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喜歡讀書,不過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便高興得忘了吃飯。(他)天性特別愛好喝酒,家裏窮,不能經常喝到酒。親戚朋友知道他有這種嗜好,有時擺了酒來招呼他;他去喝酒就喝個盡興,希望壹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去,竟不會(假裝)舍不得。簡陋的居室裏空蕩蕩的,不能遮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經常寫文章來自我消遣,(從文中)充分顯示了自己的誌趣。他從不把得失的東西放在心上,憑這些過完自己的壹生。
贊曰:黔婁的妻子曾經說過:不為貧賤而憂愁,不熱衷於發財致富。這話大概說的是五柳先生壹類的人吧?壹邊喝酒壹邊作詩,為自己抱定的誌向而感到無比快樂。(他)大概是無懷氏時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時候的百姓吧?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又名潛,字元亮,壹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2. 陶淵明的詩,要短點的,不要文言文《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歸園田居》其壹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壹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去來兮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臯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還舊居》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撥置且莫念,壹觴聊可揮。
《答龐參軍》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
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或有數鬥酒,閑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
情通萬裏外,形跡滯江山。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來?
飲酒詩二十首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壹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移居詩二首其二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酬丁柴桑詩
有客有客。爰來宦止。
秉直司聰。惠於百裏。
飧勝如歸。聆善若始。
匪惟也諧。屢有良遊。
載言載眺。以寫我憂。
放歡壹遇。既醉還休。
實欣心期。方從我遊。
3. 短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譯5篇1、陳太丘與友期
原文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
陳太丘和朋友預先約定好壹起出行,預定在中午時分,約定的時間過了朋友卻沒有到,陳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離開了。當他離去以後,他的朋友才來到。
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年僅七歲,正在家門外做遊戲。違約的客人問他:“妳的父親在家不在?”陳元方回答說:“父親等待您很長時間而您卻沒有來到,已經離去了。”客人便發怒說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約好壹起出行,卻拋棄人家而離去。”陳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中午時份見面,中午了您卻沒有到,這就是沒有信用;對著小孩子的面罵他的父親,這便是沒有禮貌。”
客人感到慚愧不安,忙下車前來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徑直走入家門,根本不回頭看那失信無禮的人。
2、詠雪
原文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譯文
在壹個寒冷的雪天,謝安進行家庭聚會,跟子侄輩的人講詩論文。不久,雪下得更緊了,謝安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麽呢?”他哥哥的長子謝朗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謝安高興得笑了起來。謝道韞就是謝安的長兄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3、誇父逐日
原文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
誇父與太陽競跑,追到太陽下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了,想喝水,便到黃河、渭水去喝水,可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就到北面的大湖喝水,還沒到那兒就渴死了,他丟棄的拐杖化作了桃林。
4、陋室銘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低,有了神仙就可以名聲遠播。水不在於深淺,有了蛟龍就顯得有靈氣。這是所簡陋的房子,只因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的痕跡蔓上臺階,蒼翠碧綠;綠草的顏色映入竹簾,壹片青蔥。在這裏談笑的都是博學而又品德高尚的人,跟我往來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閑時)可以用來(可以:可以用來。)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管弦樂演奏的樂聲擾亂雙耳,沒有官府的公文使人勞累。(我的陋室真比得上)當年南陽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雲的亭子。孔子說過:“(既有君子住在裏頭)又有什麽簡陋呢?”
5、愛蓮說
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
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汙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汙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裏,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壹樣的人還有什麽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樓主,還有好多,比如說《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遊》……我就不壹壹列舉了
4. 十篇短篇古文1、
原文: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
翻譯:晉文王稱贊阮嗣宗是最謹慎的,每逢和他談話,他的言辭都很奧妙深遠,未曾評論過別人的短長。
2、
原文: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
翻譯:王戎說:“和嵇康相處二十年,未曾看見過他有喜怒的表情。”
3、
原文:管寧、華歆***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譯:管寧之所以要與他的好友華歆「割席」絕交,不是因為有甚麽大的政治矛盾或觀點歧異,而僅僅是因為「恰同學少年」結伴讀書時的兩個細微末節引起的「分歧」。壹是在園中鋤地時,他倆同時發現「地有片金」,管寧看都不看,視為瓦石,而華歆卻拾起察看之後才甩掉。這被管寧視之為見利而動心,非君子之舉。二是門外有官員的轎輿前呼後擁而過,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忍不住放下書本跑出去看了壹下熱鬧。這被管寧視之為「心慕官紳」,亦非君子之舉。於是,管寧毅然對華歆說:「看來妳不是我的朋友」,並割斷坐席,與之斷了交情。
4、
原文: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翻譯:李元禮風度出眾,品性端莊,自視甚高,他要把在全國推行儒家禮教、辨明是非看成自己的責任。後輩讀書人有能得到他教誨的,都自以為登上了龍門。
5、
原文: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翻譯:陳元方的兒子長文,有卓越的才能,同陳季方的兒子孝先,各自誇耀自己父親的功業德行,爭議相持不下,無法決斷,而去詢問陳太丘。太丘說:“論學識品行,元方季方各有所長,互為兄長,難以分出高下優劣啊!”
6、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翻譯:王戎七歲的時候,和小朋友們壹道玩耍,看見路邊有株李樹,結了很多李子,枝條都被壓斷了。那些小朋友都爭先恐後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沒有動。有人問他為什麽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說:“這樹長在大路邊上,還有這麽多李子,這壹定是苦李子。”摘來壹嘗,果然是這樣。
7、
原文: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與同遊曰:“王好驢鳴,可各作壹聲以送之。”赴客皆壹作驢鳴。
翻譯:王仲宣就是王粲,建安七子之壹,文帝就是魏文帝曹丕。曹丕和弟弟曹植當時都很欣賞王粲,知道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於是在他死後讓參加喪事的人各學壹聲來為王粲送行。
8、
原文: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
翻譯:這個說的是曹操的故事。曹操覺得自己樣貌不佳,鎮不住外國使臣,於是就讓手下的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見,自己在壹旁捉刀而立。沒想到來使很有眼力,壹望便知“魏王”邊上的捉刀人才是真英雄。曹操知道了,二話沒說,派人追去把來使殺了——看來他雖然惜才,嫉恨聰明人也是有傳統的啊。
9、
原文:潘嶽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縈之。
10、
原文: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嶽遊遨,於是群嫗齊***亂唾之,委頓而返。
翻譯:左太沖就是左思,潘嶽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潘安的原型。潘嶽小夥子長得帥,挾著彈弓又添幾分英氣,走在街上引得女人們都手拉手圍著看;左思的《三都賦》雖然壹度弄得洛陽紙貴,但樣子實在對不起觀眾,是故學潘嶽的樣兒遊走的時候被壹群老太太吐了滿臉吐沫。
是為了應付初中暑假作業嗎?
5. 哪位能提供十篇經典短篇古文啊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 搜20篇短的文言文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弈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壹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壹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壹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盤盂:盛物之器,圓者為盤,方者為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壹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壹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忽然遇到壹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遍地,鮮嫩而美麗,落花紛紛。他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壹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裏仿佛有點光亮。漁人於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
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壹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
(呈現在他眼前的是)壹片平坦寬廣的土地,壹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
人們在田野裏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壹樣。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
(那裏的人)看見了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裏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村裏的人聽說來了這麽壹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他們)問現在是什麽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至於)魏、晉兩朝就更不用說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壹壹詳細地告訴了他們。
(聽罷),他們都感嘆起來。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
漁人逗留了幾天後,向村裏人告辭。(臨別時)村裏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
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誌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高興興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後就再也沒有人探尋(桃花源)了。 陋 室 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山不壹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聞名;水不壹定要深,有龍(居住)就能降福顯靈。
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蘚給階前鋪上綠毯,芳草把簾內映得碧青。
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的沒有淺薄的人。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瀏覽珍貴的佛經。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雲的玄亭。
孔子說:(雖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裏面)有什麽簡陋的呢?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