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釋義:
項王的軍隊駐紮在垓下,士卒少而糧食盡,漢王和諸侯的軍隊把他們重重地包圍著。到了夜晚,漢王的軍隊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項王十分吃驚,就說:“難道漢王已經全部占領了楚國的土地嗎?不然為什麽楚國人這麽多呢?”
於是,項王就在夜間起來,在軍帳中飲酒。他有個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寵幸而常常跟從在身邊;他有壹匹駿馬取名為雅,也常常騎著它。
於是項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壯的歌曲,並自己寫了壹首詩,詩曰:“力量能搬動大山啊氣勢超壓當世,時勢對我木利啊駿馬不能奔馳。駿馬不能奔馳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樣安排妳!”
他連唱了幾遍,美人虞姬也跟著唱。項工的眼淚不停地往下流,兩邊的隨從都哭了,沒有壹個人有勇氣擡起頭來看他。
於是項王就上馬飛奔,部下壯士騎著馬跟隨奔馳的有八百多人,當夜沖破了漢軍的包圍,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時,漢軍才發覺,連忙派統率騎兵的將領灌嬰用五千騎兵去追趕他們。項工渡過了淮河,這時能跟隨上來的騎士只有壹百多人了。
項王逃到陰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問壹個農夫,那農夫欺騙說:“向左方走。”項王向左,不意陷進了大片低窪多水的澤地,因此漢王的軍隊也就追趕上他們了。於是項王就又引領著手下向東奔馳,等到了東城時,就只剩下二十八個騎士了。
而漢軍追趕的騎兵卻有數千人。項王自己估量已經沒有辦法逃脫,就對他手下的騎士說:“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經八年了,親自參加了七十多次戰鬥,敢於抵擋我的都被我擊破,被我們攻擊的沒有不降服的,從來沒有打過敗仗,於是就稱霸於整個天下。
然而今天終於被困死在此地,這是老天爺有意要我滅亡,並不是戰敗的罪過。今日已經必死無疑,所以我願意為諸位癌痛快快地打壹仗,壹定要取得三次勝利,為諸位來突破重圍,斬殺敵將,砍倒漢旗,以使諸位明白,確實是老天爺有意要我滅亡,並不是戰敗的罪過。”
於是把手下騎兵分為四隊,向著四面。漢王的軍隊在四周包圍著他們,有許多重。項王對他的騎兵說:“我為妳們拿下漢軍的壹個將領來。”隨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騎兵奔馳而下,約定沖過山的東面,分三處地方集合。
於是項王大聲呼喊著奔馳而下,漢王的軍隊都望風潰散,項王就將壹員漢將斬落馬下。這時,赤泉侯楊喜還是個統率騎兵的將領,他追趕項王,項王圓瞪雙眼,大聲呵斥,楊喜和他的馬都十分驚恐,嚇得倒退了好幾裏路。
項王和他的騎兵果真分三個地方集合起來。漢王的軍隊不知道項王究竟在哪壹處,就把軍隊壹分為三,重新包圍上來。
項王再騎馬奔馳,又斬落了漢軍的壹個都尉,並殺了八九十個兵卒,然後重新把他的騎兵聚集起來,僅僅死掉兩個騎士。於是對他的騎兵說:“怎麽樣?”騎士都折服地回答:“和大王說的完全壹樣!”
原文:?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余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余人耳。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壹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
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余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向。漢軍圍之數重。
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壹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壹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裏。
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壹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壹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
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壹日行千裏,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余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
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壹體。
此文出自西漢司馬遷所寫的《史記項羽本紀》。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壹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西漢景、武年間(時間不詳),在黃河龍門的壹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 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栗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於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 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壹職,而司馬遷則留在龍門老家,身體力行,持續著耕讀放牧的生涯。
因孔安國為孔子後人,家中有當世失逸的《古文尚書》十余篇,並兼通今古文學。故而司馬遷亦嘗就《古文尚書》問故於孔安國? ,學習古文經學的故訓,以及別擇古文資料的古文學,掌握考信歷史的方法。而《古文尚書》作為整個古文學的核心,司馬遷寫上古三代史亦從中作了大量的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