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恒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知
偃兆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壹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
譯文:
陶潛(陶淵明),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裏鄰居所看重。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麽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壹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 *** 喝酒,可是家裏窮不能壹直得到。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壹定會喝完,目的是壹定要醉。醉以後回去,壹點也不收斂情緒。家裏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著,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誌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壹生。”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說是實錄。(是不是缺了點?)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裏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他不等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裏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朋說:“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在縣裏,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說:“讓我壹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於是命令 壹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郡裏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鬥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
2. 蕭統陶潛傳文言文翻譯陶潛(陶淵明),字元亮,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時心懷高尚,知識淵博善於做文章,灑脫大方不拘謹,自得於真性情,被鄉裏鄰居所看重。
曾經作《五柳先生傳》來形容自己:“先生不知道是什麽人,不知道姓名,房子旁邊有五棵柳樹,所以以此為號。清閑安靜少說話,不愛慕虛榮實利。
喜歡讀書,卻不去窮根究底的解釋,壹旦對書的內容有所感悟,就高興得忘了吃飯。本 *** 喝酒,可是家裏窮不能壹直得到。
親朋故舊知道這樣,有時就置辦酒招他過來,他去飲酒壹定會喝完,目的是壹定要醉。醉以後回去,壹點也不收斂情緒。
家裏四壁空空,不能遮陽擋雨,舊衣衫十分破爛,盛飯的容器經常空著,也不在意。經常寫文章來自娛自樂,很能顯示自己的誌向,不計較得失,用這來結束自己壹生。”
他的自序是這樣,當世人說是實錄。(是不是缺了點?) 偃兆因為他親人年邁家裏貧窮,任用他為州祭酒。
他不等忍受官吏這個職務,沒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裏聘用他為主簿,不去,自己種田來養活自己,於是得了瘦弱的病。
又做鎮軍、建威參軍,對親朋說:“想做個文官,來掙些補貼家用的錢(意譯)。”管這些事的人聽說了,任用他 為彭澤令。
在縣裏,公田全部命令種秫谷(可釀酒),說:“讓我壹直醉酒就夠了。”妻子和孩子堅持請求種粳米。
於是命令 壹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米。向來簡樸自愛,不諂媚長官。
郡裏派遣督郵到他的縣,他的下屬說應該束上帶子(穿正裝)見督郵,陶潛嘆息說:“我不能為五鬥米(這些俸祿)彎腰(喪失尊嚴),小心謹慎的為鄉下的小人做事啊!”義熙二年,將印綬交還離開了彭澤縣,於是作了《歸去來》。
3. 文言文:《陶潛傳》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陶潛,字元亮,年少時便誌向高遠,學識淵博又善於寫作.天資聰明而不拘小節,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樂,被鄉裏鄰居所看重.曾寫過壹篇《五柳先生傳》說:“(我的住所)四壁破敗蕭然,不能擋風遮陽.穿著簡陋粗布衣服,糾結破敝,盛食的簞瓢常常是空的,還是安然自若.”他自己這麽說,當時的人也說確實是這樣.他的親朋有時帶著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辭.每當喝醉的時候,就十分滿足地酣睡.從沒有高興或生氣的樣子,只要遇到酒就喝.有時沒酒,也照樣不停地吟誦.他天生不懂音樂,卻收藏有壹張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齊備,每當參與朋友們喝酒的活動,也撫著琴壹起唱和,還說:“只要能領會琴中的樂趣,何必在意琴的聲音呢?”。
4. 文言文:《陶潛傳》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翻譯成現代漢語是:陶潛,字元亮,年輕時誌向高遠,學識淵博又善於寫作。
天資聰明而不拘小節,憑任自己的體會,不受拘束。曾在《五柳先生傳》說:“(五柳先生,陶潛)簡陋的居室裏空蕩蕩的,擋不住風雨也遮不住太陽。
短短的粗麻布衣服破破爛爛的,常常沒有吃的沒有喝的,但還是安然自若的樣子。”他自己這麽說,當時的人也這樣說。
當有親朋帶著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辭。每當喝醉的時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覺 。
他從沒有高興或生氣的樣子,只是見酒就喝,如果沒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誦。他不懂音樂,卻有壹張素琴,弦也不調音,每當朋友門來喝酒。
就彈琴唱歌,說:“只要能體味琴中的趣味,何必壹定要有琴音呢!”。
5. 作文《陶淵明傳》300字左右東晉詩人陶淵明是我國田園詩派的始祖.他生於壹個沒落的官宦世家,自己為官數十載,決定棄官隱退,回歸田園.他在《歸園田居其壹》中寫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是他對壹生誌向的總結;他在《五柳先生傳》中寫的“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宴如也”是對他對辭官後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在《歸去來兮辭》中寫的“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是他對死生之事超然物外的態度.陶淵明壹生淡泊名利,質樸自然.他嗜好飲酒,由於家裏窮不能經常喝,每次有親戚邀他喝酒他都不醉不歸.他最愛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體現出他的恬然自得的心境.他喜歡讀書但不求甚解,在詩詞中與古人尋找***鳴.他與農人和睦相處,“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說明他已自然而然地歸入了田園的環境.陶淵明的詩詞對後世影響很廣,他的故事也被作為典故被人們廣為引用.陶淵明的詩詞不是最優美,卻是最質樸的;陶淵明不是最傑出的文人,卻是文學史上獨樹壹幟的.歐陽修對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就有“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高度評價.個人見解,絕非抄襲。
6. 幫忙翻譯壹篇《陶淵明傳》文言文陶淵明,字元亮。
有人說他叫陶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今江蘇九江境內)人。
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晉朝的大司馬(官職名)。陶淵明少年時就有很高的誌向,博學多識,擅長寫文章;聰穎灑脫,卓爾不群,任性率真,清高自負。
曾經著作《五柳先生傳》自娛自樂,當時的人稱這本書為實錄。 孝敬老人,家裏很窮,被起用任命為州祭酒(官職名),忍受不了官場瑣事,不久自己棄官回家了。
州郡召他擔任主簿,沒有接受。親自耕種自給自足,得了疾病。
江州刺史(官職名)檀道濟前去探望他,陶淵明臥床挨餓好幾天了。檀道濟說:“賢人處世,朝廷無道就隱居,政治開明就出來做官,如今妳生在開明盛事,為什麽自己如此糟踐自己呢?”陶淵明回答說:“我怎敢充當賢人,我的誌向比不了他們。”
檀道濟送給他糧食和肉,都被他扔掉了。 後來擔任鎮軍、建威參軍(官職名)。
陶淵明對親戚朋友說:“我打算彈琴唱歌過隱居的生活,可以嗎?”當政者聽說後,調任他為彭澤縣令。不帶家眷獨自上任,送了壹個勞力給他的兒子,寫信說:“妳每天的用度,要自給自足,現在派給妳壹個傭人,幫助妳砍柴打水。
他也是別人的兒子,妳要善待他。”官府的公田都讓人種高粱,說:“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夠了。”
妻子、兒子堅持要求種糧食,於是下令二頃五十畝的田地種高粱,五十畝種糧食。年終,恰逢州郡派督郵(官職名)到彭澤縣,下屬請示陶淵明說:“您因該裝束整齊穿官服面見他。”
陶淵明嘆氣說:“我怎麽能為五鬥米折腰,效仿鄉裏的百姓!”當天就解下官印辭去官職,寫了壹篇《歸去來》賦。朝廷征聘他為著作郎(官職名),沒有接受。
7. 文言文:陶潛傳《晉書》妳看到壹個怎樣的陶潛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
東晉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 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
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裏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茍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淵明“存心處世,頗多追仿其外祖輩者。”
(逮欽立語)日後,他的個性、修養,都很有外祖父的遺風。外祖父家裏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壹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
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誌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誌趣。 陶淵明少有“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誌,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
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後,州裏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遊,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遊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喪辭職回家。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舉兵與朝廷對抗,攻入建康,奪取東晉軍政大權。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
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壹談。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
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
(壹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
他高興極了,寫詩明誌:“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裏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
經過劉裕的“以身範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壹度對他產生好感。
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
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
劉敬宣離職後,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壹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
他嘆道:“我豈能為五十鬥米向鄉裏小幾折腰。”遂授印去職。
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
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裏,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
夫人翟氏,與他誌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滿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至今膾灸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
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
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義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裏(今星子溫泉栗裏陶村),生活較為困難。
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
義熙末年,有壹個老農清晨叩門,帶酒與他同飲,勸他出仕:“襤褸屋檐下,未足為高棲。壹世皆尚同(是非不分),願君汩其泥(指同流合。
8. 速求:陶潛傳譯文最後第二段的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間到陶潛住的州,王弘很敬仰(《詞源》欠部:“欽遲,敬仰.”)陶潛,後來親自去拜訪他.陶潛以有病在身為借口不肯見他,後來陶潛對人說:“依我的個性是不願與世俗之人接近的,我因為有病而辭官居家.幸而不是為了要表現高尚廉潔來讓人仰慕名聲,豈敢以王公貴族繞道乘車來訪而覺得榮耀呢!人由於不賢德而會犯過錯,這也是劉幹招致君子抨擊的原因,他的罪名不小呢.” 王弘經常派人去等候陶潛,暗中打探到陶潛將去廬山,就讓他的朋友龐通之等人攜了酒,先在半路迎接他.陶潛見到酒後,就在野外的亭中取杯喝起來,高興得忘記了前行.這時王弘才出來和他相見,於是就歡宴了壹整天. 陶潛沒有好鞋子,王弘囑咐左右人替他做鞋.左右的人請問鞋的尺寸,陶潛就在座上伸出腳讓他們去測量. 王弘邀請他回州府去,問他乘坐什麽,他答道: “我壹向有腳病,以前坐竹轎,也足以讓我回去了.”王弘就指派壹個門生及兩個童子壹起擡他到州府.然而陶潛談笑賞景時,旁人不覺得他對華麗的車馬有什麽羨慕的表情.王弘以後想見他時,就在山林水澤中等著他.每當陶潛酒米缺乏斷絕時,王弘也經常來接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