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自幼“熟誦四書、五經、孝經及古文多篇,其後更遍讀中國歷史及奇異書籍,均能壹目了然”,受的是儒家傳統文化教育。渴望由士而仕,壹舉成名,完成由“田舍郎”到“登天子堂”的轉變,其家人和族人都對洪秀全抱有極高的期望,洪秀全自己也希望通過科舉,謀取功名,光宗耀祖。他曾先後四次(1828年、1836年、1837年、1843年)赴花縣、廣州應試,然而“初考時其名高列榜上,及復考則又落第。”洪秀全發誓“不考清朝試,不穿清朝服”,“自己來開科取士”。從洪秀全發動起義後,采取種種嚴厲的排孔斥儒活動中,宣稱“推勘妖魔作怪之由,總究孔丘教人之書多錯”。楊秀清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又有“天父附體”的特權,所以在廣大太平軍將士中享有崇高威望。而且,隨著地位的穩固,他開始熱衷於個人權威,“威風張揚,不知自忌”,直至發生“逼封萬歲”的事件。對東王的飛揚跋扈,洪秀全顯得虛弱無力。史學界壹部分人否認天京事變中洪密詔召韋進京殺楊的事實。實際上,從當時客觀形勢分析,如果沒有洪的密令,韋是不敢也不能殺楊的。屠殺事件發生之後,洪也沒有出面制止和馬上追查韋的反叛行為。石達開回京,指責韋的擅殺,卻遭韋威脅被迫逃出天京,韋殺其全家。長期以來,他時時刻刻感到楊秀清對於自己地位和寶座的威脅,感到自己是在楊的陰影下生存。借韋之手殺楊,對他來說,是解除了壹個心頭大患,對其自卑心理當是壹種很好的補償。性情暴烈是洪秀全性格中最為突出的特征。《天父詩》中有多處反映他發怒生氣的情景。如“亮(火)沖起來誰人受,亮(火)不救開燒死該!”“亮(火)起跪求要虔誠,亮(火)未救縮莫起身。”諸如此類的句子,《天父詩》中隨處可見。楊秀清也曾借“天父下凡”指責洪秀全“性氣太烈”。洪秀全壹旦火起,就會嚴厲地責罰人,斥責、餓飯、杖責.而且洪秀全性情固執,脾氣暴烈如火,根本不給人分辯的機會,他說“只有媳錯無爺錯,只有嬸錯無哥錯。只有人錯無天錯,只有臣錯無主錯”,他力圖通過嚴酷的刑罰維持其至高無上的特權地位。洪秀全缺乏自信,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他日益迷信自創的“上帝”而不能自拔。在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中,他信天不信人。廣大將士出生入死,用鮮血和生命換取的勝利,在他那裏變成了“天靈”的結果。因而士氣受到嚴重摧殘,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越到後來,他越發迷信,甚至到了喪失理性的境地。天京被困,危在旦夕,李秀成指出城中兵少將寡 ,提出“讓城別走” ,他卻說“朕之天兵多過於水”。不自信的另壹表現是濫封王爵。從1862年初,封陳坤書為護王始,到10月,封王30余人。1863年4月,封王達90多人。到太平天國失敗時,封王達2700余人。洪秀全無遠慮、難把全局,戰略、戰術上的目光短淺顯而易見。起義之初,面對清軍的圍剿,洪秀全消極防禦,不能有效的打破清軍的包圍和封鎖。永安突圍後,局面雖有所改觀,但太平軍仍然是流動作戰,毫無定止。攻克武昌後,太平軍不是乘勝打擊尾隨而來的清軍江忠源部,終使之成為太平軍的肘腋之患,長期擺脫不掉,影響了太平天國的發展。
洪秀全遠祖在江蘇其祖先洪皓是南宋時期的名臣與當時的嶽飛都是同期的愛國民族英雄。洪秀全父親洪鏡揚,母親王氏。洪秀全生於耕讀世家,從小聰明自負,7歲起在村中私塾上學,熟讀四書五經及其它壹些古籍。村中父老看好洪秀全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三次府試都失敗落選,第三次在廣州落選後已經是25歲(1837年,當時把出生之時當作1歲)了,受此打擊回家以後重病壹場,壹度昏迷,他本人說病中幻覺有壹老人對他說:奉上天的旨意,命他到人間來斬妖除魔。從此洪秀全言語沈默,舉止怪異。
此時洪秀全並不甘心於考試的失敗,在6年後的1843年春天再壹次參加了廣州的府試,結果還是以落選告終。這時洪秀全翻閱以前在廣州應試時收到的基督徒梁發的《勸世良言》壹書,把書中內容與自己以前大病時的幻覺對比,認為自己受上帝之命下凡誅妖,壹氣拋開了孔孟之書,不再做壹名儒生而改信了基督教的教義,索性把家裏的孔子牌位換成了上帝的牌位。雖然未曾讀過《聖經》,洪秀全卻開始逢人便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稱之為“拜上帝會”。洪秀全說:“人心太壞,政治腐敗,天下將有大災大難,唯信仰上帝入教者可以免難。入教之人,無論男女尊貴壹律平等,男曰兄弟,女曰姊妹。”洪秀全的“拜上帝會”在教義上模仿基督宗教,太平天國的十誡叫十款天條。
洪秀全最初在廣州附近傳教,但未取得很大成功。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轉至廣西壹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下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5年至1846年間,在家鄉的洪秀全寫下《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百正歌》等作品。1847年初,洪秀全來到傳教士羅孝全在廣州的禮拜堂學習了幾個月,曾要求受洗,但羅孝全不同意洪秀全對以前大病時所見“異象”的見解,並認為洪秀全對教義的認識不足夠,拒絕為他施洗。洪秀全4個月後離開。洪其後再到廣西會合馮雲山,並陸續制訂拜上帝會的規條及儀式。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曾多次到廣州參加科舉,可惜都落第。1844年(道光二十三年),他與表親馮雲山、族弟洪仁玕從梁發《勸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義,後來自行洗禮。是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到廣西貴縣壹帶傳教,洪不久便返回廣東,馮留在廣西發展,在當地的信徒日增。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廣州跟隨美國美南浸信會傳教士羅孝全學習《聖經》,因受羅孝全的中國助手欺騙,令羅孝全推遲了為其洗禮的計劃,離開廣州,前往廣西桂平與馮雲山會合。
1848年初,馮雲山被紫荊山蒙沖鄉石人村地方士紳王作新以“聚眾謀反”罪名逮捕,送往廣西桂平知縣衙門囚禁。洪秀全前往廣州欲以“傳教自由”為由,找上層關系營救。後馮雲山被信徒集資賄賂桂平知縣王烈,而得到釋放。
1850年夏,洪秀全發布團營令,要求會眾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團營編伍,同年年底,太平軍先後在思旺和蔡村江與清軍展開戰鬥,由此開始了與清廷的武裝對立,初以“太平”為號,後建國號“太平天國”,並實行公有財產制。
1851年1月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眾萬人在金田村“恭祝萬壽”,後世人將這壹天定為金田起義紀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廣西武宣登基稱太平王,後改稱天王。
1851年1月11日在廣西桂平的金田村舉行起義,建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9月攻克永安後,分封東、西、南、北、翼諸王,各王均受東王楊秀清節制;1852年太平軍離開廣西,1853年攻占南京,改名天京並定都在此,正式建立了與清廷對峙的農民政權。洪秀全壹面派出軍隊西征北伐,壹面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等政策法規,試圖達到“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洪秀全通過制定嚴厲的刑罰來禁,止,鴉,片的買賣,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主權原則上,洪秀全對清朝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壹概不認可。
定都天京後,洪秀全主張把四書五經列為禁書,東王楊秀清不同意,借“天父下凡”迫洪秀全讓步,洪只好同意四書五經在修改後可以刊印流傳,然而直至太平天國滅亡仍未曾刊行。後來洪秀全又修改《聖經》,按照政治上的需要及個人喜惡改動內容,在太平天國內頒行。
天王洪秀全與東王楊秀清的矛盾日漸加深。洪秀全知道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及燕王秦日綱對東王不滿,在1856年詔三人誅東王,9月發生天京事變,東王、北王與燕王先後被誅。翼王石達開在天京主政壹段時間,為洪秀全所忌,洪秀全封自己的親兄弟洪仁發、洪仁達為王,以牽制石達開,引起石達開不滿。1857年石帶領大軍出走,脫離天王指揮。自天京事變及翼王出走後,洪秀全雖然掌握了朝政大權,太平天國卻開始走下坡。
清軍開始進迫天京,在陳玉成和李秀成等人支撐下,太平軍在數年間阻止了清軍的很多攻勢。1859年族弟洪仁玕抵達天京,洪秀全大喜,封仁玕為軍師、幹王,名義上總理天國朝政,卻不肯把軍事權力交給他。由於洪仁玕未有立功而封王,洪秀全怕其他人不服,再次封異姓為王
1861年12月間,英國海軍提督何伯與參贊巴夏禮到天京,向洪秀全提出以事成後平分中國為條件,協助太平天國打敗清朝。洪秀全態度堅決,斷然拒絕英國人的建議,在維護國土完整和主權方面,態度明確和堅定。英國人見無法從太平天國那裏獲得利益便轉而支持清朝。
1862年英王陳玉成英勇就義後,形勢急轉直下,天京附近據點逐壹陷落。李秀成知道天京難以久守,向洪秀全建議放棄天京,轉戰中原,被洪秀全斥責。
1864年3月,天京遭到包圍後,城內糧食不足,洪秀全帶頭吃“甜露”(草團)充饑,因而致病。1864年6月1日(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洪秀全病逝天京。壹說為服毒自盡。
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的壹次大規模農民運動,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占有長江中下遊數省。因此它有著當時時代的顯著特征。另壹方面,洪秀全在這次動亂受到了西方基督新教的思想啟發和影響。
太平天國的理論綱領都包括在《原道救世歌》、《原道覺世訓》、《原道醒世訓》、《天父詩》等幾本書之內。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聲稱結合西方基督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農民平均主義。不過,太平天國排斥孔子孟子儒家,稱儒家經書為“妖書”。他們聲稱接受基督教上帝,教名為“拜上帝教”。他們的宗教思想,是取基督教《聖經》部份內容再結合他們自己的思想經過修改而形成的。
《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解決生產資料與產品分配的政治綱領,要求廢除舊有土地所有制。
《資政新篇》是幹王洪仁玕在後期提出的,被壹些學者認為是中國第壹套具有發展資本主義意願的政治綱領,由於客觀上與清軍作戰的周邊環境以及主觀上農民階級的愚昧無知及漠視,沒有起到預期的作用。
太平天國揭開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並且提出了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如準備建立和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引進西方科學技術,開學校,辦報紙,興士民公會,創行人民推舉鄉官,罷免行政人員的民主政治,打倒封建社會的偶像孔子,頒行天歷,提倡“文以紀實”、“壹目了然”的文體等,要把中國建立成壹個與歐美國家“並雄”的新國家。
太平天國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據具體形勢,順應農民的願望,采取“著佃交糧”政策,和向農民頒發田憑的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使江南地區自耕農普遍增加,使農村生產關系發生了若幹變動。自耕農的增加,是活躍商品經濟的有利因素。而地主階級經過革命的打擊,不少人“視田業為畏途”,把部分資金投入工商業,成為民族資本的壹個來源。太平天國革命沈重地沖擊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本近代工業的出現。
太平天國深遠的影響和激動人心的革命精神,在中國近代史上起了偉大的推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的作用。太平天國與侵略者和統治者戰鬥的業績壹直在民間廣泛地傳播,激勵著中國人民向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進行英勇的鬥爭。
太平天國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太平天國掃蕩了清朝的八旗和綠營,清朝依靠漢族地主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的支援,維持住它的瀕臨絕境的統治。到太平天國失敗後,全國兵權、財權都分握於曾國藩壹系的湘軍和李鴻章壹系的淮軍人物的手裏,造成晚清中央政府無權、各省總督巡撫專政的局面。由於太平天國打破了清朝的統治機器,愛新覺羅氏的皇權陷於衰落,不可能再建立起堅強的中央政府,從而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權力。所以武昌起義,全國響應,太平天國不僅是直接影響了辛亥革命,而且為辛亥革命鋪平了道路。
太平天國集中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阻止了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者迅速變中國為殖民地的企圖,使他們懂得,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他們決不可能直接統治如此英勇堅強的中國人民,從而延緩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太平天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義。在十九世紀中業,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亞洲各國進行侵略的時候,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第壹次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而太平天國革命,則是這次亞洲反對殖民主義鬥爭的洪峰,它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鬥爭。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中國大陸的政治理念由“解放下層”轉變為“和諧社會”,“精英階層”對太平天國、義和團、辛亥革命等過去被推崇的“暴力革命”的評價的口徑發生了重大轉變,從過去歌頌下層的反抗、到如今指責太平天國造成破壞、義和團愚昧落後、辛亥革命讓中國的和平改革夭折,認為它們都妨礙了中國歷史的進步之類的言論甚囂塵上。
簡又文是少數在戰亂時期就對太平天國歷史進行過深入、廣泛學術研究的學者,1949年以後他移居香港,後移居海外,較之臺灣和大陸學者而言,立場更為中立。他壹方面稱贊太平天國政治先進、愛護民眾、軍紀嚴明,為民族革命史上的光輝壹頁,壹方面又認為“客觀上,在吾國全部歷史中,若連內亂外患合計,以破壞性及毀滅力論,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僅亞於現今日本侵略之壹役耳,其前蓋無匹也”。
杜經國認為:西方的真理就是資產階段民主主義,洪秀全開始向西方只找到了壹個“皇上帝”,與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毫不相幹。到後期,他越來越傾向於宗教迷信與封建特權,因而更不能轉向資本主義。王凡也認為:洪秀全不是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他“發動革命所采取的輿論說教是農民意識的反映”,洪秀全的“平等思想並不是隨著西方基督教傳入中國的,這種觀念在中國古典經史上早有記述”,它“同西方的平等思想有本質的區別”,洪秀全在政權建制及政治觀念方面也是與近代西方背道而弛的。蘇雙碧認為:洪秀全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學習的先進人物,盡管“在洪秀全的思想領域中,既有新的資本主義的思想因素,又有濃厚的、傳統的封建色彩”,但“他制定了《天朝田畝制度》這個嶄新的農民革命綱領,提出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在歷史的進程中作出了新的貢獻,不承認這些,就無法解釋他為什麽贊成洪仁玕指出的旨在發展資本主義的《資政新篇》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