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èi níng tāng
2 《山東醫刊》1964:(7):27 2.1 方名胃寧湯
2.2 組成煆瓦楞子9g,炒烏賊骨9g,廣陳皮9g,焦麥芽9g,焦神曲9g,沈香4.5g,廣木香9g,制玄胡9g,砂仁6g,制香附9g,炒杭芍9g,丹參9g,甘草3g。
2.3 主治胃潰瘍病。
2.4 胃寧湯的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與胃寧散配合應用。
2.5 加減
伴有嘔吐者,加半夏、竹茹、生姜、白蔻;脾胃虛弱者,加臺參、白術、雲苓;肝郁氣滯者,加青皮、川楝子;氣血兩虛者,加黃耆、當歸;寒痛者,加吳茱萸;熱痛者,加炒黃連;疼痛劇烈,加炒枳殼、姜川樸;有明顯出血者,加藕節炭、阿膠珠(另沖服三七粉,每次服1.5g至3g,每日早晚各1次)。
古籍中的胃寧湯 《本草新編》:[卷之五(羽集)]石膏有不傷胃土者也。傷胃土,必傷胃氣矣。加人參於石膏湯中,非助胃火,乃顧胃土也。胃土不傷,則胃氣不喪,...
《針經指南》:定八穴所在間取之是。合照海。公孫穴主治二十七證∶九種心痛心胃痰膈涎悶心胃臍腹痛並脹三焦胃脅肋疼痛心脾產後血迷...
《傷寒指掌》:[卷三傷寒變癥]嘔吐(新法兼參葉案)惡。脈來洪滑。米飲入口即嘔。惟涼水可納者。宜白虎湯。重加活水蘆根主之。邵評∶此方清胃經火熱。極效。...
《普濟方》:[卷三十六胃腑門]胃反(附論)生姜(八合。日三夜壹。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黃。養胃湯(出醫方大成)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翻胃嘔吐。白...
《普濟方·針灸》:[卷二針灸門]定八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