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佛手膏簡介

佛手膏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中藏經》卷八:佛手膏 2.1 處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2.5 摘錄 3 《聖濟總錄》卷壹三○:佛手膏 3.1 處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3.5 摘錄 4 《普濟方》卷八十二:佛手膏 4.1 處方 4.2 功能主治 4.3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4.4 摘錄 5 《三因》卷十五 5.1 組成 5.2 功效 5.3 主治 5.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5.5 制備方法 6 《中藏經》卷六 6.1 佛手膏的別名 6.2 組成 6.3 主治 6.4 制備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佛手膏 1 拼音

fó shǒu gāo

2 《中藏經》卷八:佛手膏 2.1 處方

乳香(真者,研)半字,硇砂半字(研),麝香1字(研),當歸半錢(銼細),黃連1錢(去須稱,銼細),白礬半字(飛過,研細),白砂蜜4兩(須白砂者佳),青鹽1字(光明者,研)。

2.2 制法

上除蜜,先將上7味於乳缽內研爛,同蜜壹處拌勻,入新竹筒內,用油紙23重,以線系紮定口,勿致水入,放凈鍋內,添水煮竹筒,自早至午時,破竹筒,傾藥;以新綿或重絹濾過,入藥於瓷瓶內牢封,埋地坑內,經宿取出。

2.3 功能主治

眼生翳膜並胬肉,赤脈攀睛,翳暈,冷熱淚下,及眼眶赤爛。

2.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銅柱點,每點了,合眼少頃,復以溫凈水洗之。翳膜嫩者,是近年生者,當57次隨藥退下;翳老者,頻點旬日,退下即效;胬肉瘀肉,不過23日,隨藥以銅柱刮落,胬肉自然綻斷。

2.5 摘錄

《中藏經》卷八

3 《聖濟總錄》卷壹三○:佛手膏 3.1 處方

清麻油半斤,鉛丹3兩,柳白皮2兩(銼),皂莢刺49個,當歸半兩(末),白及1分(末),黃蠟半兩,朱紅1分,生緋帛5寸(燒灰,細研)。

3.2 制法

上9味,先熬油令沸,下柳皮、皂莢刺,煎候赤黑色,以綿濾過,下丹煎,以柳篦攪,候變黑色,即下諸藥末,攪令勻,滴水中成珠膏成,以瓷盒盛。

3.3 功能主治

壹切瘡腫癤毒。

3.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故帛塗貼,1日2次。以愈為度。

3.5 摘錄

《聖濟總錄》卷壹三○

4 《普濟方》卷八十二:佛手膏 4.1 處方

硼砂。

4.2 功能主治

眼內瘀肉,浮膜侵睛。

4.3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硼砂放在盒子內1日,紙封定,至午刻取出硼砂,以冷水浮洗過,研為粉,以筋頭點入眼中。浮膜立退。凡點時,先將溫水洗眼,然後點,又洗再點,不過34次立驗。

4.4 摘錄

《普濟方》卷八十二

5 《三因》卷十五 5.1 組成

斑蝥7個(去翅足),巴豆7粒(去皮),杏仁27粒(去皮尖),紅娘子27個(去翅足),砒霜1錢(別研),盆消1錢,黃臘半兩,韶粉半兩,瀝青(研)半兩,硫黃3錢,黃丹3錢,膩粉(炒)10錢,綠豆1合,槐角3條,麻油4兩,亂發雞子大1兩。

5.2 功效

去黑紫瘡核。

5.3 主治

麻風。

5.4 佛手膏的用法用量

用時先將針輕手刺瘡核,用藥1粟米大,放針處。次日擠瘡,有黑臭膿血出。23日,血漸少,次服去毒丹。

5.5 制備方法

上用油煎令發化,次下紅娘子,次下巴豆、槐角等,逐味下,焦者湧出,方下硫黃、盆消及丹粉等。以篦子不住手攪令勻。滴水成珠為度。

6 《中藏經》卷六 6.1 佛手膏的別名

紫霜膏

6.2 組成

大戟1兩,細辛1兩,蛇床子1兩,雄黃半兩,白膠香半兩,青州蠍半兩,黃柏半兩,黃丹半兩,白礬1錢。

6.3 主治

膿窠瘡。

6.4 制備方法

上為末。以清油8兩熬,煙出;次下去皮巴豆47粒,槐枝27截,候焦,取去不用;次下黃蠟1兩,松脂2兩;次下前9味末,以槐枝不住攪,成膏,瓷盒內貯。

古籍中的佛手膏 《奇效良方》:[卷之五十三脫 *** (附論)]癘風通治方

樸硝半兩,研令勻,每服壹錢,食後淡茶清調下,次用佛手膏。《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普濟方》:[卷壹百十諸風門]大風癩病

熟地黃懸豆(酥炙焦黃各三兩)上為末。入樸硝半兩佛手膏去黑紫瘡核。斑蝥(七個去翅足)巴豆(七粒去皮)...

《普濟方》:[卷三百十四]膏藥門

火熬之成膏。用綿濾過。入瓷盒收之。入黃蠟半兩。佛手膏治膿窠熱瘡神效。大戟細辛蛇床子(各壹兩)雄黃白...

《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卷之十五大風治法]疏風散

入樸硝半兩令勻。每服壹錢,食後淡茶清調下。次以佛手膏去瘡。《三因極壹病證方論》宋陳言公元1174年...

《解圍元藪》: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