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俗稱祥子橋,位於潮州市廣濟門外,橫跨韓江兩岸。以其獨特壯觀的景色和建築文化藝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屬於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是中國橋梁建築中的珍貴遺產。廣濟橋作為潮州文化的主要歷史地標,是體現潮州風貌的重要景觀,也是潮州人引以為傲的瑰寶。古語有雲“吾潮勝,在於廣濟橋”。正是這座凝聚著潮人智慧、汗水和夢想的“神橋”,讓這位從小在斯裏蘭卡長大,聽著民間諺語“十八梭揚帆二十四洲,兩牛壹只飛”的作者,帶著深厚的感情和眷戀,通過對廣濟橋的歷史、美學、風水等文化層面的評價和推介,為潮汕旅遊業的發展打開了壹扇明亮的窗口。
1.歷經滄桑的精彩建築作品。
潮州市的廣濟門面朝漢江,自古以來就是粵閩贛三省的交通要道,來往的商賈絡繹不絕。漢江河寬,水流急,無橋可跨。因此,人們經常乘坐渡船過河,這不僅費時,而且非常危險,往往會導致翻船溺水的災難。漢江上沒有壹座橋,顯然與當時日益繁忙的交通不相稱,所以在河上建壹座橋是當時人們的夙願。
1.1橋的歷史
潮州自韓愈刺潮,驅鱷放宮女,發展生產,興教育,傳文學,至南宋有“海邊鄒魯”之譽。社會生產的發展為橋梁的建造提供了物質基礎,文化的繁榮為橋梁的建造提供了科技條件。南宋第七年(1171),潮州知府曾王在水位稍緩的河中央修建碼頭。碼頭由86艘木船用鐵鏈連接而成,實現了潮人“變護城河為通衢”的願望,並將橋命名為嵇康橋,既滿足了當時人們的需要,也開啟了這座橋近千年的歷史。此後,歷代驗潮官員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和修繕嵇康橋。由於河水湍急,無法在河中央修建橋墩,所以這座橋壹直保留著梁橋和浮橋相結合的特點。元代泰定三年(1326),工匠第壹次用石板代替木梁架橋,這是壹個創舉,為後人與石梁架橋奠定了基礎。明朝宣德十年(1435),知府羅伊大規模重修此橋。重建的大橋由23個橋墩和24艘穿梭船組成。墩上建有12個亭(每個亭分東、西兩層,所以實際上是24個亭),126個亭。羅伊親自將這座橋命名為“廣濟橋”,壹直沿用至今。該橋的雄偉景色令世人驚嘆,因此被譽為“江南第壹橋”。嘉靖九年(1513),知府譚綸丟了六艘梭船,形成了“十八梭二十四洲”的獨特格局。事實上,廣濟橋只有23個橋墩。因為古人偏愛偶數勝於奇數,所以稱之為“二十四洲”。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子謙鑄二牛平水。誰知牛群並沒有使水平靜,而是壹頭被洪水沖進了河裏。所以民謠有雲:“潮州香橋好浪漫,24大洲18船,24樓24臺,只有兩艘牛壹船溜走。”
1.2古橋幻彩
始於宋元,盛於明清的廣濟橋,在解放前夕已成廢墟。1958年,政府對大橋進行了全面維修,拆除了十八梭船的浮橋結構,保留了老碼頭,改建為三孔剛性桁架和兩座高樁帽橋。1976再次擴建,橋梁兩側加寬2米,用於人行道。於是,過去流行的民謠變成了傳說。
1998期間,潮州實施“旅遊興市”戰略,廣濟橋修復提上日程。2003年,修復工程正式開工。2007年,人們期待已久的廣濟橋整修壹新,這座讓海內外潮人魂牽夢繞的大橋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出現在世人面前。修復後的廣濟橋以其精致婉約的神韻和明代的建築風格在世界上獨樹壹幟,讓人眼花繚亂,以其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在人類橋梁建設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2.周亮組合的獨特模式
在古代的閩南,石梁橋就建在河上。潮州自古親閩親粵,廣濟橋也是,但形成了獨特的建築形式。
2.1涼州是橋
民間諺語所說的“大陸”廣濟橋的橋墩全部由石頭制成。由於材料強度的限制,兩個橋墩之間的距離不能太大;為了承受兩個橋墩之間石梁的重量,橋墩的體積不能太小,所以在當時是極其巨大的,這是聞所未聞的。因此,橋墩的藝術表現也著重於它的高度和厚重,以及它的形狀、凹凸、線條等。力求剛健有力,體現英雄主義之美。連接橋墩的橋梁是基於壹條水平延伸的直線,它的體積相當巨大。藝術表現重在直、順、滑。石欄桿與橋梁形成壹個整體,改變了橋梁直線性的單調,增加了跨越感,使橋梁更加通達美觀。
由於大橋采用了石梁大橋的形式,所有橋墩的總長度占了大橋總長度的近壹半,大大減少了漢江的實際寬度,而且在過橋時河水流速迅速增加,特別是在汛期,中遊流速過高,很難修建橋墩,不得不用浮橋來代替。在廣濟橋的浮橋段,十八艘木船通過繩索與橋相連。木船上蓋著木板,豎起木欄桿作為橋面,供行人通行。木船造型簡單,呈流線型,兩頭尖,中間有壹個小鼓,像古代婦女紡紗織布的梭子,所以又叫“梭子船”。十八艘梭船排列整齊,對稱均衡,姿態輕盈,各部件連接嚴謹巧妙,輕盈地漂浮在漢江中。
由於梁與船的獨特組合,廣濟橋是建築藝術的傑作,僅在形式上有明顯的特點。難怪人邱有詩贊道:“西天二十四河,鐵索十八紅船”。
2.2剛柔相濟
廣濟橋和浮橋相結合的建築形式和獨特的格局給人以審美上的愉悅。|
石頭是壹種厚重、堅實、厚重的傳統建築材料,所以石頭建築給人壹種千百年來經久不衰的感覺。自宋代以來,在溫柔陰柔之風盛行,美景盛行的南方,石墩、小橋、石欄桿的搭配,體現出壹種陽剛之美,穩重而紮實,像是石頭唱出的壯美詩篇。橋墩像中流砥柱壹樣屹立在“其流如馬,凡觸之必去”的洪流中。相比之下,梭子船是木質的,又輕又細長。此外,船體采用滲漏的形式,加強了空靈通透的效果,讓人感覺不穩定,虛浮。兩者有沖突。石梁的石墩和穿梭艇,壹個是石頭做的,另壹個是木頭做的。材料本身就有鮮明的對比,從而產生對比美。從橋的材料到橋的形式,處處都有對比,有高有低,有靜有動,有重有輕,有陽剛有陰柔,有冷有暖,有莊重有活潑,但總體來說,都非常和諧穩定,使得橋的形式不會走向過於陽剛或過於陰柔的極端,讓人感受到剛柔相濟的美。
2.3和諧與感性
石梁橋的形態特征是水平方向上的壹維筆直和突出,有很強的交叉感,也體現了壹種陽剛和莊重。廣濟橋的浮橋由靈活活潑的梭船組成,避免了梁式橋外形過於平直的缺陷,闡述了壹種溫柔之美。正因為有了梁式橋和浮橋的對比和調整,才不失和諧。
漢江漲潮時更有趣。穿梭艇隨潮汐起伏,極大地豐富了廣濟橋外輪廓線的變化。這時,橋不再只是壹條靜止的跨河直線,它是活的,充滿了運動。這種活力是河中央的梭子船賦予大橋的,讓大橋的浮橋部分像鋼琴的鍵盤壹樣跳動。橋墩上的亭臺樓閣的屋頂風格,采用了折檐、飛檐等建築形式,就像漢代八股文的燕尾,使建築看起來像壹個翅膀,橋的造型更加輕盈活潑。這樣,穿梭船與碼頭、亭臺與碼頭的對比,就調整到了動靜、輕重的節奏,很有節奏感。全橋造型流暢,剛柔並濟,動靜結合,節奏十分動人,體現了壹種和諧深情的美學特征。
3.壹座美麗的水上城堡
在中國的建築中,具有豐富觀賞特征的亭臺樓閣令人眼花繚亂,景點眾多,排列在廣濟橋上的亭臺樓閣成為橋的中心和亮點。南方多雨是真的,有橋有亭供行人遮風擋雨。但是,壹座橋有這麽大的規模,這麽多的形式,這麽漂亮的裝飾,真的很少見。
3.1亭式
橋上亭臺樓閣建築風格豐富,古樸、寬廣、幽靜、精致、典雅,風格各異,既展現了明代建築古樸、大氣的風格,又透露出漢唐時期的雄偉氣派,有著難以言表的仙山亭的動人形象。
廣濟橋上層樓閣的體量、空間、風格協調統壹,從而表現出其整體的和諧美。展館的平面布局和立體輪廓對稱,也給人壹種和諧的美感。橋臺既發揮了自身的結構功能,又與棱鏡配合,增加了建築外觀的穩定感。大多數亭閣都有奇數開間,梁呈清晰開間,中間開間最大,兩邊開間較小,形成有節奏的韻律,既滿足了功能需要,又使空間形式收到了清晰輕重緩急的藝術效果。亭臺樓閣的建制更為自由,有長方形亭臺、正方形亭臺、六邊形亭臺、扇形亭臺等。,各種拉伸,輕盈。
亭子大多不建圍墻,這種空間是開放的,以容納外部的景色。橋外的美景是經過精心挑選和剪裁並融入展館的。如果周圍有墻,墻上有漏雨的窗戶,走過窗戶可以欣賞到不壹樣的風景。包圍和滲透建築內部空間,使橋外景觀更加豐富和深刻。
充滿柔和曲線的屋頂是中國建築的壹大特色。廣濟橋上的屋頂“如翼,似飛翼”,形象輕盈帥氣。深遠的屋檐,富有彈性的檐口曲線,擡框形成的微曲屋頂,微微上翹的墻角,歇山、懸山、硬山、聚點等多種屋頂形式的變化,使亭的造型和輪廓越來越豐富。透過這些指向天空的飛檐,我們仿佛領略到了自古以來人們期盼擁抱藍天的精神。
3.2雕梁畫棟
亭臺樓閣不是壹個孤立的體。工匠調動壹切建築元素,利用木架的組合,巧妙地加工建築的構件,從而達到建築與藝術的統壹。
經過對梁、檁條、檐、椽、麻雀、水桶等從造型到組合的藝術處理後,這些看似簡單的木材作為藝術品出現在建築上,直柱加工成八角柱或梭柱,柱基雕刻,柱身雕刻;柱間隔膜插入柱內時,麻雀下部彎曲,使其更有力;橫梁加工成略呈拱形的中心,成為有彈性曲線的月亮梁,造成舉重若輕的感覺;短柱兩側的托梁作為彎曲托梁;傾斜桶底,扭轉桶頭,使單調的小木頭組成的桶具有裝飾效果等。,使人感受到構件本身的受力狀態與形象的內在聯系,達到力與美的統壹。建築的內部結構表現出線條的節奏,以及許多與眾不同的線條。通過各種結構形式的組合運用,既有莊重感,又有秩序感。匠人妥善處理各種線條的隸屬關系,飽滿而不混亂,復雜而簡單,相互交織,從而產生上下重疊的藝術效果,營造出豐富燦爛的內部空間節奏。
建築裝飾使建築物具有藝術外觀和思想內涵的表現力。為了使建築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建築所用的色彩趨於典雅,只有白色的柱子、灰色的瓦片、紅木栗木的橫梁和紅色的燈籠,風格優美典雅,拉近了與遊客的親和力。山形屋脊的藝術形式具有潮州的地方特色,金星屋脊的渾圓、木星屋脊的平直、水星屋脊的剛柔、火星屋脊的淩厲火焰、土星屋脊的方高,不僅蘊含著深刻的象征意義,而且使建築裝飾看起來多姿多彩。|
3.3重新連接展館
至於橋上的建築,屋頂最高的樣式也不過是歇山式,大多采用懸山式和尖樓式,亭臺樓閣最多也就兩層。但工匠們根據思想性和藝術性的要求,利用簡單的單體建築,在空間上進行線和面的組合,使之成為壹個完整嚴謹的建築藝術群體體系。對聯亭的輪廓是壹條優美的曲線,讓人想起音樂的旋律。從遠處看,這座橋的天際線顯示出變化和節奏的完美。
廣濟橋以縱軸布局,布局均衡,方向明確。亭臺樓閣依次逐層鑲嵌在這條線上,形成壹個有層次感的縱深空間。從遠處看,每個橋墩都是壹條線,但從近處看,卻是錯落有致,高低不壹,構成了高低錯落的美。橋上的亭子從廣濟樓到朝鮮樓逐漸上升,再逐漸下降到涼州交界處。廣場、走廊、門、欄桿等小型建築布置在軸線上,也起到連接和隔斷的作用。層層亭臺重疊,或隱或現,藏與漏的排列讓人感受到無盡的美。橋上的空間有大有小,有寬有窄,配合建築造型的變化形成強烈的節奏感。這種動態變化的美在建築中隨處可見。隨著人的走動,景物不斷變化,人的分散密度,遠近對比,高低呼應,群樓若隱若現的變化,產生審美情趣的變化。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橋上的建築就像壹首色彩斑斕、主題鮮明的音樂。只有仔細理解音樂中的音符和動作,才能理解音樂的全貌和高潮。屋頂、鬥拱、梁、柱、枋、檁條等。是樂章中的音符。單個的亭子只是壹個動作,動作組合起來才能形成大規模的音樂。通過序曲和不同的樂章,逐漸達到全曲的高潮,然後落下帷幕。每個樂章各有特色,跌宕起伏,統壹在主旋律下,形成壹個完美和諧的整體。
4.有趣的對聯牌匾
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建築之美,還可以欣賞廣濟橋上的壹些對聯。這些激動人心的對聯以亭臺樓閣為點綴,既表達了橋的詩情畫意,又深化了橋的藝術審美情趣,充分體現了中國建築的民族特色。
4.1飛龍走鳳
書法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理想和追求。書法藝術以匾額、對聯等形式附著在橋梁建築上。,而且古代的風土人情特別可見,流淌著濃濃的書香,觀賞價值很高。
在淩霄樓的對聯“壹塔雲寫而三峰橋搖空”中,書法家劉壹將楷書和草書的筆法結合在壹起,既有結構嚴謹、楷書點畫細膩傳神的特點,又有草書筆觸連續、字體結構流暢的特點。對聯整個畫面光芒四射,氣勢十足,錯落有致。書法家充分利用筆的輕重,點畫線條的強弱,規則的起伏,創造出有節奏的變化,將書法之美和筆墨之韻表現得淋漓盡致,風格古樸雋永。
得月樓的對聯“氣滿而光滿,萬裏不變”,風格趨於精致,呈現出壹種古雅之美。書法家童偉采用了壹種細膩飄逸的曹彰,其特點是字與字的中斷,沒有糾纏,草書字的固有結,很少隨意變化,以求壹氣呵成。線條流暢,富有彈性,造型扁平,蘊含風險。曹彰的波浪運用得當,使詞時而內斂,時而開放,增加了變化感和節奏感。從遠處看,字體的靜態平面逐漸轉化為動態空間,仿佛在壹根柱子上跳舞。
相比得月樓的書法,雲趣樓的對聯是“雲繞瀛洲,河出天際;瞿塘鵬登島,登臨太陽亭”體現了壹種健美和風調雨順,壹種時代的陽剛之氣。“這種美,不同於明清以來文人墨客所追求的那種石卷軸的晦澀深邃的精神,而是蘊含著壹種‘擋暗’的浩然之氣。書法家張海的特點是筆墨酣暢淋漓。雖然他的作品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但他覺得它們是令人愉快的,可讀的,與讀者有藝術親和力的。這位書法家擅長各種風格,以至於他的字體在縱橫旋轉中被畫得千奇百怪。飛揚中有從容,落筆中有雄渾奔放,氣息中有剛健從容,不拘泥於所謂的中心和側翼,而是盡力改變筆鋒。
《冰壺居》的對聯,“春秋史筆為金鏡,冰雪詩心在玉壺”,雖然是草書體,但與現在的書體完全不同。作品堅持追求重、拙、大之美,以博大精深的力量感感染觀眾。其書風與碑刻融為壹體,精神曠達。它端莊、古板、粗糙,無論結構、線條,都不做作、不自然。同時,書法家沈萬生註重線條的豐富變化,用字的回避,點畫的縱橫組合,從而使其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張力和時代精神。他落筆寫書的時候,滿是波浪,圓的方的,幹的潤的,俯視蒼茫,涼潤而不失風韻。字裏行間充滿了坦誠和開放,給人壹種脫俗灑脫的美感。
除此之外,橋上還有許多著名的作品,有禪意佛學,清幽飄逸,細膩靈動的藝術風格,蒼勁渾厚,瀟灑的書風。各種書法風格各異,其精神意象的神秘性讓觀者心曠神怡,引發不同層次的審美感受。全橋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形式和技術的奇妙,更是藝術和文化的熏陶。
4.2場景融合
對聯雖然只有幾個字,卻是很含蓄的文學。文人往往以寫意的手法表達或寄托某種思想,渲染建築景觀的環境特征,將眼前有限的空間拓展到無限的自然,營造出廣闊深遠的意境。
對聯對建築景觀的渲染有兩種形式:第壹種是對聯的內容與建築形象的聯系不是特別緊密,其審美價值充分體現在工整優美的諺語、優雅的言論、優美的詞句中。如鄧英樓、小蓬萊樓、楓林洲樓等樓閣的命名,以及朝仙樓的對聯,如“海月吹笛,瀛洲美,寫詩”。古潮州“沿海為郡,基重,山川雄偉,山川得勝。自古名曰瀛洲雲。”南宋詩人楊萬裏曾有壹句詩:“玉壺臥冰底,海外三山落於目。”現在讀這些對聯,可以把眼前的真實景象和歷史幻想、傳奇神話結合起來,虛實並用,加深了意境美的深度,大大提高了審美價值。二是對聯的內容與建築形式或環境有某種特殊聯系,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該亭位於橋的最東端,因毗鄰寒山和韓文公祠,又為了表達潮人對韓愈的敬仰,故名韓陽亭。淩霄樓、程健樓、增碧亭、清漪亭、夏紫亭、當月亭的匾額分別描繪了橋上可以看到的四季景色:清晨高聳入雲;像鏡子壹樣的河;漲潮時漢江碧波蕩漾;雨後朦朧的煙霧;黃昏時天空中的彩雲和夜晚天空中懸掛的明月,可以形象地描繪出不同時期的景觀,在主客交融的場景中營造出壹個讓人想象的空間。|
不過相比之下,橋上的壹組新老對聯更吸引人,每壹副都是獨壹無二的。
遊通樓的對聯“雲中三峰接門檻,煙中壹水抱城”,整體而作,寫出了氣勢。潮州城自古就有“三山壹水護城墻”的格局,而廣濟橋是人們進出城門的必經之路,所以把橋比作門檻。“雲”與“煙”構造了壹個煙雨蒙蒙的場景,將橋的空間環境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回味悠長。
面對如畫的風景,作者寫下了“海月吹笛,瀛洲美,寫詩”的對聯。這種景與景的結合,既表達了對潮州風光的贊嘆,又表達了對其美景的感受,以及欣賞風景時的那種悠然自得的感覺。這幅對聯充滿了壹種輕松寧靜的精神。
在飛躍樓的對聯中,巧妙地運用了亭名。第壹部寫山景就是擡頭看,“微風”二字將山景用輕柔的微風渲染到了極致。寫水景的第二部是俯瞰,“搖”字描述的是水波的動態。中華全國聯合會書寫了漢江沿岸生機勃勃的壹幕,為原本靜態的畫面註入了動態的活力。
奇觀樓的對聯“鎖長橋在船上,浮於幹坤線上;亭臺遠山,日月躍千年”形容廣濟橋的結構和風格,世所罕見。“舟鎖長橋,幹坤浮壹線”形象地表現了梭舟鎖橋,浮橋橫臥水上的情景,“亭離嶺遠”則暗示橋上有亭。“鎖”、“浮”、“題”、“跳”等詞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景物的狀態,起到了通過景物傳達感情的奇妙作用。
洪飛樓裏“亭前萬綠,河上起兩道彩虹”;鄧英樓裏“鳳凰與露臺隔三千界,鱷魚浪分二十四洲”;在崔琦大廈,“鱷魚浪綠,朝鮮廟樹綠”...這些對聯就像是寫意的素描,各有特色。
5.“天人合壹”的文化設計理念
“天人合壹”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核心思想,也反映在中國傳統建築文化中。它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向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以及民族文化觀和審美觀,從而達到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完美統壹,具有其科學價值。潮州人修建廣濟橋時,也不例外。從橋的選址、布局、造型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都將這種哲學和文化設計理念融入到廣濟橋中。
5.1馮夏
潮州市壹直是筆架山、葫蘆山、金山的空間形態,漢江四面環水。廣濟門是進出城市的人的大門,是城市的和諧與潛力所在。門上的廣濟樓講究建築的陰陽之分,體現了平衡的建築風水格局。從風水上分析,這壹帶是潮州文化精髓的匯集。漢江自北向南經DC出市,在廣濟門水流更加湍急。在門前建壹座橋,可以起到鎖住水流、留住財源的象征作用,匯聚成風水凝聚的脈絡,所以橋在歷史上也是風水的寶地建築。按照現代科學理念,這樣的選址是合理的。壹座橋可以輻射整個城區,也有利於與外界的溝通。廣濟橋是粵東通往閩贛的必經之路,韓江是粵東的交通大動脈。因此,這座橋壹旦建成,就成了貨物集散和轉運的重要樞紐。橋上店鋪很多,很熱鬧,所以有“壹裏長橋,壹裏壹城”的故事。壹座橋既有交通功能,又有商業功能,這在中國橋梁史上是罕見的。
橋的設計本身也非常重視陰陽五行學說。潮州人的靈性和情感把橋梁的功能從物質層面提升到了精神層面。從連接梁式橋和浮橋的兩個橋墩到梭子船,共有24級臺階,按照二十四節氣設計,象征著橋的陰陽協調。為了不讓橋進水,工匠在橋上鑄了壹頭牛。根據五行相生的理論,牛屬於醜。十二支中,醜屬土,“土能勝水”。古人也用四象來搭配四個方位。水中興風作浪的龍位於東方,屬性為木。用金屬鑄牛,可以加強其“水勢”和“惡水”的功能。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類似的風水符號自然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作用,但在當時卻對人們的心理作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起到了很好的美化環境的作用。其實,道教、宗教、迷信掩蓋下的風水觀念是有其科學價值的。
5.2科技強音
廣濟橋近千年的歷史,承載著潮州文明厚重的發展史,潮人燦爛的智慧,科技的精髓。
廣濟橋之所以歷經洪水依然屹立在江上,是因為其結構合理,施工技術高超。穿梭艇可以開合,方便航行,也有泄洪功能。工匠將橋墩的角形截面切割成類似船形,水面呈尖狀,便於布水,不易被漂浮物撞擊和纏繞,減少河水對橋墩的沖擊。墩的石頭之間的縫隙不是用砂漿填實,而是用榫眼和榫頭鑿出,使之結合,牢固,有彈性。橋墩的排列看似正常,卻是建在筆架山延伸到漢江的殘脈上,所以橋更堅固。這種建築真正做到了自然與勞動的融合,充分展現了工匠“天人合壹”的設計理念。
在構造上,潮人也有很多創造。建橋的時候,因為石梁太大太重,工匠把石梁放到船上,在漢江漲潮的時候定在橋墩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浮舟法。此外,在橋梁基礎和橋墩的建造中,工匠們有許多發明,其中壹些至今仍在使用。
正是潮人的智慧和心血,才讓這座橋所蘊含的科學價值得以彰顯並影響至今。在中國橋梁史上,有壹座孤例廣濟橋,集梁式橋、拱橋、浮橋於壹體,“世界上最早的開合橋”可以落戶潮州。|
5.3和諧生態
歌德說:美是關系。橋梁與周圍環境同時存在於特定的空間中,並結合在景觀的整體形象中。橋梁不僅要有自身的形式美,還要與周圍景觀相協調,以達到與環境的和諧,從而保護自然之美,創造橋梁之美。
廣濟橋所處的環境非常富有自然景觀的意境。匠人巧妙地運用比景、借景等手法,將附近的景觀全部擺到觀賞風景的最佳位置,以最佳的自然環境作為橋梁的陪襯,營造和強化廣濟橋和諧生態的美學特征,讓人們永遠驚嘆和贊美橋邊的風景。
廣濟橋位於韓國水神,東有碧峰,西有古城,南有鳳凰島,北有金城山,構成了壹幅被水色群山保護的古城壯麗畫卷。此外,以遠處的鳳凰峰為背景和襯托,山外有山,形成多層次的立體輪廓線,增加了景觀的縱深感和距離感。連綿起伏的筆架山和玉帶蜿蜒的漢江,充滿了柔媚的曲折,使畫面更加流暢,更加生動活潑。雄偉的大橋引路,如彩虹般橫跨漢江,連接兩岸,成為江面上壹道亮麗的風景線。聞名中外的“潮汕八景”,如漢廟的橡樹、鳳凰的雨、龍塔、米色的佛燈、鱷魚渡秋風、金山的古松,都散落在這幅美麗的畫卷中。這些既適合詩又適合畫的美景,與廣濟橋相得益彰,拓展了人們在橋上欣賞風景時的空間感受,對人們的思想感情起到了升華的作用。夜晚的橋別具風格,古橋與星星的明月融為壹體,形成壹片靜謐的夜景。停在橋上看夜景,會突然回頭看昏黃的燈光。
6.永恒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廣濟橋的永恒價值是隨著千百年來人們的生活逐漸形成的。在廣濟橋的整個建築體系中,獨特的造型風格通過特殊的橋型來體現,讓人有所感悟。綜合藝術價值以簡潔的建築形式表現出來,讓人有所認知;主觀聯想由客觀象征手段引發,使人理解;以高超的建築技術,傳遞豐富的科學信息,讓人看得懂;它以相對的空間尺度構成了絕對的環境氛圍,讓人有所感悟。各種元素的融合,使橋梁從單純的建築層面升華到藝術層面,獲得了巨大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她的滄桑和美麗,無疑是壹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她不僅屬於潮州,也屬於中華民族,她也屬於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