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經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經典。分別是《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十三經”是傳世文獻的始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源頭、主幹。它的內容博大精深,囊括了傳統文化的諸多方面:諸如天人合壹的思維模式,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以民為本的治國原則,和諧人際的倫理主張,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等等。這些思想、精神中的精華滲透在民族的性格與心理之中,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至今仍有積極的影響。
發展歷程:
1、六經
《詩》《書》《禮》《樂》《易》《春秋》的合稱。始見於《莊子-天運篇》。是指經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這六部經典著作的全稱依次為《詩經》《書經》(即《尚書》)《禮記》《易經》(即《周易》)《樂經》《春秋》。其中的《樂》早在戰國後期即已失傳。
2、五經
六經變成五經,是因為《樂》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失傳,所以到了漢武帝時只立了《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博士。這些博士就是專門傳授儒家經學的學官,負責各自經書的研究和傳授學生。到了西漢末年,研究五經的學者逐漸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稱五經十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