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孔成像現象其實是在中國春秋時期的墨子首次發現的,《墨經》他是世界上第壹本系統地討論幾何光學的經典書籍,而且在《墨經》裏,討論了幾何光學的許多主題,這裏包括陰影,小孔成像,平面鏡,凹鏡和凸鏡成像,這本書的價值很大。
而且這本書比古希臘歐幾裏德的光學記錄早了還有大概壹百多年,約公元前330年~275年的時候。墨子當時就知道路燈其實是沿著壹條直線傳輸下去的,而且墨子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實驗。
並對這壹次的實驗結果,進行了深刻的見解跟討論,在黑暗的小屋裏,在太陽墻上開壹個小洞,我們人站在房子外面,然後面對著這個小洞,房子的對面墻上會立刻出現壹個倒置的身影。
擴展資料:
在《墨經》這本書裏面,他解釋到,如果景光的人是溫暖的,下層的入口也是高的,那麽上層的入口可能是低的,這也就意味著,因為光像箭頭壹樣直行。
所以我們人體的下部擋住了直射光,然後穿過小孔,導致上部出現壹定的陰影,人體上部阻擋直射光,穿過小孔,當陰影在下面時,它就變成壹個倒置的陰影,這其實就是光線性傳播的第壹個最早的科學解釋。
百度百科-墨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