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曾言,?當信任何壹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以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是數千年生物和文化歷史的產物,我們祖先所經歷的壹切,影響著我們的每壹個想法,每壹個行動,對我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人類了解歷史需要橋梁。壹般來說,學習歷史有兩個途徑,壹是古籍,但是這對人的能力要求比較高,必須掌握壹定的文言文知識才能讀懂。二則是考古遺址及其所出土的文物,人們借此可以直觀地了解歷史上發生的事情。正因為如此,考古學的價值便不僅僅是學術研究,還擔負著教育公眾的責任。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在過去很長壹段時間,考古學都被視為?冷門?,很少有人願意花時間去研究、去了解。考古學被人?忽視?,固然與壹部分人戴著有色眼鏡有關,但考古學缺乏走進公眾的途徑也是壹個重要因素。
現在我們了解文物,基本上是通過博物館。但如今的博物館,以歷史博物館為主。相對而言,考古遺跡博物館與考古學的關系較為密切。
我國的考古遺址博物館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1951年冬,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教授到周口店遺址參觀,提議在此建立壹個正式的陳列館,以展示周口店的研究成果。竺可楨的建議迅速得到支持,1953年春,中國科學院撥專款1萬元在周口店遺址開始籌建古人類陳列館。同年9月21日,面積300平米的?中國猿人陳列館?正式建成並於當日對公眾開放,這是我國第壹個考古遺址博物館。
自此之後,我國考古遺跡遺址博物館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北京定陵博物館、寶雞北首嶺遺址陳列館、乾陵博物館相繼建成。改革開放後,各地紛紛建立考古遺跡博物館,無論數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不過,無論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還是殷墟博物苑,雖然介紹了不少考古學方面的知識,但是終究不成體系,人們很難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