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上海的海邊。
在黃浦江秋波中觀賞黃浦江兩岸的風景
龍華夜鐘建於三國吳赤武時期的龍華寺。
吳淞煙雨中的吳淞口地區
石梁夜月小東門外陸家石橋
葉杜家蘇州河場
豐樓俯瞰新開河古城公園。
薛稷江高古城墻大井閣的位置
這些優雅的景觀名稱反映了老上海人的自然和優雅的看法。現在這個老上海只剩下壹個地方了,龍華夜鐘。然而,老石楠的老上海飯店卻完整地保留了老八景。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景觀,有著上百年歷史的上海也不例外。早在1989年2月,《上海灘》雜誌就在其刊物上刊登了壹則通知,呼籲市民自主選擇景點,並在人們推薦的100多個景點中初步選出了35個候選景點,其中有相當壹部分是上海的宗教活動場所,如天主教堂所在的佘山、徐家匯主教座堂等;龍華、玉佛、靜安等上海三大佛教名寺;道教的白雲觀;伊斯蘭教的松江元代清真寺和小桃園清真寺都榜上有名。如果把那些有宗教意味的地方包括在內,比如青浦的朱家角解放橋、南翔寺磚塔、天馬山明珠塔、嘉定夫子廟、石楠文廟,可以說天下壹個。兩年後,在類似的評選中,得票最多的12景點分別是外灘、豫園、澱山湖大觀園、玉佛寺、龍華寺塔和龍華烈士陵園、古漪園、上海展覽中心、上海中心、南京路、宋軍九峰、上海植物園、吳淞口、大金山。有關的宗教場所只占其中的六分之壹。這些12的新上海景觀,很多都是近代歷史上形成的,比如外灘、植物園、南京路、烈士陵園、大觀園,甚至還有當時剛剛建成的上海中心。它們在候選景區的高得票率至少說明了兩點:壹是國人的宗教意識普遍較弱,會讓那些宗教景觀紛紛落榜;第二,市民的審美情趣和外出“白照”(意為在上海遊玩)的場所與古代上海人大不相同。亭臺樓閣、登高遠眺、賞花賞月的優雅早已被全家外出野餐、逛商店或在硬件設備壹流的娛樂場所觀看進口大片的時尚所取代。這也是享有“中華第壹街”美譽的嶄新的上海中心和南京路如此受大眾青睞的重要原因。
如果我們追溯上海的歷史景觀,有無數的例子。北宋華亭縣有所謂《華亭十詠》,是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被任命為華亭縣令的唐荀所作。當時的十景分別是南朝古曾經居住過的湖、杭州灣大金山北麓的寒洞、狩獵場(因三國時著名的東吳名將魯迅出生於此,後人又稱陸)、胡哲湖(今奉賢柘林為其遺址)、秦始皇的赤島、陸洵(魯迅的弟弟)魚塘、華亭谷、陸基寨、昆山、三女崗等。唐荀的《十詠》也被北宋另外兩位比較著名的文人王安石和梅傳唱,增強了“十景”。到了南宋,轄區覆蓋了今天的大部分城區和七縣的華亭縣,甚至有人寫出了許商的數百首詩。今存84首,可見當時風光之繁華。每個縣城也有自己的特色景觀,如南翔八景、松江十景、七寶鎮七寶等。,實際上是當地的歷史遺跡。
還有明代所謂的“上海城八景”,最早見於官方的萬歷《上海縣誌》。據清代乾隆年間上海人李說,這八景是:海上旭日、黃埔秋波、龍華晚鐘、吳淞煙雨、野渡、鳳樓遠眺。事情變了,時代變了。隨著上海的快速發展和變化,這個城市的面貌不再像過去那樣了。喜歡懷舊的人把鏡頭對準了即將消失的老房子或者具有象征意義的歷史景觀。至於以前學者們津津樂道的“上海八景”,只載於泛黃的古籍中,今人已不再提及。究其原因,它們反映的是更貼近自然的生活習俗,只屬於古代上海民眾獨特的文化欣賞視角,與今天的生活節奏、環境、習慣以及釋放和宣泄情緒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當然,隨著“回歸自然”的概念再次流行,壹些人遵循舊習俗。我們來看看“上海城八景”的實際內容:
“海天旭日”是指早上去海堤看日出。“海之初,太陽剛過五點升起,紅光觸目驚心。壹會兒,我已經在騰騰上看見了,天空分明像壹只野雞。”近年來,旅行社紛紛組團讓市民前往由陸地向東延伸形成的南匯魯超港,觀賞東海旭日東升的美景。1998,1六月的壹個淩晨,我和兒子壹起享受了兒童節。
“黃浦陶丘”最初是指農歷八月上海人在陸家嘴觀潮的傳統習俗。"三江在海中交匯,深浦陶丘像山壹樣洶湧澎湃."雖然不如浙江海寧觀潮壯觀,但也頗具觀賞性,不然也不會留下這樣的故事。陸家嘴壹直是著名的金融貿易區。黃浦江兩岸高樓林立,狹窄的江面上船只密集。海浪的沖力在哪裏?只有每天載著成千上萬遊客的遊艇在平靜的黃浦江上巡遊,才能讓大部分外地遊客參觀浦江兩岸的建築。這個旅遊項目美其名曰“浦江壹日遊”,但很少有當地居民光顧,因為每天往返於兩岸的擺渡船同樣可以接受。
至於“吳淞煙雨”、“鄴都劍家”、“石梁夜月”,有的景觀因自然環境的變化已不復存在,有的因城市建設的需要而被拆除。比如汙染嚴重的五棵樹河(俗稱蘇州河),在現代上海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了又黑又臭的代名詞,原來的煙雨已經不見了。還是從90年代末開始,市政府開始治理蘇州河的黑臭現象,兩岸楊柳搖曳,河水又綠了,讓人們對古人所寫的“煙雨不歸,海潮不泊吳淞”有了壹點體會。
原來“野渡”只描述了連井湯唯、野渡遍地、浦南石橋的溪屋漁村景象。這種如詩如畫的農家生活,在過去的上海郊區隨處可見。所謂“金風颯颯回塘,擺渡喚夕陽。妳知道在鄉鎮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村落裏,很難找到這樣的自然野趣嗎?更有甚者,壹些村莊仍然充斥著生產假冒偽劣產品的小工廠或作坊,從而成為嚴重工業汙染的受害者!
再如小東門外的陸家橋(明代鄭德翰林學士沈璐所建,又稱學士橋)。因為方浜修路的時候大石橋被拆了,“良宵出城,陸家橋上月如霜”的情景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重現了。上海女人有“走三橋”的習俗。他們在《貴尊煥餅》裏回答秋光,到處打香。他們要去三橋賞月,看水中的月亮穿橋開口。其中,學士橋功不可沒,逐漸形成了“石梁夜月”的美景,悠然自得。
《俯瞰鳳樓》也是如此。上海人過去常常在重陽節爬山。在“做蛋糕醉,喝菊花酒新”的日子裏,“有朋友的龍山,海逸的龍山是鳳樓”。現已消失的馮丹樓,最初建於小東門外的順濟寺,供奉天後。明嘉靖年間建墻後,建築移至城頭的萬鈞臺。在那個沒有高樓大廈遮擋人們視野的年代,馮丹大廈本身就有壹定的高度,顯然成為了上海人重陽節的首選。每年端午節,黃浦江都會舉行龍舟比賽,馮丹大廈自然是最佳觀賞地。清代上海貢生秦榮光寫下《上海郡支竹詞》:“鼓聲中有彩遊,午間浦江有龍船。紅孩子和綠女人沿著海灘看,許多觀眾登上馮丹大廈。”民國時期拆城興起,丹鳳樓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在它的舊址上有壹座建築,它旁邊的路叫馮丹路。幾年前,馮丹路的居民曾伸長脖子等待拆除舊石庫門。目前,壹些地區已經變成了城市綠地。恐怕很少有人會相信,它還是上海的壹道著名景觀。
與上述景觀相比,“高江積雪”和“龍華夜鐘”的位置最終得以保留。前者指的是民國初年拆城墻時還保留著的大井關帝廟。建於明代,清代曾多次修繕。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擴建為三層街閣,底層靠城墻,二、三層。後來兩江總督陳鑾為東首新建的石坊題寫“大景區”的稱號,故名“大景區”。因為是城外的空曠地帶,冬天下雪的時候,看上去就像壹個銀裝素裹的白色世界。“昨夜天氣剪鵝毛,北風吹遍江高。汕頭買了雙蒸酒,上樓去劈蟹鉗。”從李的詞所反映的風俗來看,上海人也喜歡在這裏登塔,用鉗子喝熱酒,邀朋賞雪,可列為“上海八景”之壹,可見當年“高江積雪”之盛。雖然大經閣的壹角在今天的上海市區依然存在,市政府有意撥款修繕,而大經閣這個名字,出自同名的市重點中學,還是能讓老上海感到幾分熟悉和親切。學校在教育戰線培養大批人才的突出成績,也在上海被傳為佳話。但《高江紀雪》意境幽雅,更有文人雲遊、野鶴的風情。然而,因為沒有雪覆蓋野外,它是永久地從變成稀薄的空氣。
後者發生的地方,即上海著名的天臺宗寺廟龍華寺,每年農歷三月十五前後都有廟會,因此吸引了大量遠近香客。所謂“三月十五是壹個美麗的春日,有許多古禪的插曲。海浪把鐘聲帶走,船過龍華十八灣。”梵蒂岡宮傳來的晨鐘暮鼓聲,傳到滿載從早到晚歸來的善男信女的船上,壹定“別有壹番滋味”。龍華廟會今天依然存在,千年寺的鐘聲依然很鏗鏘。其特殊的穿透力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龍華寺從上海八大古景之壹轉變為今天新上海的城市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