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言文詩集自序

文言文詩集自序

1. 《夢溪筆談》自序的全文的翻譯

夢溪筆談 卷壹 故事壹 學士院軼事 原文 學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親幸,至今唯學士上日許正坐,他日皆不敢獨坐。

故事:堂中設視草臺,每草制,則具衣冠據臺而坐。今不復如此,但存空臺而已。

玉堂東,承旨閣子窗格上有火燃處,太宗嘗夜幸玉堂,蘇易簡為學士,已寢,遽起,無燭具衣冠,宮嬪自c引燭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為玉堂壹盛事。 譯文 學士院玉堂,因為宋太宗曾經駕臨過,所以直到現在,只有翰林學士每月初壹才允許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亂坐。

過去的規矩,是在堂中設立視草臺,每當草擬詔書時,學士就穿戴齊整坐到臺上。現在不這樣做了,僅僅留下座空臺而已。

玉堂東邊,承旨閣子的窗格上有火燒過的痕跡。原來宋太宗曾在夜間駕臨玉堂,那時蘇易簡是學士,已經睡下了又匆忙起來,沒有燭火照著穿衣戴帽,侍從的宮女便從窗格間伸進燭火照明。

到現在也不打算更換燒過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壹段佳話。 胡服 原文 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

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於馳射,短衣長靿,皆便於涉草。

胡人樂茂草,常寢處其間,予使北時皆見之,雖王庭亦在深薦中。予至胡庭日,新雨過,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無所沾。

帶衣所垂蹀躞,蓋欲以佩帶弓劍、巾分(這兩個合起來是壹個字)帨、算囊、刀礪之類。自後雖去蹀躞,而猶存其環,環所以銜蹀躞,如馬之秋根,即今之帶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環為節,唐武德、貞觀時猶爾。開元之後,雖人舊俗,而稍褒博矣。

然帶鉤尚穿帶本為孔,本朝加順折,茂人文也。 譯文 中原地區的衣冠服飾,自從北齊以來,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裝。

窄衣袖、長筒皮靴,有蹀躞皮帶,這些都是胡人的裝束。窄衣袖便於騎馬射箭,短衣服、長筒靴便於在草地行走。

胡人喜歡茂盛的青草,經常在草叢中居住,我出使北方時都見過這種情形,即使是王宮也在深草中。我到胡人王廷時剛剛下過大雨,經過草叢時衣服褲子都濕了,只有胡人的衣褲壹點都不濕。

皮腰帶上掛著的蹀躞,大概是用來佩帶弓、劍、手巾、算袋、磨刀石壹類物品的。以後雖然去掉了蹀躞,但還保存著它的環,環與蹀躞連接如同系在牛馬股後的革帶,也就是如今皮帶上的裝飾扣版。

帝王必定以13個環為標準,唐代武德、貞觀時期還是這樣。開元以後,雖然沿用舊的習俗,但是稍稍寬大了些,不過帶鉤還是從帶身穿過。

帶身上原來做的是小孔,本朝改革為順折,使人的外表裝飾更加精美。 槐廳之爭 原文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當前有壹巨槐,素號“槐廳”。

舊傳居此閣者,至多入相。學士爭槐廳,至有抵徹前人行李而強據之者。

予為學士時,目觀此事。 譯文 學士院第三廳學士閣子,門前有壹顆巨大的槐樹,壹向稱閣予為槐廳。

過去傳說住在閣子裏的人,很多都當上了丞相。因此學士們都爭著居住槐廳,甚至有搬開別人行李搶占槐廳的行為。

我做學士時,親眼目睹了這樣的事。 雌黃改字 原文 館閣新書凈本有誤書處,以雌黃塗之。

嘗教改字之法:刮洗則傷紙,紙貼之又易脫;粉塗則字不沒,塗數遍方能漫滅。唯雌黃壹漫則滅,仍久而不脫。

古人謂之“鉛黃”,蓋用之有素矣。 譯文 館閣新謄清的本子有寫錯的地方,用雌黃粉塗抹。

我曾經比較過壹些改字的方法:刮洗損傷了紙貼了壹張紙又容易脫掉;用粉塗字又不能塗沒,要塗幾遍才能完全蓋住;只要用雌黃壹塗就塗掉了,而且經久不脫落。古人稱這個為“鉛黃”,大概用這種方法已有很久了。

宋代藏書 原文 前世藏書分隸數處,蓋防水火散亡也。今三館、秘閣,凡四處藏書,然同在崇文院。

期間官書多為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得之。嘉佑中,乃置編校官八員,雜讎四官書,給書吏百人。

悉以黃紙為大冊寫之,自此私家不敢輒藏。樣讎累年,僅能終昭文壹館之書而罷。

譯文 前代藏書,分別放在幾個地方,大概是為了防止水火等災害引起的書籍散失。現在三館、秘閣,***有四處藏書,但都在崇文院中。

其中的官府圖書,大多被人盜竊,士大夫家往往找得到這些書。嘉佑年間,朝廷設置了8名編校官,集中校勘4個館中的書籍,供給100個差吏。

校勘好的書籍都用黃紙裝訂成大冊子抄錄,從此私人不敢擅自收藏。校勘了好多年,也僅僅校完昭文館中的書籍就作罷了。

王安石破常規 原文 嘉佑中,進士奏名訖未禦試,京師妄傳王俊民為狀元,不知言之所起,人亦莫知俊民為何人。及禦試,王荊公時為知制誥,與天章閣待制楊樂道二人為詳定官。

舊制:禦試舉人,設初考官,先定等地,復彌之,以送復考官,再定等第,乃付詳定官,發初考官所定等,以對復考之等,如同即已,不同,則詳其程文,當從初考,或從復考為定,即不得別立等。是時王荊公以初考所定第壹人皆未允者,於行間別取壹人為狀首楊樂道守法以為不可。

議論未決,太常少卿朱從道時為封彌官,聞之,謂同舍曰:“二公何用力爭,從道十日前已聞王俊民為狀元,事必前定,二公恨自苦耳。”即而二人各以己意進稟,而詔從荊公之請。

及發封,乃王俊民也。詳定官得別立等,自此始,遂為定制。

譯文 嘉佑年間,禮部上報進士名額完後,皇上還沒有舉行殿試,京城裏就謠傳王俊民是。

2. 古文翻譯《太史公自序》中:

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

翻譯:這時漢朝興起,蕭何修訂法律,韓信申明軍法,張蒼制立章程,叔孫通確定禮儀,於是品學兼優的文學之士逐漸進用。《詩》、《書》不斷地在各地發現。

於是漢興,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為章程,

集解:如淳曰:“章,歷數之章術也。程者,權衡丈尺斛鬥之平法也。”瓚曰:“茂陵書‘丞相為工用程數其中’,言百工用材多少之量及制度之程品者是也。”

叔孫通定禮儀,則文學彬彬稍進,詩書往往間出矣。

彬彬:既有文采又有好品德。稍:逐漸。

3. 《歸莊看牡丹詩自序閱讀答案及翻譯》古詩原文及翻譯

作者: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9題。

凡作事專心誌,竭計慮,窮日夜而為之者,曰不遺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尋花是也。憶辛醜年,自昆山而太倉,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記之。

乙巳,尋牡丹於江陰,以無向導,廢然而返。 久聞洞庭山牡丹多名種,今年三月,遂不遠百六十裏,涉太湖之波濤,二日而到山。

結伴尋花,或輿或杖,僻遠之地無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輒再三往,必得觀而後已。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見者。

晝則坐臥花前,夜則沈醉花下,如是數日。 興盡則掛帆渡湖,至虎丘觀花市而歸;復遍歷昆山城內外有花之所。

浹辰①之間,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遺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謂狂且癖矣!客曰:“周濂溪謂‘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以子之貧賤,毋乃不宜!”余曰:“吾貧則無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無貧之氣;賤為韋布矣,而輕世肆誌,不事王侯,無賤之骨。

安在與花不宜?”客又曰:“歐陽公,儒者也,以牡丹為花妖。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為妖,何獨花也。

溺其美而動其中,皆足以喪身。吾不得於世,借以娛目肆誌而已,何妖之為!”惟諸詩皆信口率筆,以適壹時之興,無意求工,貽笑作者,吾無辭焉。

(取材於歸莊《看牡丹詩自序》)註:①浹辰:十二日。6。

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A。必得觀而後已 已:停止B。

殆所至不遺余力 殆:大概C。溺其美而動其中 動:移動D。

以適壹時之興 適:滿足7。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壹組是A。

若余之尋花是也 B。 廢然而返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由山以上五六裏,有穴窈然C。

其可謂狂且癖矣 D。 惟諸詩皆信口率筆其孰能譏之乎 及諸河,則在舟中矣8。

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A。結伴尋花,或輿或杖,僻遠之地無不至(我與友人)結伴尋訪牡丹,有時乘車,有時拄杖步行,偏遠之地沒有不到的B。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見者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平生我沒有見過的C。以子之貧賤,毋乃不宜以妳的貧賤身份(卻喜愛富貴的花),恐怕不合適吧D。

吾不得於世,借以娛目肆誌而已,何妖之為我與世道不相和,借(賞花)來愉悅眼目放縱心誌罷了,怎麽能說我是妖呢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A。

作者為尋訪牡丹,跋山涉水,不辭辛勞,總覺得時間不夠用。 B。

作者喜愛牡丹成癖,看見名花,就日夜與其相伴,如醉如癡。C。

作者說牡丹是富貴之花,而自己性情慷慨豪放,與牡丹相宜。D。

作者認為所有美麗的事物,只要妳沈溺其中,都會危害自身。參考答案:6。

C(動:動搖)7。 B(助詞,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A取獨;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C代詞,那;難道。

D這些;相當於“之於”。)8。

D(我與世道不相合,借(賞花)來愉悅眼目放縱心誌罷了,怎麽能認為它是妖呢)9。 C(“作者說牡丹是富貴之花”有誤)附:文言文參考譯文凡是做事專心致誌、竭盡心思、日夜不息去幹的,叫做“不遺余力”,叫做“只覺時日不夠”。

我尋訪名花好像就是這樣。回想辛醜年,我從昆山到太倉,到嘉定,到南翔,看過牡丹三十五處,還寫下了文章記錄當時的情況。

乙巳年,到江陰去尋找牡丹,因為沒有人引導,結果毫無收獲而返。我早就聽說洞庭山的牡丹品種很多,今年三月,就不以壹百六十裏路為遠,渡過太湖的波濤,走了兩天才到洞庭山。

(我與友人)結伴尋訪牡丹,有時乘車,有時拄杖步行,偏遠之地沒有不到的;有的地方初次不能進去,就二次三次地去,壹定要看到牡丹花才成。 山中有名的牡丹花,大多都看到了,很多是我平生沒有見過的。

白天就坐臥在花前,夜晚就醉飲於花下,像這樣過了好幾天。興致盡了就乘船掛帆渡過太湖,到虎丘看花市才回來;再走遍昆山城內外所有有花的地方。

十二天之內,到五十余處看花,大概就達到了“不遺余力”和“惟日不足”的地步。 那真可以說是瘋狂和著迷呀!有賓客說:“周濂溪說‘牡丹,是花中的富貴之花’。

以妳的貧賤身份(卻喜愛富貴的花),恐怕不合適吧?”我說:“我確實貧窮沒有幾石米,可是我的性情慷慨,喜歡豪邁,沒有窮人的寒酸氣;我確實低賤是個布衣之人,可是我藐視社會放縱個性,不去侍奉王侯,沒有 *** 的軟骨頭。 為什麽與牡丹花不相宜呢?”賓客又說:“歐陽修是(宋代的)儒者,他認為牡丹是花中之妖。

妳為什麽喜歡它如此厲害呢?”我說:“所有美麗的事物,都能成為妖,何止是花呢?沈溺在它的美麗裏面而動搖了妳的內心,都能夠使人喪命。我與世道不相合,借(賞花)來愉悅眼目放縱心誌罷了,怎麽能認為它是妖呢?”只是這些詩都是信口直說,來滿足我壹時的興致,本來也沒有特意追求多麽工巧,如果作者被人譏笑,那我是無話可說的。

4. 文言文《奇零草》自序出自哪份試卷

作品名稱:奇零草序 作品年代:明代 作者:張煌言 文學體裁:散文[1]?編輯本段作品原文 余自舞象[1],輒好為詩歌。

先大夫慮廢經史[2],屢以為戒,遂輟筆不談,然猶時時竊為之。及登第後[3],與四方賢豪交益廣,往來贈答,歲久盈篋。

會國難頻仍,余倡大義於江東[4],[liáo]甲敽幹[5],凡從前雕蟲之技[6],散亡幾盡矣。於是出籌軍旅[7],入典制誥[8],尚得於余閑吟詠性情。

及胡馬渡江[9],而長篇短什,與疏草代言[10],壹切皆付之兵燹中[11],是誠筆墨之不幸也。 余於丙戌始浮海[12],經今十有七年矣。

其間憂國思家,悲窮憫亂,無時無事不足以響動心脾。或提師北伐[13],慷慨長歌,或避虜南征,寂寥短唱。

即當風雨飄搖,波濤震蕩,愈能令孤臣戀主,遊子懷親,豈曰亡國之音,庶幾哀世之意。 乃丁亥春[14],舟覆於江,而丙戌所作亡矣。

戊子秋[15],節移於山[16],而丁亥所作亡矣。庚寅夏[17],率旅復入於海,而戊子、己醜所作又亡矣[18]。

然殘編斷簡,什存三四。迨辛卯昌國陷[19],而笥中草竟靡有孑遺[20]。

何筆墨之不幸,壹至於此哉! 嗣是綴輯新舊篇章,稍稍成帙。丙申[21],昌國再陷,而亡什之三。

戊戌[22],覆舟於羊山,而亡什之七。己亥[23],長江之役,同仇兵熸[24],予以間行得歸,凡留供覆瓿者[25],盡同石頭書郵[26],始知文字亦有陽九之厄也[27]。

年來嘆天步之未夷[28],慮河清之難俟[29],思借聲詩以代年譜。遂索友朋所錄,賓從所抄,次第之。

而余性頗強記,又憶其可憶者,載諸楮端[30],***得若幹首。不過如全鼎壹臠耳[31]。

獨從前樂府歌行,不可復考,故所訂幾若廣陵散[32]。 嗟乎!國破家亡,余謬膺節鉞[33],既不能討賊復仇,豈欲以有韻之詞,求知於後世哉!但少陵當天寶之亂[34],流離蜀道,不廢 *** ,後世至今,名為詩史。

陶靖節躬丁晉亂[35],解組歸來,著書必題義煕[36]。宋室既亡[37],鄭所南尚以鐵匣投史眢井,至三百年而後出[38]。

夫亦其誌可哀,其情誠可念也已。然則何以名《奇零草》?是帙零落雕亡,已非全豹,譬猶兵家握奇之余[39],亦雲余行間之作也[40]。

時在永歷十六年,歲在壬寅端陽後五日,張煌言自識。[1]?編輯本段作品註釋 [1]舞象:古代壹種武舞。

《禮記·內則》:“成童,舞象”。成童指十五歲以上。

後世以舞象代指成童。 [2]先大夫:指死去的父親。

[3]登第:考中。作者二十三時中舉人。

[4]倡大義於江東:指公元1645年(順治二年)南明弘光王朝垮臺後,清兵南下江南,錢肅樂等起兵浙東,派張煌言迎立魯王朱以海為監國,號召東南抗清事。(見全祖望著《年譜》) [5][liáo]:縫綴。

[liǎo甲]:把甲胄縫合起來。敽(jiǎo):系,連;幹:盾牌。

敽幹:把盾牌上的繩系好。語出《尚書·費誓》:“善[liáo]乃甲胄,敽乃幹。

這裏的意思是做好戰前準備。 [6]雕蟲之技:代指詩歌寫作。

[7]籌:籌劃。 [8]入典制誥:入朝掌管起草詔令。

張煌言起兵後,魯王曾授以翰林院檢討知制誥的官。 [9]胡馬渡江:指清兵南下。

[10]疏草:指作者自己給魯王上書的底稿。代言:指替魯王起草的制誥。

[11]兵燹(xiǎn):兵火。 [12]丙戌:公元1646年(清順治三年)。

[13]提師:領兵。 [14]丁亥:公元1647年(清順治四年)。

[15]戊子:公元1648年(清順治五年)。 [16]節:符節。

代指主將。順治五年張煌言到上虞招集義兵,入平岡山寨。

(見趙元謙撰《年譜》) [17]庚寅:公元1650年(清順治七年)。 [18]己醜:公元1649年(清順治六年)。

[19]辛卯:公元1651年(清順治八年)。昌國:這裏指舟山。

[20]笥(sì):盛物的方形器物。靡有孑遺:壹個也沒有剩下。

[21]丙申:公元1656年(清順治十三年).前壹年張煌言等曾聯合鄭成功部隊收復了舟山。這壹年,舟山又被清兵攻克。

[22]戊戌:公元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 [23]己亥:公元1659年(清順治十六年)。

[24]同仇:《詩經·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後沿用為“戰友”的意思,這裏指鄭成功。

熸(jiān):火熄滅。指鄭成功戰敗。

[25]覆瓿(pǒu):蓋罐子。漢代劉歆曾說揚雄的《太玄》將來只能蓋盛醬的罐子。

後以覆瓿比喻著作沒有什麽價值。這裏是作者自謙的話。

[26]石頭:地名。在江西省南昌市北。

石頭郵書:典見《世說新語·任誕》:晉代殷羨,字洪喬,為豫章太守,臨去,都人托他帶信百余封。殷羨行至石頭,把書信全部拋入水中,說:“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指寄信的人)。”

這裏借指作者的文稿全部沈水。 [27]職九之厄:厄運。

[28]天步:指國家的命運。夷:平,安定。

[29]河清之難俟:《左傳》襄公八年引逸詩雲:“俟河之清,人壽幾何。”古人認為等待黃河澄清,是不可能的事。

這裏借以比喻等待亂世平定遙遙無期。 [30]楮(chǔ):桑類的樹,皮可制桑皮紙。

這裏代指紙。 [31]全鼎壹臠:整鍋肉中的壹塊。

[32]廣陵散:古曲名。稽康善彈此曲。

稽康為司馬昭所害,臨刑,索琴彈此曲,說:“《廣陵散》於今絕矣!”(見《晉書》本傳) [33]謬:這裏是自謙之辭。膺:受。

節鉞:任命大將時,皇帝給與受任者的符節的斧鉞。這裏指作者任軍事統帥。

[34]少陵:杜甫。天寶之亂: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

5. 優秀的古文(長篇詩集,如《詩經》)

小弓 卷上文 第壹章 樸素之文 《尚書》 [附]金石文字 第二章 郁郁乎“文” 《左傳》 [附]《公羊傳》《轂梁傳》《國語》 第三章 最初的平民趣味 《戰國策》 [附]《晏子春秋》 第四章 “春風扇微和”與“猛誌固常在” 《論語》 《孟子》 [附]《檀弓》 第五章 幻麗之文 《莊子》 第六章 “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老子》 《荀子》 《韓非子》 第七章 誌怪意趣 《山海經》 [附]《穆天子傳》 卷下詩 第壹章 “思無邪” 《詩經》 第二章 《風》《雅》寢聲,奇文郁起 《楚辭》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