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兩宋時期的史學成就梳理

兩宋時期的史學成就梳理

?兩宋時期的史學成就梳理

 兩宋時期,是中國文化的繁榮期,史學在這壹時期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關註。

 壹、通史著作,成果斐然

 宋代史學著作卷帙浩繁,在大型通史的編修方面,取得了尤為顯著的成果。重要的大型通史著作有《資治通鑒》、《通誌》等。

 《資治通鑒》是我國現存第壹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編撰。司馬光與當時著名的歷史學家範祖禹、劉恕等人壹起編寫了此書,前後歷時十九年。全書***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家分晉,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取材豐富,考證詳密。修書時依據的材料,除正史外,雜史有322種,壹事往往使用了三四種材料編纂而成,保留了大量的史料,史料的真實性勝過許多正史。司馬光編寫此書的目的是?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因此該書大篇幅記載了歷代治亂成敗安危之事,其他方面著墨不多。

 《通誌》是南宋史學家鄭樵的傑作,***200卷。該書最大的貢獻是二十略,是全書的精華所在。二十略概括了古代文化的各個方面,反映了鄭樵在文化史方面的獨創精神和宏偉氣魄。其中氏族、六書、七音、都邑、昆蟲草木等五略,為舊史所無。六書講文字,七音講語音,更是鄭樵的首創。

 《通鑒紀事本末》是我國第壹部紀事本末體的歷史著作,為南宋史學家袁樞所編,為歷史編纂學開創了新途徑。在宋以前,我國的史籍不外乎編年體與紀傳體兩類。編年體以年為經,?或壹事而隔越數卷,收尾難稽?,而紀傳體以人為主,?或壹事而復見數篇,賓主莫辨?,這都給讀者帶來了不便。袁樞有鑒於此,對《資治通鑒》進行改編,區別門目,以類排纂,分為293目,每事壹篇,自為起訖,故名?紀事本末?。

 《資治通鑒綱目》,省稱《通鑒綱目》,朱熹撰。朱熹將《資治通鑒》等書,簡化內容,編為綱目。綱為提要,模仿《春秋》,朱熹寫成;目為敘事,模仿《左傳》,由其弟子趙師淵寫成。其用意在於用《春秋》筆法,?辨名分,正綱常?。該書的史料價值雖然不高,但是創立了綱目體裁,對史書編纂有極大影響。

 二、當代史編修,成就顯著

 宋 *** 設置專門的史官,分別纂修實錄、國史、會要等書,內容都比前代詳細。《宋會要輯稿》,是清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原書有2200多卷;輯本有500卷,其中十分之七八的史料都是《宋史》中沒有的,是研究宋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種制度沿革的重要參考書。宋朝 *** 設立會要所編修本朝會要,在歷史上是第壹次。

 宋代史學家私人編寫的當代史,數量更多,比較傑出的有下面幾種。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專記北宋九朝史事,原書已經散佚,現存清人輯本。李燾花費四十年時間,寫成此書。《長編》考論詳細,把異同諸說附於正文之下,體例上模仿了《資治通鑒》。南宋思想家葉適稱它是《春秋》以後第壹部由當代人寫當代事的歷史巨著。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專記宋高宗壹朝史事,此書是續李燾的《長編》而作。原書已經散佚,現存輯本。李心傳還著有《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專門記載南宋前期典章制度,名為?雜記?,體例實同?會要?,史料價值很高。徐夢莘的《三朝北盟匯編》,記載了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的戰和關系,書中廣泛搜羅了當時 *** 和私人對於宋金關系的言論和記述,按照年月日加以編次。其中很大壹部分的史料來源於親歷者、當事人的親手記錄,徐夢莘照錄原文,使其?是非並見,同異互存?。其中,對於女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以至於民情風俗,也多有記載。

 三、方誌與類書

 宋代,誌書大量出現,編纂體例也漸趨完備,山川、疆域、名勝、職官、建置、賦稅、物產、鄉裏、人物、金石、藝文、災異等,無不包含。地方性的誌書比較出名的有《吳郡誌》、《長樂誌》、《新安誌》、《剡錄》、《幹道臨安誌》等。《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等也都是很有價值的地方史著作。全國性的誌書有《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誌》、《輿地紀勝》等。

 類書是中國古代分類式的百科全書,類書的價值主要是保留了大量已經失傳的古籍資料,為後人輯佚和校勘古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北宋編纂的重要類書有《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和《文苑英華》,號稱四大類書,其中尤以《太平禦覽》和《冊府元龜》的史料價值最高。《太平禦覽》分55部,4558類,***1000卷,引書2579種,今存者不過十之二三。因此,清代以來的輯佚家、校勘家都十分重視《太平禦覽》。

 四、金石學的成就

 金石學是宋代學者開辟的史學新領域。主要的金石學著作有北宋歐陽修的《集古錄》,呂大臨的《考古圖》,王黼的《宣和博古圖》,以及黃伯思的《金石題跋》。南宋有趙明誠的《金石錄》,洪遵的《泉誌》,洪適(kuo)的《隸釋》。這些為史籍的重新考訂提供了新的材料。

?

 如此巨大成就的背後,是宋朝重視文化的社會風氣和國家對文化事業的大力支持,以及發達的物質條件的有力支撐,這對於今天文化事業的發展或許有著壹定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