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豆腐的價值

豆腐的價值

美國的《經濟展望》雜誌認為:“未來10年,最成功、最有市場潛力的並非汽車、電視機或電子產品,而是中國的豆腐。”

在中國,豆腐壹直是家常菜肴的主角之壹,烹飪方法千變萬化,所以在食譜上以豆腐為原料的名菜也特別多,其中川菜“麻婆豆腐”更是中外聞名。

日本人愛吃中國豆腐,已人盡皆知。如今,日本人在豆腐中加入了新鮮菜汁,這種“綠色豆腐”既好看,也更具營養價值。

在德國,許多人已習慣用豆腐烹制中國風味的“蝦仁豆腐”、“菜花豆腐湯”等。

近年來,很多美國人特別喜歡吃成都的“麻婆豆腐”和“砂鍋豆腐”,他們進中餐館壹般都要點“紅燒牛肉”、“咖喱雞塊”和“豆腐湯”。

祖國醫學早就提出,豆腐具有益氣和中、清熱解毒、生津潤燥、補虛養血之功效,適用於赤眼、消渴、瀉痢等。

根據“醫食同源、藥食同源”理論,豆腐制成菜肴可以防治多種疾病,如蔥白、淡豆豉和豆腐制湯可以治感冒;川貝燉豆腐可以治咳嗽;紅糖煮豆腐可以治胃潰瘍;木耳燒豆腐可以治便秘;泥鰍煮豆腐可以治肝炎;蘑菇炒豆腐可以降低血脂;薺菜拌豆腐能降低血壓;雪裏蕻燒豆腐可以治冠心病;魚頭燒豆腐可以治神經衰弱。

在西方,近年來豆腐也名聲大振,深得人們喜愛,被公認為“最佳食品”和“植物肉”。據測定,每100g豆腐含鈣量為140-160mg;豆腐又是植物食品中含蛋白質比較高的,蛋白質含量為45%左右,脂肪含量占20%左右,碳水化合物含量30%左右;

豆腐同時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以及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此外還含有動物性食物缺乏的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

目前研究還證實,豆腐有抗氧化的功效。其所含的植物雌激素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使其不被氧化破壞。

如果經常食用就可以有效地減少血管系統被氧化破壞,另外這些雌激素還能有效地預防骨質疏松、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生。而豐富的大豆卵磷脂有益於神經、血管、大腦的發育生長。比起攝入動物性食品或雞蛋來補養、健腦,豆腐都有極大的優勢,因為豆腐在健腦的同時,所含的豆固醇還抑制了膽固醇的攝入。

20世紀70年代,美國醫學界就發現大豆蛋白有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的效果,能軟化血管,防止動脈硬化,所以大豆蛋白恰到好處地起到了降低血脂的作用,保護了血管細胞,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大豆還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大豆中所含的蛋白酶抑制素、肌醇六磷酸酶、植物固醇,分別具有抑制乳腺癌、皮膚癌、膀胱癌的效果,並能抑制結腸癌、肺癌、胰腺癌、口腔癌等。特別是大豆富含的異黃酮被確認為最理想的抗癌物質。

專家初步判斷認為,亞洲國家結腸癌患者較少,可能與吃豆腐、喝豆漿有關。

豆腐最可貴之處是壹般人都可以食用。有研究人員還指出,豆腐是植物性食物中含蛋白質最高的,甚至比肉類還要高,容易被人體吸收。對齲齒或腸胃能力降低的人,豆腐是最理想的食品。

豆腐中所含的脂肪是植物性的,不含膽固醇,也是動脈硬化和心臟病患者的美食。另外,豆腐含碳水化合物極少,最適合糖尿病患者和肥胖者以及婦女保健美容之人食用。對於腦力工作者和經常加夜班的人也非常適用。

下面介紹幾款以豆腐為主要原料和其他食物種類搭配可以增加營養價值的例子,以饗讀者:

1.豆腐和魚配,營養可加倍

豆腐蛋氨酸含量較少,而魚類含量非常豐富;魚類苯丙氨酸含量比較少,而豆腐中則含量較高。這樣兩者合起來吃,可以取長補短,相輔相成,從而提高營養價值。由於豆腐含鈣量較多,而魚中含維生素D,兩者合吃,借助魚體內維生素D的作用,可使人體對鈣的吸收率提高很多倍。因此,特別適合中老年人、青少年、孕婦食用。

2.豆腐配肉蛋,營養高過半

豆腐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但缺少壹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蛋氨酸。如果單獨燒菜,蛋白質的利用率則很低。如果將豆腐和其他的肉類、蛋類食物搭配在壹起,可以提高豆腐中蛋白質的營養利用率。

3.豆腐配海帶,加碘又補鈣

豆腐及其大豆制品,營養豐富,價格便宜,能補充人體需要的優質蛋白質、卵磷脂、亞油酸、維生素B1、維生素E、鈣、鐵等。豆腐中還含有多種皂角甙,能阻止過氧化脂質的產生,抑制脂肪吸收,促進脂肪分解;但皂角甙又可促進碘的排泄,容易引起碘的缺乏。海帶含碘豐富,將豆腐與海帶壹起烹調,是十分合理的搭配。

4.豆腐配蘿蔔,身體不受拙

豆腐屬植物蛋白,多食會引起消化不良。蘿蔔,特別是白蘿蔔的消化功能強,若與豆腐拌食,有利於豆腐被人體吸收。

俗話說:“魚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人們對豆腐的營養價值早有定論。

古代有人稱贊豆腐為“小宰羊”的,說明當時他們已經認識到白嫩豆腐的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據現代化學分析證明,在壹定重量的豆腐中蛋白質含量與等量的羊肉相比,所含蛋白質不相上下,所以古代人將豆腐同羊肉相比,確實是壹定道理的。

用大豆制成豆腐是中國發明的。但始於何時,至今說法不壹。清王汲在《事物原會》中說:周代已有豆腐。這種說法可能靠不住,因為先秦古籍中有“劉安做豆腐“的記載。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劉安是個煉丹家,曾經招致大批方士為他煉制長生藥。他們的煉丹實踐,除煉汞之外,還包括植物性、動物性等藥物的研究,所以人們說,豆腐的發明與劉安有關,這是可能原。1959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漢墓中發現豆腐作坊石刻,描繪了豆腐的加工過程。由此可見,豆腐至晚漢代就有了。

中國到了五代以後中,有關記載豆腐的文獻多起來了。陶谷《清異錄》記載:“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陶谷在五代晉、漢、周和宋初都做過官,開寶中卒,他所記的事,是何年、何地現尚難考出,據他的話可以說在10世紀左右,至少在華中壹帶豆腐也成為日常食品。

到了元代,記宮廷飲食的《飲膳正要》裏有關於豆腐的記載。文人如虞集、鄭允端都有詠豆腐的詩。吳瑞《日用本草》也寫了豆腐,王禎《農書》也記載了豆腐。

鐘祥盛產大豆,是全國聞名的豆腐之鄉,特別是石牌鎮豆腐郎遍及全國各大城市,所制作的豆腐,受到廣大民眾歡迎。

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和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還含有糖類和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到95%以上,常食之,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現代醫學證實,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欲之功能外,對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鐵的含量豆腐不含膽固醇,為高血壓、向血脂、高膽固醇癥及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藥膳佳肴。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對防止骨質疏松癥有很好的作用。還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

豆腐作為壹種菜肴不論在我國南方、北方都受歡迎。鐘祥民間豆腐的食用做法很多,壹是炒。青菜(白菜)炒豆腐,二壹青二白,即好看,又好吃;二餾。蔥、姜餾豆腐。或將豆腐切成小丁與炒好的瘦肉末壹起餾也可以;三是煲。魚頭或豬排與豆腐煲。先將魚頭或豬排在鍋中煸好後同豆腐壹起煲,愛吃辣的加上幹紅辣椒,根據自己口味可以加金加少;四是炸。炸豆腐丸子。將豆腐搗成爛泥加適量生粉拌勻制成丸子放在油鍋中炸;五是煎。將豆腐切成小塊,用植物油煎,放上蔥、誙等佐料,非常好吃;六是做豆腐湯。將豆腐切成小塊與雞蛋和西紅柿做湯。總之,吃法多種,美味各異。鐘祥人的餐桌上可以沒有魚、肉,沒有山珍海味,但不能沒有豆腐。鐘祥長壽老人眾多,奧秘何在,據有關專家考察,這與鐘祥盛產優質大豆,鐘祥人歷來有愛吃豆制品的傳統習慣有密切的關系。2004年我們調查48位百歲老人,老人們每天都吃豆肉食品。張集鎮張蘭英105歲耳聰目明,據她自己講,她80多歲時還自己做豆腐,壹生都愛吃豆制品。

豆腐,古稱“福黎”,是由我國最早發明、制造,而後傳往世界各地的。豆腐是我國素食菜肴的主要原料,歷來受到人們的歡迎,被人們譽為“植物肉”。豆腐主要以大豆為原料加工制成的,大豆含有較多的蛋白質和脂肪,因此豆腐營養價值也較高。豆腐可以常年生產,不受季節限制,因此在蔬菜生產淡季,可以調劑菜肴品種。

豆腐有南和北豆腐之分。主要區別在點石膏(或點鹵)的多少,南豆腐用石膏較少,因而質地細嫩,水分含量在90%左右;北豆腐用石膏較多,質地較南豆腐老,水分含量在85-88%。豆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味美而養生。

營養分析

1.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質含量豐富,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價值較高;

2.豆腐內含植物雌激素,能保護血管內皮細胞不被氧化破壞,常食可減輕血管系統的破壞,預防骨質疏松、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發生,是更年期婦女的保護神;

3.豐富的大豆卵磷脂有益於神經、血管、大腦的發育生長;

4.大豆蛋白能恰到好處地降低血脂,保護血管細胞,預防心血管疾病;

5.此外,豆腐對病後調養、減肥、細膩肌膚亦很有好處。

相關人群

壹般人群均可食用

1.豆腐是老人、孕、產婦的理想食品,也是兒童生長發育的重要食物;豆腐也對更年期、病後調養,肥胖、皮膚粗糙很有好處;腦力工作者、經常加夜班者也非常適合食用。

2.豆腐消化慢,小兒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豆腐含嘌呤較多,痛風病人及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慎食。

制作指導

1.南豆腐細嫩,適宜於燒、燴和做湯;北豆腐適宜於燒、炸、煎和做湯。

2.豆腐中缺少人體必需氨基酸-蛋氨酸,燒菜是把它和其它的肉類、蛋類食物搭配壹起合用成菜,可大大提高豆腐中蛋白質營養的利用率。

食療作用

豆腐味甘、淡,性涼,入脾、胃、大腸經;

有益中氣,和脾胃,健脾利濕,清肺健膚,清熱解毒,下氣消痰之功效;

可用於脾胃虛弱之腹脹、吐血以及水土不服所引起的嘔吐;潤燥生津,用於消渴、乳汁不足等癥;用於硫磺、燒酒中毒。

其他相關

豆腐最早的記載見於五代陶谷(903-970)所撰《清異錄》“小宰羊”條。另有壹說豆腐為公元前2世紀淮南王劉安所創制。此說源於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書。此外還有許多不同說法。考古學界有人認為在河南密縣打虎山漢墓發現的畫像石,有制作豆腐的全過程圖,推斷漢代已有豆腐,最遲,當系漢代創制。宋代,豆腐已經逐漸普及,並見於食譜。元、明間豆腐傳入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地,清代傳到歐洲。現在,豆腐在日本、美國等地深受重視,並被視為健康食品。在中國,豆腐生產遍及全國各地,已由作坊手工操作發展到工廠機械化流水線生產。

豆腐,據載是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在淮南城邊的八公山招賢納士,寫下傳世名篇《淮南子》,並發明了豆腐制作技術。豆腐是將豆子磨成漿,點入石膏凝結而成的。豆腐的發現是中國食品史上的壹項偉大創舉,豆腐被譽為“東方龍腦”、“中華民族的國粹”、“中國第壹菜”。

備註

1.優質豆腐選擇:豆腐內無水紋、無雜質、晶白細嫩的屬優質;內有水紋、有氣泡、有細微顆粒、顏色微黃的屬劣質豆腐;

2.豆腐不可過食,過食則腹脹、惡心,可用菠蘿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