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珠玉的相關典籍

珠玉的相關典籍

①玉韞山輝,珠涵水媚:山韞玉而生輝,水涵珠而生媚。

②意逆之說:以意逆之,即主觀推測。

③合浦、於闐(tián):合浦在今廣西,古以產珠出名。於闐:今新疆和田,產羊脂美玉。

④輝煌廊廟之上:廊廟:指朝廷。古時大臣佩玉帶。

⑤使中華無端寶藏折節而推上坐焉:使得中華所產的各種寶物都屈居下位,而推珠玉為上座。 在《天工開物》中,珠玉被放在最後壹篇,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因為珠玉寶物這些東西對壹般民生無關緊要,遠不如吃飽穿暖重要,所以被放在最後。

本篇主要講珍珠、寶石、玉的開采,順便講了水晶、瑪瑙、琉璃等。雖然在解釋珠玉寶石形成的原因時有不切實際的說法,但是介紹了水底、深井的操作技術,卻是清楚有用的記錄。 宋應星(1587~1661),字長庚,江西奉新縣宋埠鎮牌樓村人。明末清初科學家。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他2次考中舉人。但以後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五次跋涉,見聞大增,他說:“為方萬裏中,何事何物不可聞”。他在田間、作坊調查到許多生產知識。他鄙棄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紈絝子弟”與“經士之家”。在擔任江西分宜縣教諭(1638~1654)年間寫成了《天工開物》。

他在《序》中描寫這段情況時說:“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乞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想加以驗證而無錢,想與同人們討論真偽而無場館),只得“炊燈具(備)草”,日夜寫書,但“大業文人,棄擲案頭,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出任江西分宜縣教諭(縣學教官)。期間,他將其長期積累的生產技術等方面知識加以總結整理,編著了《天工開物》壹書,在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由其朋友塗紹煃資助刊行。稍後,他又出任福建汀州(今福建省長汀縣)推官、亳州(今安徽省亳州)知府。明亡後作為明遺民,約在清順治年間(公元1661年前後)去世。宋應星壹生講求實學,反對士大夫輕視生產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