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稱鯊魚為鮫魚、魚昔 ,亦 寫 作 沙魚,另有海狼、吞船、吞山之別號。
但人們最早加工出的鯊魚制品則是魚皮和魚唇。宋朝時,鯊魚皮和鯊魚唇都曾名噪食界。楊彥齡《楊公筆錄》在誇獎鰒魚的時候,認為江珧柱、沙魚、赤鰾之類“皆可北面矣”,這裏說的沙魚僅指其魚皮和魚唇制品。鯊魚皮經過加工並細切成絲後,稱為鯊 魚皮膾,非常珍貴,梅堯臣曾獲友人饋贈,寫下了《答持國遺鯊 魚皮膾》壹詩,其中透露了這種珍品的壹些信息,其《宛陵集》卷二九載其詩雲:“海魚沙玉皮,翦膾金齏釅。遠持享佳賓,豈用飾寶劍。予貧食幾稀,君愛則已泛。終當飯葵藿,此味不為欠。”有人認為魚翅在宋代已登食壇,乃是將鯊魚皮膾誤認為魚翅。
其實,我國加工魚翅的歷史並不長,從明朝開始,人們才發現鯊魚鰭。壹般說來,魚翅原料處理,首先要經過相對復雜的處理。古籍中曾介紹過魚翅的加工情況,首先,捕鯊本身就帶有危險性,因為鯊魚兇猛,能夠攻擊人類。乾隆《諸城縣誌》卷壹二曾記載說:“最悍者沙,……其翅猛惡,噬人,泅水者遇之必斃,海上畏之,號曰海狼。”捕鯊之後,粗加工成為翅板(或稱翅片、原翅、皮翅),細加工則成翅絲(或稱軟刺、明翅)。郝懿行《記海錯》敘述說:“沙魚色黃如沙,無鱗有甲,長或數尺,豐上殺下,肉瘠而味薄,殊不美也。
明朝把魚翅推向飲食市場之後,立刻引起強烈***鳴,認識其價值者逐漸增多。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四記述說:“沙魚……形並似魚,青目赤頰,可見食用魚翅之風率先起自南方,但很快就感染到北方食界,就連宮廷膳食中也添加了這種原料,如劉若愚《明宮史》火集就記載:“先帝最喜用……鯊魚筋”。鯊魚筋,指鯊魚翅筋。成書於明代的小說《金瓶梅》第五十三回也把魚翅視為高檔食料,按《金瓶梅》描寫魚翅,僅列入飲食,說明那時的壹般人尚無從問津。《汪穰卿筆記》卷三曾探討魚翅。入清以後,魚翅作為新興的海產珍品,迅速發展起來,不但供應量明顯增加,身價也在壹步步攀升。郝懿行《記海錯》說魚翅在乾隆年代“酒筵間以為上肴”。從那時起,南北各地都可見到魚翅宴席,《竹葉亭雜記》卷八記載說:“京師筵席多尚異味,……近日筵席,魚翅必用鎮江肉翅,其上者斤直二兩有余。”《水窗春囈》卷下記述那幫主管治理黃河的河廳官員,有清壹代,魚翅壹般都在高檔宴席中展露身影,致有“無翅不成席”之說。然而,魚翅雖然名貴,但烹調卻頗費功力,只有技藝高超的廚人才能制作出的魚翅菜肴。為此,清代廚家各顯神通,不斷推出新型的魚翅菜品,魚翅口味,同時也逐漸形成了區域性的烹飪特色。當時食界***推閩、粵魚翅,烹飪最良。如《汪穰卿筆記》卷三在論述魚翅制作時說:“顧庖人為此未必盡得法,大約閩、粵人最擅長,次則河南。又以火腿四肘、雞四只亦精造,火腿去爪,去滴油,去骨,雞鴨去腹中物,去爪翼,煮極融化而漉取其汁。 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巿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鳳飛九千仞,五章備彩珍。銜書且虛歸,空入周與秦。
橫絕歷四海,所居未得鄰。吾營紫河車,千載落風塵。
藥物秘海嶽,采鉛青溪濱。時登大樓山,舉手望仙真。
羽駕滅去影,飆車絕回輪。尚恐丹液遲,誌願不及申。
徒霜鏡中發,羞彼鶴上人。桃李何處開,此花非我春。
唯應清都境,長與韓眾親。
當時的風水師認為鯊魚為佛教護法神“摩羯”。吃魚翅是最不吉利的事情,而且熹宗起天啟年號、喜魚翅,寓意國破家亡,妻離子散、黴運連連。所以明朝滅亡後壹直到清中期前無人敢吃魚翅,魚翅也被排除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