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華夏兩字來源於哪裏?

華夏兩字來源於哪裏?

華夏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衣必精美,物必豐盛,人必禮學,國必利益,君臣必稱吾國吾民,此才能是真正的華夏啊 漢族和中國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文獻有“諸夏”之稱,乃“諸多夏國”、“華夏列國”之義,非為“華夏”之別稱。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遊黃帝的後裔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 公元前221年秦朝統壹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漢族於先秦時自稱華夏,華夏族。從漢朝開始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 “華夏”壹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疆域廣闊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實際上,“美”字本義就有“疆域廣闊”的意思。“美”從羊從大。“大”指國土遼闊,“羊”指生活在這片遼闊國土上的人民,稱贊他們馴順如羊。“美”的字典義為“味甘”,這是轉義,因為古代帝王視治大國為烹小鮮,故有此轉義。 “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吊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郁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夏”也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三國誌·蜀誌·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夏、華, 或華夏和蠻夷戎狄的稱呼, 是民族中的統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 華夏之祖 華夏之祖即黃帝。《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釋黃帝:“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 至於華夏壹詞的來歷,有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原為我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壹種標誌”,後來和燕山腳下的龍圖騰標誌的部族,形成中華文化的***同體,所以有“華山玫瑰燕山龍”演變發展為“夏商周及晉文公”之說。“夏”即歷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稱,《大百科全書》說是“黃帝族後裔中的壹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稱為夏族,“建立了中國第壹個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系統的姜姓諸族(其代表為姜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稱為“有夏”(見《尚書》),也稱是黃帝的後裔,所以也自稱“華”“夏”,後又將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作“諸夏”或“諸華”。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之說。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以及戰國時期的強邦吞並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統壹中原,終於使得華夏族這壹龐大族群第壹次完全得以統壹。經過強大漢朝,族名華夏轉變為漢,華夏人就成為了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