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花木蘭的武功有多高

花木蘭的武功有多高

花木蘭會不會武功妳看看吧!

主要事跡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約作於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於花木蘭的歷史年代問題

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壹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表現突出,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她婉言推辭。

第二種說法是:

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為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到了唐代,花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壹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壹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編輯本段木蘭詩的點評

花木蘭生活在北魏前期,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壹黃河流域。

這時立國已壹百余年的北方遊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裏。”與柔然大戰。 花木蘭

戰爭產生英雄,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卻有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這裏的可汗就是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燾。

鮮卑族在那個時期世代為軍戶,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是壹個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誌,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是多麽的急促緊張,是多麽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壹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壹個世界。暮色蒼茫中,壹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麽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裏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壹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壹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麽?過去與妳壹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編輯本段木蘭故裏

(說法不壹,為免改來改去,現全部列上)

壹,木蘭故裏在虞城縣營郭鎮,有花木蘭祠為證。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為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於唐代,占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有百余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歷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於1943年壹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二,木蘭家在亳州,至今遺址尚存。《亳州誌烈女誌》載:木蘭,魏姓,西漢譙城東魏村人(今亳州魏園村)。魏園村為淮北壹普通村落,高約5米的木蘭出征塑像,為故裏平添無限光彩。村民指其村後即木蘭故居,墓冢猶存。墓周蒼松環護,翠竹成林,春來芍花飄香,蔚為壯觀。《光緒亳州誌》載:木蘭祠在關外,相傳祠左右即木蘭之家。今祠已毀,遺址尚在。

三,木蘭為黃陂人氏,木蘭山下是其家。木蘭山在黃陂城北30公裏處,山高600余米,峰巒聳翠,風景秀麗,古跡甚多。傳說當地有朱氏名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這,立功封為木蘭將軍。她不受朝祿,解甲歸田,恢復紅裝,侍親以終。歷代在山上祭祀木蘭,唐建木蘭廟,明建木蘭宮,後修木蘭殿。現木蘭殿在絕壁之上,朱柱青瓦,殿門額刻“忠孝勇節”四個大字。殿內端坐木蘭鎏金塑像,男裝女貌,英俊神武。兩側山墻,有“登山求嗣”、“河畔習武”、“代父出征”、“凱旋歸時等木蘭故事彩色壁畫,栩栩如生。

四,木蘭葬於延安,聖地有勝跡。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塬頭村,為花姓,北魏人。死後葬於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復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冢,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颯爽英姿。

史家關於木蘭記載甚少,木蘭究竟魂歸何處,如雲彩壹般飄忽難定,以至傳說眾多。

編輯本段木蘭祠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壹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積壹萬平方米,祠地四百余畝,住僧人十余人。木蘭祠

1943年毀於戰火。現幸存祠碑兩通。壹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裏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墻。另壹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壹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壹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壹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編輯本段相關評價

花木蘭的故事是壹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臺,《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鬥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字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制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