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是因為看書沒準點,怕是借了的書沒翻幾頁就到期要還了,現在基本能保證固定的看書時間。借書的期限倒變成了壹種督促,挺好。
最近借的書都是關於古代建築類的。上個月看過的壹本《營造法式新解》,雖然作者試圖要把宋代《營造法式》壹書用現在言語講述清楚。但書籍終歸過於專業,如果沒有古建構件的專業知識,看不了幾頁就混亂了。書中最大的不足就是沒有足夠的圖片說明。即然建築是壹門藝術,那直觀的圖片總是能讓人清楚的分辯出古代建築裏的各類名詞,壹張圖要勝於壹段文字的描述。所以這壹本,看到最後已經混亂了。
後來又借了兩本,都是清華大學樓慶西教授的古建書,壹套中的兩本:《柱》和《亭》。自己的書架上還有壹套樓老師的古建知識叢書。也是因為這套書才讓自己越發喜歡古代建築,也把自己帶入了故宮的大坑。樓老師的所有書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圖多。文字加實例,讓人壹看就明白,再加上老師偶而的幾句幽默詞句,也會讓人邊看邊樂有趣不已。
這兩冊小書《柱》主要集中講了柱子的種類及各自的特點,多屬於學習知識點的書。新學到的有墓表,栓馬柱。也算是收獲。《亭》則以鑒賞為主,介紹了好多皇家或江南園林裏的亭。看到蘇州拙政園時,也能想起兩年前和同學壹起去蘇州的情景,雖然那會也看不出名堂,但也能從景致中感嘆壹下風景的獨特和設計的巧妙。
目前還在看的有壹本《營造法源圖解》,也是壹本好書。從古建的木作談起,對於工人們口口相傳的建築技巧逐壹進行了解釋,並且都配了圖。今天帶在包裏,打算最近在上下班的地鐵上看。雖然作者壹再強調這是蘇州園林古建的技法,與北方會有所不同,但也不妨礙借由基本的建造手法去看故宮的宮殿建築。之前有聽過壹次講座,講座的老師有粗略地談到古建裏只要確定了間數/柱粗就能確定所有建造材料的尺寸,當時覺得不可思意,覺得好神奇。
現在再回過去想想,如果是按宋《營造法式》執行,可不就是所有木料的大小尺寸國家都是規定好的。如果不按《法式》,在年久的制作過程裏,也有規矩在約束著各個構件的尺寸,也許不光是為了能讓榫卯結構更精準的連接在壹起,也有在力學上的承重經驗的積累。
有時覺得古建很有趣之處在於,很像是小時候玩的積木,壹件件扣合在壹起,就能屋起堂建。榫卯精確的插在壹起又讓人感嘆工匠設計的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