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化常識古代各種人死的名稱

文化常識古代各種人死的名稱

1. 古代對人死的幾種稱謂

1、殉國: 稱那些為國難、為國家民族利益而臺生者。

(文天樣作為民族英雄,人們稱他的死為“以身殉國” )。 2、殉道: 稱那些為國難和正義而舍生者。

(《孟子。·盡心》“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

) 3、殉節: 是稱那些為節義而舍生者。 4、殉難: 稱為國家或為正義而臺生者。

5、遇難: 稱因被迫害或發生意外而死亡者。 6、被準: 是稱因災禍或重大變故而死亡者。

7、揭難: 稱遭受災禍或疾病而死者。(推音黎) 8、藏難: 是稱領袖人物、革命誌士遭受人為的災禍而死者。

9、遇害: 稱因人為傷害而死 (如被殺害) 10、就義: 稱為了正義事業被敵人殺害者。 (就義,即成就義) 擴展資料1、按身份等級 謂天子死為“崩”或“駕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為“卒(zu)”,壹般官員死稱“逝”,士死曰“不祿”,庶人(平民)死曰“死”。

清代對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死曰“卒”。 2、按年齡 不滿20歲死曰“殤”,此又分三類:8~11歲為“下殤”,12~15歲“中殤”。

16~19歲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

青壯年死謂之“夭亡”,但於訃告上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雲終”、“告終”。 老年死謂之“壽終”。

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後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3、按特殊原因 為某事舍命為“殉”,戰爭中死於陣地者謂之“陣亡”,現作“犧牲”。 死於外地謂之“客死”,死於非命謂之“兇死”。

4、按不同宗教 和尚死謂之“圓寂”、“雲寂”;喇嘛死謂之“涅磐”;道士死謂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謂之“歸主”, *** *** 教教徒死謂之“無常”。 5、其他 民間對死的敬稱,有借道家“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隕”者。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_死 (漢語詞語)。

2. 關於古代死的名稱

(壹)古代根據人的社會地位,對“死亡”各有其名稱。《禮記》謂天子死為“崩”;諸侯死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清代,對於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稱為“薨”;有官職,有名望的人死曰“卒”。

(二)根據人的年齡。不滿20歲死亡的謂之“殤”。此又分為三類:8~11歲死者為“下殤”;12~15歲死者為“中殤”;16~19歲死者為“上殤”。但男子已訂婚,女子已許嫁者則不為“殤”。青壯年死者謂之“夭亡”,但於訃告上均寫“疾終”,引魂幡、《薦亡文疏》上均寫“雲終”、“告終”。老年死者謂之“壽終”。如系家族最高長輩,男加“正寢”,女加“內寢”字樣。故後世“正寢”二字已成為死的代名詞。

(三)根據人的死因。為某種事情舍命者謂之“殉”,如為職責因公而死謂之“殉職”;戰爭中死於陣地者謂之“陣亡”,現作“犧牲”。死於外地謂之“客死”。死於非命謂之“兇死”等等。

(四)根據人的宗教信仰。和尚死謂之“圓寂”、“示寂”;喇嘛死謂之“涅槃”;道士死謂之“羽化”;基督教教徒死謂之“歸主”; *** *** 教教徒死謂之“無常”等等。

(五)民間對死的敬稱(禮貌用語)。有借道家的“仙逝”、“返真”、“登遐”者;有引用陰陽家“就本”、“星殞”者;壹般稱人死為“辭世”(與世長辭)、“過世”、“去世”、“逝世”,“作古”;在吊唁時見之於書面的壹律稱“千古”;靈牌、引魂幡上壹律寫“已故”。

(六)北京民間土語、俏皮話(非禮貌用語)稱死者有不同說法。如“見閻王爺去了”;“撂挑子了(言已放下人生重擔)”,“聽蛐蛐兒叫喚去了(言已人土與秋蟲為伴了)”,“嗝兒屁著涼了”、“翹辮子”、“踹腿”、“蹬腿兒”等等。但多具有貶義,不能用在喪禮和其他正式場合上。

3. 古代對不同地位人的死的稱呼

1、等級最高的,叫駕崩。

古代皇帝死後之所以叫駕崩,因當時皇帝是稱之為萬人之上,是由萬民擁戴,他有權力駕馭和支配臣民來維護江山和平穩定的領導,成為壹種駕之勢的權力,也是屬於壹種精神支柱,當他死後已經不能行使權力,精神支柱也沒有了,就形容江山少了支柱會崩塌的意思。

2、諸侯王,妃子們死叫薨。

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於皇帝的高等級妃嬪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貴族。

3、和尚的死叫圓寂。

佛教語。梵語的意譯;音譯作“般涅槃”或“涅槃”。謂諸德圓滿、諸惡寂滅,以此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終目的。最初,這是可以稱為壹種境界的。後來婉言僧尼死為圓寂。

擴展資料

皇帝駕崩以後,新皇帝登基,後宮的妃子有4種處理方式

1、母憑子貴。

很多嬪妃在舊皇帝期間沒有為其生的壹男半女,那這位妃子基本不會有太好的下場,而有生得皇子的嬪妃當然就會依靠自己兒子的地位來保護自己,如果兒子是普通的王,就會到他的封地上去安享晚年,如果自己的皇子是太子,也就是皇位繼承人,那就更不用說,榮華富貴和權利更少不了。

2、嫁於新帝。

舊帝死後,嬪妃作為其遺產的壹部分,也是由新的帝王繼承,比如四大美女之壹的王昭君出師西塞,在匈奴就嫁給了兩代單於(匈奴的統治者),隋煬帝楊廣開心的接受了隋文帝楊堅的所有嬪妃,還有唐朝的李治和武則天,都是嫁給了新的皇帝才有出路。

3、舍身殉葬。

這壹做法明朝中期的時候比較多,其他朝代也有但是很少,那時候的思想就是希望皇帝死後去往另壹個國度也有女人的享用,嬪妃們就作為壹種陪葬品和死去的皇帝壹起進了棺材。

4、終生守寡。

以上情況都沒有的,那就屬於這壹種最淒慘的了,壹些貞潔高壹點的妃子和舊帝感情很好,舊帝死後願意到舊帝的陵園為其守陵,壹生無人問津,淒涼慘寡,常以抑郁而死。

搜狗百科-駕崩

搜狗百科-薨

搜狗百科-圓寂

4. 古往今來各種文化對死亡的解釋

人的壹生是短暫的,誰都認為人類的壹切活動、作為,最終只是壹步步踏向死亡的過程而已。

生死世界似乎是永無可能溝通的兩重世界。人間的壹切恩情厚愛,都在交界處化成過眼雲煙,無處追尋。

所以,死亡是最縈繞人心的問題,當人們開始探析生命的究竟時,死亡與"人是否有靈魂"的事實,便成了關註的焦點,多少人為之低回,為之傷懷,為之迷茫,為之不解。當我們靜思、默想生命的種種現象與活動,我們可以透過切身經驗而體嘗到愛、恨、嗔、癡。

等等這種情緒上的反應,也可以品味生命本身帶給我們的歡愉、悲苦。

然而我們卻永遠無法理解死亡——生命的結束;更無力辨識結束後的盡頭又是何方?死後的生命就如燈滅,就此壹了百了,不知所終?與此同時,那看不見、摸不著的"靈魂"還在嗎?它在哪兒呢?而且壹旦我們沈思、面臨這謎樣的情境時,我們不是透過個人的親身經驗而了解死亡這件事實,而是透過感覺而想像死亡的樣貌——壹切終歸虛無。其實死亡帶給人類的種種感受,並不在於這事件的本身,而是人自己心中無名的惶恐與不知所措、無法探究與摸索的茫然:壹切事物,包括個人的感覺、意識以及肉體——終將消逝。

壹切就這樣無聲無息、嘎然而止?生命就如此不堪壹擊、不留任何蛛絲馬跡?於是與死亡壹體兩面、同時存在的:"人真的有靈魂嗎?" 的人生課題,就時時浮現於每個人的腦海而苦苦思索。中國古代的傳統認知其實,我們對死亡並非壹無所知,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裏,有太多太多的現象和事例告訴我們:人其實是有靈魂的!尤其在中國古代,人們壹直都相信靈魂的存在,人死後,靈魂依然鮮活。

不管是稗官野史的流傳或史書典籍的記載,其中與此相關的事例比比皆是。知道人不只是眼前的壹生壹世而已,明白生命是壹條綿延不絕的長河。

而六道輪回的說法,在佛家及中國民間是廣被認同的。也因為如此,人生前所做的壹切大事、小事、好事、壞事,也都會隨著靈魂帶進他往後的生生世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古代,人人敬天畏神、安分知命,積德行善,世世代代相信靈魂轉世、善惡有報。自古以來,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聖賢豪傑,都難免壹死,所以古人早已看透,早已熟知生老病死是天律,這身"臭皮囊"甩掉之後,那靈魂是不會跟著消亡的。

因此對身後的事都預作準備,在尋覓墓穴、預定棺槨、裁制壽衣的同時,也把心理建設好了:知道這是必然的結果,萬物同依此律,誰也打破不了,什麽方法也移除不掉。於是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佛道思想的魂魄永在、肉身解脫、"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的觀念;於是有了"二十年後又是壹條好漢"的認知。

所以時候壹到,多半不受生死問題的羈絆而以曠達的襟懷面對。在史籍的記載中,端坐而逝、含笑瞑目者比比皆是。

因為知道人生的存在,不只是須臾的剎那;肉體的幻滅,並不意味著生命永恒的消失。而"靈魂"才是壹個人真正的生命!現今西方的探索研究而西方社會也有不少這方面的研究。

瀕死體驗是壹個相當普遍的現象,早在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在他的著作《理想國》中就記載了瀕死體驗現象。這兒更有條最新的醫界訊息:據英國廣播電臺(BBC)2008年9月18日報導,來自英國和美國的25家醫院的醫生,啟動了壹項對心跳驟停幸存者的瀕死體驗的研究,即這些幸存者在沒有心跳或腦活動的情況下是否會有靈魂離體的體驗。

這項研究由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協調,計劃三年完成,將對 1,500 名心跳驟停幸存者進行分析研究。研究人員在復蘇的區域放了特殊的架子。

架子上放著圖畫,這些圖畫只能從天花板往下看時,才能看到。負責這項研究的山姆?帕尼亞醫生(Dr. Sam Parnia)說:"如果妳能顯示在大腦停止運作之後仍有意識的話,這就可能顯示意識是獨立存在的實體。

"他認為,病人在心跳驟停過程中的經歷可能會為我們了解瀕死體驗打開壹個獨特的窗口。 他指出,與人們普遍認識不同的是,死亡並不是壹個特定的時刻,它是壹個過程。

山姆?帕尼亞醫生在2001年時發表過對100多個病人的研究結果,試驗設計與這次的類似,他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後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天花板的下方放的壹塊板上的壹些小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麽物體,別人不知道),說的全都對。可以說帕尼亞醫生的試驗,已證實靈魂的存在。

只是此次的試驗是全球性的,試驗人數更多(10倍)。親自陪伴上千人面對死亡,並且搜集來自世界各地兩萬個瀕死體驗例子的美國庫柏勒?羅絲醫生確信:在人死了之後生命仍有延續,因為"神識"是不死的。

庫柏勒?羅絲醫生的著作《論死後的生命》(On Life after Death),出版於1991年,只有96頁。十幾年後,在亞馬遜網絡書店上,至今仍然不乏有讀者給予五顆星的好評。

同時她認為:壹旦人們了解到,在死時需要為生前所做的壹切負責,那麽,人們在世時將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還有許許多多死後遊歷地府,親眼目睹十八層地獄的實況,親眼見識上刀山、下油鍋的慘狀,親身聽聞作惡遭報的恐怖而靈魂回返肉體後,驚悚講述的事例,在古籍的記敘和當今現世頻頻發生,屢屢出現,。

5. 中國古代死有多少種叫法

在中國古代等級制度很嚴的社會中,不同的階層人的死須依據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嚴加區別。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祿"、“死”來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據《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1.崩(bēng),專用於指帝王、天子、太後之死。電視劇裏常有皇帝駕崩的場面。“崩”本義是山倒塌。《漢書·五帝紀》:“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後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壹樣。

2.薨(hōng),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後二品以上官職死亦以此稱之)。《左傳·襄公三十壹年》:“公(魯襄公)薨之月,子產相鄭伯以如晉。”

3.卒(zú),專用於指大夫或相當於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級官員的死。“卒”原有“終”、“盡”的意思。《史記·魏公子列傳》:“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 引申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後則用作“死”的通稱。

4.不祿(bù lù), 古代稱士死為不祿 ━ "不祿,不終其祿."

5.死,專用於庶人,即無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級官員、差役的死。“死”的本義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為動物的死。《論語·泰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細分:《禮記·檀弓上》:“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終。"

6.殤(shāng),古代稱未成年人死為殤。年十九至十六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壹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為無服之殤。《儀禮?喪服傳》. 為國戰死者:國~。~魂。

7.殞(yǔn), 古代泛指死亡。

8.縊(yì), 古代稱吊死或絞殺。

9.殪(yì), 古代稱被射死,殺死。

10.殂(cú), 泛指死亡。

11.圓寂,專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12.登仙,專指道士之死。也稱“羽化”。

13.犧牲,指英雄壯士之死。也叫“捐軀”。

6. 古代對於死的稱呼

漢語中表示死亡的詞匯

在世界上的許多文化中,因為人們對於死亡這個概念有所忌諱,所以衍生出了各種替代詞。在漢語中,從古至今都有很多對於死亡的替代詞,例如:

漢語官話:往生、過身、過世、去世、兩腳壹伸、閉眼、瞑目、長眠、斷氣、魂斷/斷魂、腸斷/斷腸、消魂(任何事物用)、銷魂(人類情感用)、黯然銷魂、煙消雲散、百年歸老、壹命嗚呼、撒手塵寰、駕崩(皇帝用)、薨(古時諸侯用)、香消玉殞(女士用)、天妒英才、翹辮子、物化、故化、物故、已故、作古、大去、仙遊、辭世、別世、與世長辭、壽終正寢(男士用)、壽終內寢(女士用)、駕鶴西歸、返魂乏術、歿了、走了、沒了、去了

西南官話:老了

粵語:賣鹹鴨蛋(來自閩南語俗語蘇州賣鴨蛋)、瓜柴、瓜老襯、瓜徂(俗寫:瓜咗)、釘蓋(意即“棺材蓋封釘”)、釘徂(俗寫:釘咗)、去徂(俗寫:去咗)、走徂(俗寫:走咗)、香徂(俗寫:香咗)、無匸道(俗寫:唔喺道/唔喺度)、?旗(俗寫:冚旗)、行先壹步、折埋、玩完、冧斜

閩南語:老去了、返去了、無去了、走去了、過身、挫起來、蘇州賣鴨蛋

哀喪言詞:訴、聞、慟、泣告

帶宗教色彩的:

基督教:魂歸天家、蒙主寵召、息勞歸主、安息主懷、歸主懷抱

*** 教:歸真、訪真

佛教:圓寂、涅槃、往生、歸西、落泉、歸真、登極樂、上西天、見彌陀、見佛祖、見閻羅王

中國民間宗教:上路(“路”指黃泉路、陰司路)、乘鶴、騎鯨、落下、洗陰司紙、食香、嘆元寶蠟蠋、氣數已盡

帶政治色彩的:見列寧、見馬克思、找孫中山、找毛主席

較正面詞匯:殉、成仁、犧牲、與世長辭、壽終正寢、英年早逝、就義、浩氣長存

未成年人死:夭折、殤、夭殤、英年早逝、天逝、短折、夙殞、天服之殤

自然死亡:壽終、登仙、百年、老了、謝世、長逝、長往、長辭、歸室、歸泉、走了、去了、故去、就木、壽終正寢、壽終內寢

非自然死亡:輕生、隊冧、解決、攪掂、魂斷、葬身、買起

7. 我想知道古人關於“死”的稱呼有哪些

皇帝---架崩(殂)

皇親國戚---薨(音hong轟)

高官達貴---逝\卒

平民---死

僧侶---圓寂\坐化\羽化\涅盤

道家---駕鶴西遊

美人--香消玉殞

其它:

亡故\大去\故去\作古\逝世\辭世\百歲\百年\殞命\

身故\告老\棄世\卒命\壽終\與世長辭\壽終正寢

犧牲等,還有壹些百姓中的口語:

去世,去了,故了,沒了,扔了,上西天了,回老家,

玩完,走了,完蛋,桿兒細兒了,癟兒古,撒手,咽氣了

直溜了,打挺了,爬煙筒了,看山去了,不在,嗚呼哀哉,畢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