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福建客家村落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

福建客家村落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

客家作為漢族的壹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客家土著說和中原說。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同體,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漢化以後產生的***同體,其主體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壹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古籍及明清官方文書以來人稱呼客家。

壹般認為,客家民系是少數南遷漢族人在唐末至明中葉聚集於閩、粵、贛連結地區,經過與當地畬、瑤等人口居多數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別於漢族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壹個漢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現出繼承中原漢族文化,所以應肯定為漢族的壹個支系。但是這支民系不是純漢族血統,其文化也不是純中原漢文化,所以作為壹個群體,其成員就應該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員。因此,“客家”的說法是作為壹個漢族民系的稱謂,並非是壹個種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遷徙

客家人有編修族譜的習性。如果追本溯源,從客家人的姓氏族譜中,可以發現客家人源於漢族,是住在中國北方的居民。活動範圍約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間。經語言學家考證,客家方言'次接近中原古音韻'(最接近的為閩南語),其社會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習俗、服飾衣著、信仰崇拜、風水迷信等方面類於舊中原。

根據族譜和史冊,客家人是指靖康之變後遷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們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這些中原男子與當地的越女通婚,後代繼承了父輩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繼承了百越的風俗,所以客家話具有宋代漢語及百越語的特點。他們與秦人後裔的廣東人及晉人後裔的閩南人的關系並不好。

因北方的動亂不安客家人歷經五次大遷移,根據歷史學者羅香林的研究,客家人從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可分五個時期:

第壹次大遷徙,在東晉永嘉年間。五胡亂華,國都由洛陽遷往南京,中原壹帶胡騎縱橫,兵荒馬亂,大批貴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紛紛往江南遷移。為了避難,客家祖先也紛紛南遷,渡過黃河,到達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壹帶。

第二次大遷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黃巢之亂的影響,迫使客家先民遷移到安徽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西部與南部、廣東東部東北邊界等地區。

第三次大遷移發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當時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隨著遷移到廣東東部和北部,並擁護宋朝王室,和蒙古軍隊對抗,犧牲壯烈。

第四次大遷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際。受滿人南下入主及內部人口膨脹等因素,由廣東東部、北部及江西南部遷往廣東中部及濱海地區,及四川、廣西、湖南、臺灣,且有壹小部分遷到貴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會理。

第五次大遷移,在清幹嘉以後,因受土客械鬥及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由廣東中部的新興、臺山等地遷到廣東西部的高、雷、欽、廉各州,遠的到海南島。

在五胡亂華中原人民輾轉南遷的時候,已有“給客制度”。南齊書州郡誌雲:‘南兗州,鎮廣陵。時百姓遭難,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為客。元帝大興四年,詔以流民失籍,使條民上有司,為給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襲晉元帝詔書所定的。其後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戶”的專稱。而客家壹詞,則為民間的通稱,宋朝制作戶籍時,當時將自古以來即居住在該地的土著稱為“主”,以後從外地遷來的即稱作“客”﹔客家壹詞於此誕生。

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閩粵客向臺灣的遷移,最早始於明代中後期。明末清初,鄭成功在把荷蘭趕出臺灣之後,又把這裏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陸人民入臺,開荒墾殖。正是從這時候起,閩粵兩省的居民開始大規模的遷移臺灣,而大本營地區的客家人也隨之進入臺灣。不過,最早來臺的客家人,雖是跟隨鄭成功的部隊入臺,但人數並不多,明鄭覆亡後,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對臺灣的開拓並沒有產生什麽影響,接著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臺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臺灣再度成為反清復明之地,對客家人禁絕更嚴,因此客家人較大規模的移民,則是清康熙中葉以後的事了。

所以,客家人大批來臺,大約是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軍平定臺灣以後,在此之前流寓臺灣而無妻室產業者,多被遣回原籍,加以清廷接受施瑯的建議,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頒布渡臺禁令,嚴格限制潮州府、惠州府人渡臺。但客家人迫於生計,冒險從梅州、汀州、漳州而來者仍多,遍布臺灣各地,參與開發臺灣的行列。

客家名稱的由來

“客家”出自於清朝中後期珠江中西部地區的土客械鬥,當地的移民被稱作客家人,進而引申到跟他們相關的祖地居民,如梅州人、惠州人等。他們因文化背景相似,均被稱之為客家人。實際上,壹開始“客”並非專指現代的客家人,比如在廣西壹帶,就有客家話被稱為艾話,而當地白話被稱為客話,後來約定俗成,“客家”成了粵東以及同粵東壹帶居民操持相同方言,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族群名稱。

另有壹說,指“客家”的本意應該是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畬族舊名“山客”、“木客”。而後漢族移民在跟畬族人相處融合的過程中,借用了“客”這個說法,自稱“客家”。但現在說的“客家”則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簡稱。這裏的“客”同樣包含了畬族人“山為主,故我為客”的意思。目前畬族人壹樣喜歡自稱“山客”。

但是,有學者認為,“客”不是簡單的相對“主”而言的外來者,和廣府系、福佬系這些同為中原南遷的漢族民系不同,從歷史的現象看,漢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時間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壹個行政區域之內(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時間較遲,而且不在同壹個行政區域內,是在三省的連結地區。還有壹個特別的現象是這方連結地區,原本的土著或稱主人,除了古代的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畬客”。他們大多也是“外來人”。這些“客”和後來的“漢客”混居壹地,長期融合,孕育出壹種獨具個性的語言、文化特征,(可以認為此時民系初步形成,但沒有正式的名稱)然而這些獨具特征的人外遷他鄉,如遷至福佬系、廣府系的聚居區,被當地主人稱為客人、客戶、客家。而且這壹稱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廣東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來的,這在文化內含上,應該可以認為是對同壹文化特征(即後來確定的客家)人群的壹種“***鳴”。這是否同閩粵贛三省連結區原住民的“客”有關,或者說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說法(雖然未見文字記載),現尚難定論。 客家名稱的來由,現在比較***識的觀點是由“他稱”到“自稱”。“他稱”的時間是在明末清初。自稱的時間起始於清中葉。但這絕不等於客家民系這時候才形成。“他稱”首先是在福建南部沿海福佬人和廣東中西部沿海廣府人,“稱”出的。“自稱”便是自我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