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豐富的管理心理學思想。如春秋末期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寫道:“壹個道士能使百姓認同他,所以能與他同死,與他同生,無懼危險。”孫武強調領導與下屬之間協調的重要性,這也是當今管理心理學的壹個非常重要的原則。中國古代的管理哲學充分體現在關於人性的爭論中。荀子認為“主人之性今,饑為飽,寒為暖,倦為息,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惡》)。孟子認為“人性本善如水。”中國古代管理心理學的思想受到了管理心理學家的廣泛重視,中國的古籍也成為壹些國家培養管理者的必讀書目。
19年末,資本主義發達,生產規模日益擴大,企業管理更加復雜。勞動組織和合理安排也被提上了科研日程。這時出現了科學管理學院,以泰勒為代表。泰勒側重於工人操作的合理化,但他把人看作經濟人,忽視了人的社會性。
第壹次世界大戰促進了管理心理學的發展,各參戰國都試圖利用心理學原理來改善管理,增加生產,為戰爭服務。例如,制定人員選擇和培訓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組織形式,調整工人和經理的關系。戰後,工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壹些新問題,如社會因素在生產中的作用。以社會心理學家梅奧為首的壹批專家進行了霍桑實驗,提出了“社會人”的思想。在他們看來,單靠物質刺激不能保證調動工人的積極性。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有利的社會條件與工作效率的關系更為密切。此外,他們還提出了非正式組織在群體中的作用。
二戰工程心理學的發展強調了對人與機器關系的研究,同時提出了解決人與組織關系的問題。戰後,許多學者總結了他們的戰時經驗,認為有必要建立壹門綜合科學來研究人類行為。他們認為人與社會、人與生產可以統壹考慮。於是在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壹次討論會上提出了“行為科學”這個名稱。後來美國福特基金會給予了資金支持。許多大學開展了行為科學的研究,並出版了行為科學雜誌。因為行為科學的名稱太寬泛,有些人把醫學中的行為研究和動物行為研究都包括在內,無法突出生產管理相關的工作。因此,後來許多單位和專家采用了組織行為學或組織心理學的名稱,特指對某壹組織中的個體和群體行為的研究。在中國,經常使用管理心理學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