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的筆順是點、橫、撇、豎提、撇、捺,漢字詳細介紹如下:
1、簡介:衣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上衣,本義即上衣,古代下衣叫裳。後為衣服的總稱。又引申為覆蓋在或包在物體表面的東西。以上義讀yī。由衣的作用引申出包裹、覆蓋的意思。衣也有穿衣的意思,用作動詞。
2、文字溯源:象形字。甲骨文的衣就像衣服之形,上部的人字形部分就是衣領,兩側的開口處就是衣袖,下端像衣服的下擺。金文的形體也基本上同於甲骨文,戰國文字、小篆沒有多大變化,只是下部的衣襟部分是向右拐。西漢末,在隸變過程中,某些筆畫被平直、連接等,遂失去了象形性。漢代俗體,下半部分像兩個人字。
3、近義辨析:衣、裳、服。先秦時,衣本指上衣,裳本指下衣即裙裳,衣裳連用泛指衣服。服本指穿著,也指衣服,又特指喪服,服連用本指衣裳、服飾,後只指衣裳。
4、古籍:《唐韻》《集韻》《韻會》並於希切,音依。《說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白虎通》衣者,隱也。《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軀依也。《類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禮玉藻》衣,正色。裳,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