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東陳村位於哪裏

東陳村位於哪裏

1、村莊歷史

嗣後文人輩出,遂立宗祠,興廟宇,造家譜,至今可查者已有二十五世。始屬歸仁鄉,清宣統二年(1910)屬靖南鄉。1931年屬東陳鄉,為鄉公所駐地。抗日戰爭初期屬靖南三鄉,為鄉公所駐地。1944年,靖南三鄉改為靖海鄉,仍為鄉公所駐地。1951年屬東陳鄉,為鄉人民政府駐地。1958年屬東陳管理區,為管理區駐地。1961年屬東陳人民公社。1983年屬東陳鄉。1992年,全村244戶、841人。耕地1079畝,山林1576畝。

東陳村歷來被譽為象山縣聞名的文化村。宋代便有八進士。清嘉慶年間,舉人陳文昌,以選貢入太學,名噪壹時。同治年間,陳之翰為恩科舉人,揀選知縣,即用訓導,著有《綠滿廬文集》等。清末,陳漢章、陳畬、陳得善等連連中舉。人稱大舉人陳漢章早年肄業俞樓,師事樸學大師俞樾,專治經史。民國時期,歷為北京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史學系主任,著作百余種,結為《綴學堂叢稿初集》,為近代著名經學、歷史學家。其弟陳畬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任工部主事,旋為吏部文選司主稿、藝學館監學、實錄正校官等,後升員外郎、丞參上行走。辛亥革命後,猶以前清遺老自居,留蓄發辮19年。1920年,應聘主纂《新昌縣誌》。陳得善為陳漢章堂兄,得中貢生,退隱約園,有《石壇山房詩文集》傳世。弟陳得先、得森亦有文名,善詩,各有《贅人詩集》、 《可園詩稿》。陳漢章子慶麒畢業於北京大學,初供職教育部,繼歷任女子高等師範、華北大學、中央大學、廈門大學教授。1949年後為江蘇省文史館館員,點校古籍,著有《中國大事年表》。次子陳慶粹,得北京大學法學士,歷為監獄科長及奉化、臨海、黃巖、溫嶺等地方法院推事,去臺灣後曾任"臺灣高等法院"推事及檢察官。民國時,全村有各類大學畢業生數十人,師範、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上百人,陳中適等還留學日本,被村人稱為“洋博士”。

人文淵藪來源於教育。清光緒三十二年,陳漢章任象山縣勸學所總董,勸導城鄉設立小學30余所,又籌資創辦東陳小學,奠定象山教育之基礎。1938年春,學人陳慶麒、陳繩祖等在村西鑒池公祠(俗稱孔房祠堂),創建厚生戰時初中補習學校,後並入墻頭私立立三中學,開象山中等教育先河。1949年秋,又在原址開辦樹人中學,宣揚“百年樹人”之意,各地慕名來學者百余人。惜局勢-,在校學生屢遭匪類綁架,-停辦。村西山麓有古廟曰神武坊,相傳建於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祀抗倭名將陳元帥(名俠),兩廊塑歷朝象山名人像。民國時曾修葺壹新,楹聯、殿額皆出自進士陳畬手筆。1949年後,村仍重教育人。現設完全小學1所,學生193人,教師8人,附設學前班。40余年,歷屆升入初高中及大專院校不下數百人。村委會不惜智力投資,定期開辦農技夜校,並辦有幼兒園、保健站、老年活動室等。村設報道組,向上級新聞單位輸送稿件,屢被評為先進報道組。村辦黑板報(墻報),20年如壹日,宣傳時事政治、農業科技知識等,受縣表揚和獎勵。

2、農業發展

東陳村附近有松蘭山海濱度假區、中國漁村遊、象山影視城、石浦漁港古城(石浦古鎮)、石浦古城等旅遊景點,有象山紫菜、象山大黃魚、象山梭子蟹、象山紅柑桔、鯊魚等特產。 東陳村名人陳漢章

陳漢章(1864-1938),譜名得聞,字雲從,別號倬雲,晚號伯_,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東陳鄉東陳村人。其壹生自始至終勤奮自學和刻苦研讀;壹生致力經史子集“四部”的研究;壹生弘揚國學的發展和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