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木的文言文

木的文言文

1. 誰翻譯壹下建木的文言文

在西南方黑水流經的地方,有壹處叫都廣野,後稷就埋葬在這裏。這裏出產膏菽、膏稻、膏黍、膏稷,各種谷物自然成長,冬夏都能播種。鸞鳥自由自在地歌唱,鳳鳥自由自在地舞蹈,靈壽樹開花結果,叢草樹林茂盛。這裏還有各種禽鳥野獸,群居相處。在這個地方生長的草,無論寒冬炎夏都不會枯死。

在南海以內,黑水青水流經的地方,有壹種樹木名叫若木,而若水就從若木生長的地底下發源。

有個禺中國。又有個列襄國。有壹座靈山,山中的樹上有壹種紅顏色的蛇,叫做耎蛇,以樹木為食物。

有個鹽長國。這裏的人長著鳥壹樣的腦袋,稱作鳥民。

有九座山丘,都被水環繞著,名稱分別是陶唐丘、叔得丘、孟盈丘、昆吾丘、黑白丘、赤望丘、參衛丘、武夫丘、神民丘。有壹種樹木,青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幹,黑色的花朵黃色的果實,叫做建木,高達壹百仞的樹幹上不生長枝條,而樹頂上有九根彎蜒曲折的椏枝,樹底下有九條盤旋交錯的根節,它的果實像麻子,葉子像芒樹葉。大皞憑借建木登上天,黃帝栽培了建木。

2. 關於寫樹寫木的詩和古文

*詩中花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2.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杜甫:《春望》) 5.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7.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張誌和:《漁歌子》) 10.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 11.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2.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王冕《墨梅》) 13.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杜甫) 14.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羅隱) 15.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範成大) 16.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唐)李嶠(qiáo) 17.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白居易:《憶江南》》 18.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杜牧) 19.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元稹) 20.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楊萬裏) 21.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高鼎:) 2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

(陸遊:《遊山西村》) 23.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誌南:《絕句》) 24.桃花壹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25.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韓翃>) 26.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 27.壹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佚名) 28.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贈汪倫》) 2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李商隱:〈無題〉) 30.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溫庭筠) 31.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醉花陰》) 32.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33.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壹片。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4.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

(鄭思肖《寒菊》) 35.惟見林花落,鶯啼送客聞。 (李白《別房太尉墓》) 36.壹朵忽先變,百花皆後香。

(陳亮《梅花》) 37.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38.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浣溪沙》)? 詩中草 1.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敕勒歌》) 2.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遊子吟)) 5.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6.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淵明:《歸園田居)) 7.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陶淵明:(歸園田居)) 8.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9.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1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12.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李叔同:《送別》) 13.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韋應物:《滁州西澗》) 14.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郎》) 15.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劉禹錫《烏衣巷》) 16.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

(盧綸《塞下曲》)。

3. 核木記文言文全文翻譯

不是《核木記》,沒有這樣壹篇文言文,應該是《核舟記》。

核舟記

明魏學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壹,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閱壹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壹楫。楫左右舟子各壹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壹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壹,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壹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壹;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遊削於不寸之質,而須麋瞭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亦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由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選自文學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誌》

譯文

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壹寸左右的木頭雕刻成宮室、器皿、人物,以及飛鳥走獸、樹木石頭,而且無不按著木頭的原形來雕飾模擬物態,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態。他曾經贈送我壹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遊覽赤壁的情景。

核舟從頭到尾大約有八分多長,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上面覆蓋著箬竹船篷。船艙兩旁開有小窗,左邊和右邊各四扇,總***八扇。打開窗子看,可見雕花的船欄桿,左右相對。關上窗子,可欣賞到右邊窗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邊窗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字,都塗了石青顏色。

船頭上坐著三個人,當中戴高帽滿腮胡須的是蘇東坡,右邊是佛印和尚,左邊是黃魯直。蘇、黃兩人正在***看壹幅手卷。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手卷的末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講什麽話。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微側著身體,他們緊靠著的兩膝,各隱現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皺褶中。佛印極像彌勒佛,敞開胸懷, *** 雙乳,擡頭仰望著天空,神態表情與蘇、黃二人不壹樣。他平方右膝,曲著右臂支撐在船板上,左腿曲膝豎起,左臂掛著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壹粒壹粒清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壹支槳。槳兩旁各有壹個船夫。右邊那個梳著椎形發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壹根橫木上,右手扳住右腳趾頭,像嘬著嘴唇在吹口哨的樣子。左邊那個右手拿著壹柄蒲葵扇,左手摸著爐子,爐子上放壹把水壺,那個人目光註視茶爐,臉色平靜,好像在凝神傾聽茶水燒煮的聲音。

這只船的底部比較平坦,就在上面題上名字,題的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劃細得像蚊子腳,壹鉤壹畫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壹顆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紅顏色。

總計這只船上,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槳、茶爐、水壺、手卷、念珠各壹件;對聯、題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有三十四個。可是量量核舟的長度,甚至還不滿壹寸。這原是挑選狹長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細地看了這只核舟後,驚嘆道: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莊子》《列子》書中所記載的能工巧匠,被譽為像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誰在不到壹寸的材料上運刀自如地進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須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麽壹個人,拿我的話來告訴我,我也壹定會懷疑他在說謊。可現在這卻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從這件作品來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來。噫,技藝也真是神奇啊!

註:

參考“古詩文網”曹光甫翻譯,個別地方作了修訂。

鏈接網址:gushiwen/GuShiWen_53ca8fd4fcx

4. 描寫花草樹木的古文

1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王冕 墨梅)

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煥溪沙)

3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 春曉)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 春望)

5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 過故人莊)

6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 菊花)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2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3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 春望)

4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韋應物 滁州西澗)

5種豆南山下,草勝豆苗稀。(陶淵明 歸園田居)

6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陶淵明 歸園田居)

5. 《木僧》這篇文言文的意思

1作品原文

將作大臣楊務廉,甚有巧思,常於沁州市內刻木作僧,手執壹碗,自能行乞。碗中投錢,關鍵忽發,自然作聲雲:“布施”。市人競觀,欲其作聲,施者日盈數千。

2作品註釋

木僧行乞[1]

1、選自唐·張鷟《朝野僉載》。

2、將作:官名,掌管修建宗廟、宮室等土木工程。

3、常:通“嘗”。

4、沁州:地名,在今山西省沁源縣。

5、布施:本是佛教語,意思是把財物、法度、無畏施舍於人。後來 壹般指以財物施舍於人。

3作品翻譯

將作曾有位技藝高超的匠人叫楊務廉,特別能搞巧妙的發明設計。他曾經在沁州市雕刻壹個木僧人,手裏端著壹只木碗,自動向人乞討布施。往木碗中放錢,機關的鍵鈕啟動,這個木僧人就會自己說聲:“布施!”全沁州市的人,都爭搶著觀賞這位木僧機器人。都想聽聽木僧人發聲說話,於是爭著往木碗裏放錢。壹天下來,這位木僧機器人可以行乞到好幾千文錢。

4作者簡介

張鷟(約660—740),字文成,自號浮休子,深州陸澤 (今河北深縣)人,唐代小說家。他於高宗李治調露年登進士第,當時著名文人蹇味道讀了他的試卷,嘆為"天下無 雙",被任為岐王府參軍。此後又應"下筆成章"、"才高位下"、"詞標文苑"等八科考試,每次都列人甲等。調為長安縣尉,又升為鴻臚丞。其間參加四次書判考選,所擬的判辭都被評為第壹名,當時有名的文章高手、水部員外郎員半千稱他有如成色最好的青銅錢,萬選萬中, 他因此在士林中贏得了"青錢學士"的雅稱。這個雅號後代成為典故,成了才學高超、屢試屢中者的代稱。武後證聖(695)時,擢任禦史。

6. 鉆木取火文言文的翻譯

壹、鉆木取火:

1.原文:“太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實,山居則食鳥獸,衣其羽皮,近水則食魚鱉蚌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腸胃。於使(是)有聖人出,以火德王,造作鉆燧出火,教人熟食,鑄金作刃,民人大悅,號日燧人。”

2.翻譯:太古之初,人們吸吮露珠的精華,以草木為食,居住在山野,則以鳥獸為食,以獸皮為衣,居於近水之處,則以魚鱉蚌蛤為食物,這些水生之物未經火烤,多腥臊,對腸胃有害。於是有聖人出現,他因為會使用火有德行而稱王,創造並作出鉆燧來引出火苗,教人制作熟食,鑄造冶煉金屬來做兵器刀刃,人民因此十分高興,稱他為燧人。”

二、燧人鉆木取火

1.原文:遂明國①不識四時晝夜,有火樹名遂木,屈盤萬頃②。後世有聖人,遊日月之外,至於③其國,息此樹下。有鳥若鴞④,啄樹則燦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⑤人。

2.註釋: ①遂明國:傳說中的國家名。②屈盤萬頃:屈盤起來,占的面積有壹萬頃。③於:同“於”。④鴰:鴟鴞(ch xi o),鳥類的壹科,頭大,嘴短而彎曲,吃鼠、兔、昆蟲等小動物,對農業有益。⑤燧:讀作su 。

3.翻譯:遂明國。可是這裏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壹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壹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壹閃,又壹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壹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裏靈光壹閃。他立刻折了壹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鉆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鉆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7. 緣木求魚 的文言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宣王說:“不,對此我有什麽痛快的呢?我想借此來實現我最大的心願。”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而聞與?”

孟子問:“大王的最大心願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王笑而不言。

宣王笑而不答。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孟子問:“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口腹享受嗎?輕軟溫暖的衣服不夠身體穿著嗎?艷麗的色彩不夠眼睛觀賞嗎?美妙的音樂不夠耳朵聆聽嗎?左右的侍從不夠使喚嗎?這些,大王的臣下都足以供給,大王難道是為了這些嗎?”

曰:“否,吾不為是也。”

宣王說:“不,我不為這些。”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孟子說:“那麽,大王的最大心願可以知道了,就是想擴張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拜,君臨中原、安撫四周的民族。(不過,)憑您的做法去追求實現您的心願,真好比是爬上樹去捉魚壹樣。”

王曰:“若是其甚與?”

宣王說:“像這麽嚴重嗎?”

曰:“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孟子說:“只怕比這還嚴重呢!上樹捉魚,雖然捉不到魚,不會有後患。按您的做法去實現您的心願,費盡心力去做了,到頭來必定有災禍。”

曰:“可得聞與?”

宣王問:“(道理)能說給我聽聽嗎?”

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孟子說:“鄒國跟楚國打仗,大王認為誰會獲勝?”

曰:“楚人勝。”

宣王說:“楚國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裏者九,齊集有其壹。以壹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盍亦反其本矣⑧。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於王。其若是,孰能禦之?”

孟子說:“是這樣,小的壹方本來不可以同大的壹方敵對,人少的本來不可以同人多的敵對,勢力弱的本來不可以同勢力強的敵對。天下千裏見方的地方有九塊,齊國的土地截長補短湊集在壹起,占有其中的壹塊。靠這壹塊地方去征服其他八塊地方,這同鄒國跟楚國打仗有什麽兩樣呢?(大王)何不回到(行仁政)這根本上來呢?如果現在大王發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大王的朝廷裏任職農夫都想到大王的田野裏耕作,商人都想到大王的市場上做買賣,旅客都想從大王的道路上來往,各國痛恨他們國君的人都想跑來向您訴說。果真做到這樣,誰能阻擋大王統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