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國在軍隊建設方面自然也起步較早,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促進著中國古代軍事力量的不斷增強。雖然軍隊從很早以前便出現了,但中國真正的軍事參謀人員是何時出現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依然存在諸多疑問。
在商朝最初建立的那段歲月,商湯身邊有壹位得力助手,他就是伊尹。他們之間最著名的故事發生在滅夏的時候,伊尹為商湯出了壹計來試探夏的軍事實力。伊尹指導湯“阻乏貢職”,夏桀見商湯不來進貢不禁大怒,發動大規模軍隊前來討伐,此時伊尹看出夏的實力依然很強大,滅夏時機欠佳,便讓湯前去請罪。過了壹年,湯再次“阻乏貢職”,這次夏桀卻沒有號召力再調動如此重兵了,成了孤家寡人。伊尹此時提出,這才是攻打夏的正確時機,於是商湯壹舉滅桀,完成了壹個朝代的更替。在這個過程中,伊尹顯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堪稱參謀,於是便出現了參謀人員最先出自商代的觀點。
伊尹再料事如神,畢竟也只是單獨的壹個臣子,他在行使臣子的職能時,出了壹些有助於軍事勝利的計謀,如果就這樣把他算作最早的參謀人員,會不會太過寬泛與草率呢?
《三國誌·魏書》中倒是明確記錄了漢末出現的參謀這個職位,那時叫“參軍”,有參謀軍務之意。例如東漢靈帝時的幽州刺史陶謙便擔任過車騎將軍張溫的參軍,為其參謀軍事。不過,從商代到漢末,這個時間差太過懸殊,我們誰也不能否認其間沒有出現過參謀這種性質的職務。
果不其然,在周代姜太公撰寫的《六韜》裏,竟然系統詳細地描述了軍事參謀的分工和職責。記載中,這種參謀人員***有72人,分管謀略、兵法、偵察、通信、工程、氣象、地理、宣傳、糧祿、醫藥、財務等等工作,真是讓人驚嘆。不過,這麽具有創造性的理論為何沒有出現在重要典籍《周禮》當中,也算是個讓人蹙眉的難解之題。
那麽,這三種答案到底哪個才是出現參謀人員的真實時間,還需要人們等待更多更充分的證據了。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姜子牙所著。但從南宋開始,《六韜》壹直被懷疑為偽書。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六韜》的50多枚,這就證明《六韜》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了。它是壹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後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種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