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身為清代文學批評家的金聖嘆,他的壹生是怎樣的?

身為清代文學批評家的金聖嘆,他的壹生是怎樣的?

他生不逢時,明清易代之後,來到中國歷史上最專制的年代;

他才高八鬥,曾言“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但卻拒絕科舉禁錮,走了另外壹條路;

他離經叛道,甚至主張官逼民反,自評“六大才子書”,可不被時代所容,最終被殺。

1661年的秋天,壹代才子金聖嘆死於南京三山街,封建時代的最後壹個文人就此隕落。

金聖嘆

今人了解金聖嘆,多是通過金氏《水滸傳》點評,但金聖嘆的真實人生遠比文學作品更加傳奇。

1.扶乩降靈,文士信服

金聖嘆最早進入大眾視野,不是通過為人熟知的文學批評,而是通過扶乩。

扶乩之法,古已有之,這是壹種傳統占蔔方式,演變到明末時期,扶乩逐漸成為江南文人中的壹種風尚。但不同於壹般的巫婆神漢,金聖嘆將自己的文學才能運用到扶乩中,借靈異之法,將自己的獨特思想與文學才華充分展現,從而創作出華美辭章。

金聖嘆20歲開始扶乩,數年之後成功進入主流文化圈,士大夫將其尊稱為“泐公”或“泐師”,與金聖嘆交往的多是當代名人,如葉紹袁,錢謙益等人。

錢謙益怕冷,所以穿了很多衣服

1634年,26歲的金聖嘆為葉紹袁扶乩,他從古籍中吸取知識,虛構出“無葉堂”,認為這是早逝女子陰間集會之處。之後他托稱亡女葉小鸞上身,創作出精彩文章,並與葉紹袁進行對話,緩解了他的思女之情。

據後人考證,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的的時候,參考了金聖嘆筆下的葉小鸞。

但最讓人驚訝的是金聖嘆對時局的看法,明末之時天下大亂,葉紹袁不解李自成與滿洲人誰才是最大威脅。金聖嘆表示:“流賊必不渡江,蘇州兵火,十年之後,必不能免。”11年後的葉紹袁躺在病床上,想起金聖嘆的預言,心驚不已。

葉紹袁

兩年後,他為錢謙益扶乩降神,後者乃是江南文壇執牛耳者。要獲得此等大家的認可,自然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金聖嘆宣稱自己是天臺泐法師,看似瘋瘋癲癲,口中則念念有詞,把自己對於時局的判斷全部寫下來,令錢謙益深感意外。

在之後的歲月中,錢謙益深信金聖嘆乃是東晉高僧東林慧遠轉世。

2.離經叛道,六才子書

扶乩之法只是金聖嘆的壹種包裝手段,他更大的興趣在於文學批評。金聖嘆對自己的才情極度自負,表示“自古迄今,只我壹人是大才,只我壹人獨沈屈”,於是立誌將各書種籍點評壹番,但是最終只完成了《水滸傳》與《西廂記》的點評。

明清時期,小說只是壹種不入流的文學作品,無法與聖人書相提並論,更不會有人專門進行研究。金聖嘆則不然,他將《杜工部集》、《水滸傳》、《西廂記》與《莊子》、《離騷》、《史記》合稱為“六才子書”。

在金聖嘆之前,文人在評點古籍時也就是畫個圈,加幾句簡單的評語。但金聖嘆的批點綿密細致,深入至壹字壹句,不足之處甚至提筆修改,頗有喧賓奪主之感。

他不滿《水滸傳》後半部招安的情節,於是將《水滸傳》腰斬,使得故事更加緊湊,創作出更加暢銷的70回版本。

《水滸傳》宣揚農民起義,在當時文人看來這是大逆不道之事,甚至詛咒施耐庵三代聾啞。但金聖嘆對此頗為推崇,宣揚農民起義的合理性。

他也不是全盤接受,有著自己的看法,對梁山首領宋江非常不滿,將其放在“下下層”,認為“宋江是純用術數去籠絡人”,“時遷、宋江是壹類人”。

中國的文學批評,自金聖嘆開始走向輝煌,在題材和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林語堂稱他是“十七世紀偉大的印象主義批評家”。?

3.精通八股,鄙視科舉

金聖嘆自幼學佛,又精通道家思想,對儒家經典也頗有研究。因此金聖嘆既有佛道家的自由精神,又對儒家的的入世精神表示贊賞。

他的名字也是受《論語》的影響,孔門弟子中曾點向往自由,無意做官,其清高的品格受到孔子的贊嘆,“聖嘆”二字便是如此而來。

金聖嘆學富五車,也渴望求取功名成就大業,曾說“以我之才入學如取芥耳”。早在明末時期,金聖嘆就參加過考試,但他把考試當成了壹種遊戲,“每遇歲試,或以俚辭入時文,或於卷尾作小詩,譏刺試官。”

某壹次金聖嘆參加鄉試,題目是“如此則安之動心否乎”,這是標準的八股文,枯燥無味。但他靈機壹動,在試卷上寫道:黃金萬兩、有美壹人,夫子動心乎?然後寫了39個“動”字,剛好把試卷填滿,因為孟子說過“四十不動心”,在40歲之前都會動心。

如此玩世不恭,將科舉看做兒戲,金聖嘆的應試結果可想而知。但是多次失敗之後,金聖嘆還是取得了秀才。經過八股文的折磨,金聖嘆再也不願放棄自己的愛好,去參加千篇壹律的科舉,之後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於文學批評中。

4.哭廟風波,聖嘆殞命

金聖嘆37歲的時候,大明滅亡,滿洲人入主中原,思想專制由此發展到歷史頂峰。文人在高壓政策下沈默不語,即使面對社會黑暗也無法發聲,金聖嘆的生存空間被進壹步擠壓。

金聖嘆書法

1660年,吳縣縣令任維初上任,為了追繳政府欠下的稅款,壹方面他向老百姓強征賦稅,許多家庭因此破產;另壹方面他將官倉中的糧米進行盜賣,中飽私囊。數月之間,吳縣百姓怨聲載道,在這種情況下,吳縣的讀書人自發組織哭廟,表達內心的不滿。

蘇州地區經濟繁榮,儒學發達,自明代以來逐漸形成“哭廟”的風俗。所謂哭廟,便是民間人士對政府進行監察,每當官府出現惡行之時,文人自發聚集在孔廟,向孔聖人進行哭訴。除此之外,還會寫文章向上級部門反映。

在長期的演變中,官府與文人士子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官府既可以籠絡讀書人,也可以有效化解社會矛盾,雙方都願意通過這樣壹種溫和的方式達成***識。

但山川變色之後,壹切都發生了變化。

滿清入主

金聖嘆也知道這壹點,可作為蘇州地區的風雲人物,他不會看著官府欺壓百姓。金聖嘆在哭廟的第二天寫了壹篇名為《十弗見》的文章,向政府進行控訴,內容節選如下:

“順治十八年二月初四,江南生員為吳充任維初,膽大包天,欺世滅祖,公然破千百年來之規矩,置聖朝仁政於不顧,潛赴常平乏,夥同部曹吳之行,鼠窩狗盜,偷賣公糧。罪行發指,民情沸騰。讀書之人,食國家之廩氣,當以四維八德為儀範。不料竟出衣冠禽獸,如任維初之輩,生員愧色,宗師無光,遂往文廟以哭之……”。

部分語句或許激烈,可基本都是實話,即使百年之後,我們也可以體會到金聖嘆憂國愛民的情懷。但是滿清王朝不會接受這種溫和的參政方式,他們不喜歡任何監督,尤其是讀書人監督,了解到這壹點,也就不難解釋金聖嘆的死因了。

正當此時,鄭成功與張煌言在沿海地區發動戰爭反抗滿清,滿清政府決定大開殺戒,從文人入手,徹底上消滅江南人的反清思想。在這種背景下,金聖嘆必死無疑。

不久,滿清政府指示朱國治逮捕參與“哭廟案”的人,金聖嘆定為主犯,罪名是“搖動人心倡亂,殊於國法”。

壹個黑暗的年代,終究無法容忍這樣的天才。

金聖嘆

1661年,在瑟瑟秋風中,大才子金聖嘆在南京結束了壹生,享年54歲。他的腦袋跌落刑場之後,耳朵內掉出兩個紙團,寫著“好”“疼”二字,即使死亡,金聖嘆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

滿清王朝的屠刀起到了作用,金聖嘆之後,讀書人壹個比壹個聽話,沒有個性,不敢批判,逐漸成為了統治者最喜歡的樣子。

金聖嘆什麽都懂,但不想沈默無語

他也沒做錯什麽,除了發出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