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文字的來歷

文字的來歷

文字歷史起源

從目前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文字資料——商代甲骨文字算起,中文字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甲骨文字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我們可以推斷漢字的發生壹定遠在3000年以前。中文字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兩個大階段。從甲骨文字到小篆是壹個階段;從秦漢時代的隸書以下是另壹個階段。前者屬於古文字的範疇,後者屬於近代文字的範疇。大體說來,從隸書到今天使用的現代中文字形體上沒有太大的變化。

從中文字跟漢語的關系看,中文字是壹種語素文字。從中文字本身的構造看,中文字是由表意、表音的偏旁(形旁、聲旁)和既不表意也不表音的記號組成的文字體系。

中文字起源於圖畫。在中文字產生的早期階段,象形字的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的意義直接發生聯系。雖然每個字也都有自己固定的讀音,但是字形本身不是表音的符號,跟拼音文字的字母的性質不同。象形字的讀音是它所代表的語素轉嫁給它的。隨著字形的演變,象形字變得越來越不象形。結果是字形跟它所代表的語素在意義上也失去了原有的聯系。這個時候,字形本身既不表音,也不表義,變成了抽象的記號。如果漢語裏所有的語素都是由這種既不表音也不表義的記號代表的,那麽中文字可以說是壹種純記號文字。不過事實並非如此。中文字有獨體字與合體字的區別。只有獨體字才是純粹的記號文字。合體字是由獨體字組合造成的。從構造上說,合體字比獨體字高壹個層次。因為組成合體字的獨體字本身雖然也是記號,可是當它作為合體字的組成成分時,它是以有音有義的“字”的身份參加的。合體字可以分成以下3類:

①形聲字。形聲字由表示意義的形旁和表示讀音的聲旁兩部分組成。拿構造最簡單的形聲字來說,形旁和聲旁都是由獨體字充當的。作為形聲字的組成部分,這些獨體字都是有音有義的字。不過形旁只取其義,不取其音,例如“鳩”字的偏旁“鳥”;聲旁則只取其音,不取其義,例如“鳩”字的偏旁“九”。 由於字義和字音的演變,有些形聲字的形旁或聲旁現在已失去了表意或表音的功能。例如“球”本來是壹種玉的名稱,所以以“玉”為形旁。現在“球”字不再指玉,這個形旁就沒有作用了。再如“海”字本來以“每”為聲旁。由於字音的變化,現在“海”和“每”的讀音相去甚遠,聲旁“每”也就不起作用了。有的時候,形旁和聲旁都喪失了原來的功能,例如“給、等、短”。這壹類字已經不能再作為形聲字看待了

②合體會意字。古人說“止戈為武”,“人言為信”。對於“武”、“信”兩個字來說,這種解釋是錯誤的。不過中文字體系裏確實有按照這種方式造成的字,例如“不正為歪”,“不好為孬”。這壹類字的特點是會合偏旁的字義來表現整個合體字的意義。這種字為數很少,只有個別的例子。

形聲字和非形聲字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造字之初,形聲字和它的聲旁的讀音本來就不壹定密合。發展到現代中文字,出入就更大了。有人拿7500多個現代合體中文字進行統計。就普通話讀音來說,合體字跟聲旁完全同音(聲母、韻母、聲調全同)的不到 5%。聲母、韻母相同而聲調不同的約占10%。只有韻母壹項相同的約占20%。如果我們只把前兩類看作形聲字,那麽形聲字大概只占通行中文字的15%。如果把以上三類全看作形聲字,形聲字大概會占通行中文字35%的樣子。要是把標準再放寬或者完全根據來歷確定形聲字,那麽通行中文字中形聲字的百分比還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