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遵憲(1848-1905) 字公度,清末愛國詩人,傑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1848年生於廣東嘉應(今廣東梅州市)(今梅城東區下市角),卒於1905年。他的壹生可分為四個階段:即讀書應試階段(1863~1876);出使階段(1877~1894);參加變法階段(1895~1898);鄉居階段(1899~1905)。1877年十月(光緒帝三年)黃遵憲應邀任參贊,隨何如璋出使日本。光緒帝八年,黃遵憲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
光緒帝十三年,黃遵憲成書《日本國誌》,書中以大量篇幅介紹日本明治維新的情況,並批判秦漢以後的專制主義,肯定西方的立法制度,提出壹系列學習西方的主張。光緒帝二十壹年,黃遵憲參加強學會成為維新運動中的積極分子。光緒帝二十二年黃遵憲邀請梁啟超到滬創辦《時務報》鼓吹變法。光緒帝二十二年十月黃遵憲入京受到光緒帝皇帝和帝黨官僚接見,次年被任命為湖南長寶鹽法道等職,積極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光緒帝二十四年八月,光緒帝帝任命黃遵憲為出使日本大臣。戊戌政變失敗後,黃遵憲被清政府列為“從嚴懲辦”的維新亂黨,但由於外國駐華公使等幹預,清政府允許黃遵憲辭職還鄉。黃遵憲回鄉後仍熱心推進立憲、革命等工作,並潛心新體詩創作,被譽為“詩界革命巨子”。同時,他熱心家鄉教育事業,創立嘉應興學會議所,自任會長,積極興辦新學堂。黃遵憲的著作生平自定的有《日本雜事詩》、《日本國誌》、《人境廬詩草》等3種。
論詩主張“我手寫吾口”,要求表現“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長於古體詩,有《日本雜事詩》及《境廬詩草》。
多年來黃遵憲的歷史地位被不少人局限性地理解,後人往往從文學或詩界革命的領域去理解他,而忽視其作為愛國者、思想家、變法維新者、政治家的本來面目,對黃遵憲歷史地位全面深刻認識,是直到近年來才開始出現的。”且看:
———影響中國近代思想界的達爾文進化論和盧梭民約論,最早是由黃遵憲介紹到中國來的,中國士大夫最早是從黃遵憲撰寫的《日本國誌》了解到人權、民主、平等的概念。《日本國誌》中的維新變法思想,使當時的康、梁乃至光緒帝皇帝都受到很大啟發,其“分官權於民”的思想明顯地啟發了壹代偉人孫中山形成民權主義的思想。
———黃遵憲與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章太炎、嚴復等“書生議政,坐而論道”不同,他有豐富的外交實踐經驗與鬥爭經驗,他在戊戌政變前的湖南創立了保障社會治安的保衛局等措施在政變失敗後仍能保留下來,就說明黃遵憲的改革是切中國情的,他在湖南協助陳寶箴推行新政的卓越成效是他把變法理論靈活運用於中國實踐的結果。
———黃遵憲在漫長的外交生涯中,深知國家主權的重要性,沈痛指出:“弱為萬國役,治為天下強。”他致力保護華僑、僑工的權益,抵制排華運動,聯絡僑商組織商會;在新加坡又創立保衛華工的南洋護照制度。
———黃遵憲被公認為晚清“詩界革命的壹面旗幟”,其“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的吶喊成了詩界革命的口號;其《人境廬詩草》的清新之風,壹掃舊體詩的陳腐暮氣;其詩作真實生動地記錄了晚清絕大多數重大歷史事件,因此生前即有晚清“詩史”之譽。
黃遵憲在短短的58年生涯中,遊歷日、英、法、意、比、美及新加坡等西方國家以及香港等***13個年頭,親身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西方文化浪潮,他站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高度,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潮流和中國的國情,積極主張維新變法,在維新變法失敗後,他卻矢誌不渝,堅信“滔滔江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的革新之道。100多年過去了,今天緬懷起這位客家先賢的遠見卓識,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黃遵憲所著《日本國誌》是近代中國系統介紹日本政治、歷史、人文、地理的重要專著,其詩作《日本雜事詩》等反映了近代中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被稱為“詩史”。
雜感
黃遵憲
六經字所無,不敢入詩篇。我手寫吾口,古豈能拘牽?
贈梁任公同年
補充:生平詳記
寸寸河山寸寸金,瓜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黃遵憲,字公度, 1848 年 4 月 27 日 (清道光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出生在廣東嘉應州 (今梅縣)。是我國近代歷史上壹位卓越的愛國詩人,也
是壹位有才幹的政治活動家和外交家。
黃遵憲的祖上原是中原人,大約在元朝的時候渡江南下,經閩江流域,
最後在廣東東部東江流域的嘉應州定居下來。 (廣東人稱他們為 “客家人”)
黃遵憲的祖父叫黃際?N,據地方誌記載, “性和易,處事練達”,是壹個開
明的士紳。有壹年嘉應州鬧大饑荒,米賣到壹千五百錢壹鬥。黃際?N和州中
壹些人士捐款救濟饑民,受其惠者甚眾。他在地方上還提過不少好的建議,
如向地方長官提出 “設糧房於堂皇側”,方便貧民百姓,使 “州人至今稱道
弗衰”。黃遵憲的父親叫黃鴻藻,科舉考試中了舉人以後,由戶部主事調任
知府,分派到廣西省。先後在南寧、梧州壹帶辦理糧食調撥工作。 1884 年,
中法戰爭期間,我國軍隊源源開出鎮南關,糧食所需,十分急迫。黃鴻藻能
及時把大批糧食從南寧等地調運到前線去,解決軍隊的給養問題,對鼓舞軍
士的戰鬥精神,起了很大作用。以後黃鴻藻升任思恩府知府,任職期間 “辦
農桑,修書院,教養兼施,政聲卓著”。他曾這樣表示過自己的抱負: “士
大夫平日讀書修養,應以天下為己任,當官做事,不應首先考慮個人禍福,
而應以國家大計 為重。”黃鴻藻不僅是壹位有才幹的政務家,還是壹個喜歡
詩歌的人。他在廣西任職期間,政事余暇,常與同僚們遊山賞水,飲酒吟詩,
寫過壹些很有才情的詩篇。父親的思想品質,以及對詩歌的偏愛,對黃遵憲
自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不過,在黃遵憲童年的生活中,給他更大影響的
是他的曾祖母李氏。
黃遵憲出生在壹個四世同堂,成員多達 70 余人的大家庭裏。黃遵憲的曾
祖母李氏德高望重,是大家庭裏的中心人物。在眾多兄弟姐妹中,李氏特別
偏愛黃遵憲。黃遵憲才 1 歲多,弟弟又降生了,兩人在母親懷中爭乳。為給
黃遵憲母親解圍,高齡的李氏負起了帶養黃遵憲的任務。她親手為小曾孫裁
制衣裳,烹調食物,體貼得無微不至。她還故意把曾孫打扮成女孩子模樣,
梳個盤雲髻,穿上紅衫紅裙,惹得鄰裏們都笑。
黃遵憲的家鄉不僅山青水秀,而且是遠近聞名的山歌之鄉。還在黃遵憲
呀呀學語的時候,李氏就教他唱兒歌: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
後來,李氏又教他唱山歌,背誦 《千家詩》。在李氏的影響下,黃遵憲自幼
就受到了文學的熏陶。 1856 年,黃遵憲 9 歲時,他父親中了舉人。喜報傳來,
全家慶賀,李氏興奮地撫摸著黃遵憲的頭說: “這孩子屬猴,可比猴子還伶
俐,長大後定會比他父親更有出息。”話語間充滿了對小曾孫的厚望。
黃遵憲 10 歲的時候,開始學寫詩。有壹天,塾師以唐代大詩人杜甫 《望
嶽》中的名句 “壹覽眾山小”為題,讓黃遵憲作詩, 他思索片刻,提筆寫下:
“天下猶為小,何論眼底山。”壹個有遠大誌向的人,站得高,看得遠,連
整個世界大勢都能看得清楚,不會覺得世界太大,更何況那些壹目了然的眼
底群山呢!這詩句口氣很大,出語不凡,意境比杜詩更進壹層,使塾師驚異、
贊嘆不已。
科舉路上徘徊
在家庭的影響下,在塾師的指導下,黃遵憲的學習不斷有長進。在封建
社會裏,知識分子大都要通過科舉考試才能擠進官僚階層。明清以後,適應
封建制度的發展,建立了壹套比唐宋時期更完備的科舉制度。為培養馴順的
奴才,統治者特別看重八股文、試帖和楷法。所謂八股文,指的是考試中 “代
聖賢立言”的文章。全文除首尾外,分八段,每兩段必須逐字成對。題目都
是出自 “四書”、 “五經”,考生對題目的理解只能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依
據。所謂試帖詩,也同八股文壹樣,必須按壹定的格式,可以說就是在做壹
種沒有實際內容的文字遊戲。這種考試分為三級:院試,考中了是秀才;鄉
試,考中了是舉人;會試、殿試,考中了是進士。
黃遵憲所受的教育,決定了他不可能不走科舉仕途的道路。然而,黃遵
憲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社會處在劇烈變化的時代。就在黃遵憲出生的前 8
年,即 1840 年,爆發了鴉片戰爭。西方列強用炮艦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強迫
清政府簽訂了壹 個又壹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的領土主權開始喪失,自給自足
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中國社會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民族矛盾
的加深,使階級矛盾更加尖銳。黃遵憲出生後第三年,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太平天國政權存在了 14 年,太平
軍縱橫 18 個省,沈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社會動蕩不安,使人們的生活和
思想意識開始發生了變化。壹部分地主階級知識分子,開始了解世界,並提
出向西方學習的主張,認為不能以天朝大國自居。他們對於清朝政府的腐敗,
深惡痛絕,呼籲強國強兵,抗擊外來的侵略。
面對民族危機、社會動蕩,黃遵憲也認真思索起來。他在壹首詩中寫道:
“世儒誦詩書,往往矜爪嘴。昂頭道皇古,抵掌說平治。”詩中批評了只知
道熟讀古書高談闊論的人,認為想用古代的辦法來治理國家是行不通的。詩
中又寫道: “儒生不出門,勿論當世事、識時貴如今,通情貴憫世。”進壹
步說出了他的主張:要治理好國家,必須了解當今世界的情況。
1867 年,黃遵憲參加院試,入州學,當了秀才,取得了參加鄉試考舉人
的資格,同年秋即赴廣州應考,沒有考中。 1870 年,黃遵憲第二次去廣州應
考,結果又名落孫山。廣州是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是軍事要地,
又是林則徐禁煙、關天培等愛國將領抗擊外國侵略的地方。黃遵憲在廣州的
逗留,使他寫下了 《羊城感賦》的組詩,其中壹首極力贊揚了關天培 的英勇
和將略,歌頌了這位光榮殉國的英雄。由廣州回家的途中,黃遵憲到香港作
了壹次短期旅行。他看到昔日祖國的海島,今已是外國人的樂園,香港的中
國人受著殖民統治。更可悲的是,英國殖民者已把香港作為進壹步侵略中國
的基地。大批的鴉片煙,正準備運往內地。黃遵憲心情十分沈痛,他寫了 《香
港感懷十首》,字裏行間表現了愛國主義的憤懣情緒。
屢次考試不中,使黃遵憲精神上非常痛苦。以後幾年中,黃遵憲壹方面
對埋於案頭,作八股吟詩賦,消磨寶貴的生命,心有不甘,鄙棄科舉的念頭來越強烈;壹方面又抱著壹種渺茫的希望,幾乎是無可奈何地進行準備,
參加下壹次的考試。
1873 年黃遵憲 26 歲時,考取了拔貢生,按當時考試的辦法,凡得到 “監
生”、 “貢生”頭銜的,都可以參加順天 (清朝沿用明朝舊制。以北京為順
天府)鄉試。 1874 年春,黃遵憲啟程去北京。當時他父親正在戶部任職,也
在北京,於是爺兒倆生活在壹起。由於黃鴻藻的薪俸不多,所以他們的生活
很簡樸。在北京,黃遵憲交了壹些朋友,還結識了壹些官場上的人物,這對
他以後的政治生活產生了壹定的影響。特別是 1876 年,他隨父親到山東煙臺
作了壹次漫遊,見到了洋務派官僚張蔭桓、李鴻章等人。所謂洋務派,是第
二次鴉片戰爭後,隨著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階級內部壹部分官僚主張利用
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的統治。他們與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壹切外
洋事物不同,提出 “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口號,掀起了洋務運 動,先後創辦
了壹些近代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
發展,對處國經濟勢力在中國的擴張,也起到了壹些抵制作用。
黃遵憲在他們面前侃侃而談,引起了他們對這位年輕人的興趣和註意。
李鴻章竟當著別人的面稱道黃遵憲為 “霸才”。以李鴻章當時權勢和地位,
能如此推重黃遵憲這樣壹位初出茅廬的後輩,使黃遵憲大有 “知遇”之感。
這是黃遵憲和洋務派發生聯系的開始。
同年秋,黃遵憲猶豫再三,還是參加了順天鄉試。結果這壹次被錄取為
第 141 名舉人。
1877 年,黃遵憲的同鄉、翰林院侍講何如漳,被任命為中國第壹任駐日
公使。他熟悉黃遵憲並了解他對時務的見解,所以邀請他壹起去日本。黃遵
憲考取舉人後,家人都希望他再考進士,加上當時中國是壹個屢戰屢敗的弱
國,處在列強虎視眈眈之下,清朝的許多大臣對國際形勢又茫然無知,造成
外交活動的困難,所以參與外交活動是很不利的,對個人來說甚至是危險的。
為此家人反對他去日本。黃遵憲沒有膽怯畏縮,愛國主義的思想使他充滿著
信心和勇氣,去擔負艱巨的外交工作。他不顧家人和親友的反對,毅然拋棄
科舉仕途,選擇了到海外從事外交工作的職業。經過何如漳的推薦,黃遵憲
被任命為駐日參贊官,隨行出使日本。
出使前夕,黃遵憲的心情非常激動,多年來,科舉考試的 折磨給他帶來
的痛苦,似乎都消除了。他對著自己的像片,寫道: “如此頭顱如此腹,此
行萬裏亦奇哉,諸公未見靴尖?,待我扶桑濯足來。”中國古籍裏稱日本為
扶桑,黃遵憲風趣地表示要去扶桑洗腳,表達了他希望在對日外交工作中施
展才能,實現抱負的心情。
外交生涯
1877 年 11 月 26 日傍晚,黃遵憲隨何如璋由上海乘輪船啟程,壹行 30
余人,最後在神戶登陸,開始了在日本的外交活動。
日本是亞洲東部的壹個島國,自 17 世紀開始,遭到荷蘭殖民者的侵略,
引起社會的變化,民族矛盾加深,其情形與當時中國相似。 1868 年,日本發
生了明治維新,通過壹系列的改革,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逐漸
強大起來。 1874 年,發生了日本武裝侵略臺灣的事件,中國人在感到震驚的
同時,迫切要求了解日本,想知道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到底發生了什麽變化,
究竟它是怎樣學習西方變法自強的。黃遵憲的心情也正是這樣。
黃遵憲作為壹個友好的使者,到日本後,漫遊各地,參加各種集會,結
交各方面的人士,與許多日本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異國的風土人情,增
加了他的創作激情,他寫下了大量的反映日本歷史、現狀、自然景色和風情
民俗的詩歌,後來編 成了 《日本雜事詩》刊行。 1880 年,日本友人源輝聲先
生在征得黃遵憲同意後,把 《日本雜事詩》的部分原稿,埋藏在東京墨江畔
的家裏,由黃遵憲題寫了 “日本雜事詩最初稿冢”九個字,刻石豎碑,作為
中日兩國人民永久友誼的象征。碑石上還刻著黃遵憲的兩句詩:
壹卷詩兮壹?g土,詩與土兮***千古。
同時還有源輝聲先生和的詩:
詩有靈兮土亦香,我願與麗句兮永為鄰。
源輝聲先生逝世後,安葬於東京都北部的平林寺,詩冢也被遷到該處。
這件事成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壹段動人的佳話。
在日本期間,黃遵憲開始接觸從西方傳播到日本的資產階級民主自由學
說。他剛到日本時,聽到關於民主自由的說法是很驚訝的,當他讀了法國啟
蒙運動先驅盧梭、孟德斯鳩的著作後,思想有了明顯的轉變。根據在日本的
親身體驗,使他認識到民主政治比封建專制政治要好,而且認為民主政治代
替封建專制政治是必然的趨勢。有壹次他對何如漳說: “中國必變從西法。”
如果不像日本那樣維新自強,必遭奴役、瓜分之禍。正是這種思想的形成,
使他後來成為我國維新變法運動的積極倡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