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親途中發生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壹書中有關於伯牙鼓琴的民間故事。 原文: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裏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裏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鐘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下;心裏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您聽曲子好啊,好啊!心裏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從哪裏讓我的琴聲逃過妳的耳朵呢?”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裏,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準。
2. 文言文《伯牙善鼓琴》解析這個是《伯牙絕弦》。
原版: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至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翻譯:
俞伯牙擅長彈琴,鐘子期擅長於傾聽。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裏想到高山,鐘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俞伯牙心裏想到流水,鐘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在我耳邊流淌!” 俞伯牙心裏想到什麽,鐘子期都能準確地說出他心裏想的。鐘子期去世後,俞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鐘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挑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停留在巖石下;心裏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鐘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妳能聽出我的心意,想象出的景象就像我的心中的景象。我到哪裏讓我的琴聲逃過妳的耳朵呢?”
表達的思想感情:伯牙絕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壹個故事,俞伯牙與鐘子期是壹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俞伯牙善於演奏,鐘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壹詞的由來。後鐘子期因病亡故,俞伯牙悲痛萬分,認為知音已死,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鐘子期壹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所以就“破琴絕弦”,終生不再彈琴了。
註解:
峨峨 :高
兮 :語氣詞,相當於“啊”。
若 :像……壹樣。
洋洋 :廣大。
念 :心裏所想的。
必 :壹定,必定。
之:他。
謂 :認為,以為。
知音 :理解自己心意,有***同語言的人。
乃 :就。
復:再,又。
弦:在這裏讀作xián的音。
誌在流水:心裏想到河流。
我想對鐘子期說:知音難覓,可是妳離開了伯牙,他此後如何安生?只希望妳們來世再做知音,妳可以繼續聽他的琴,聽琴聲的意境。
3. 伯牙鼓琴 古文全解高山流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登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誌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很高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壹般。壹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妳已經學會了。”
有壹日他坐船來到川江峽口處,突遇狂風暴雨。船夫速將船搖到壹山崖下拋錨歇息,暴雨停後,伯牙見這高山之間的川江有別樣的風韻,不禁犯了琴癮就在船上借此情景彈奏起來。突然琴弦斷了壹根,擡頭壹看,就見不遠處的山崖上有個樵夫立在那裏聆聽!伯牙問到:小哥怎麽會在此處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被暴雨阻於此崖。忽聽琴聲壹片,不覺聽上了癮!伯牙高興的問道:“妳既然聽琴,可知老夫適才彈的是什麽曲子?”樵夫說到:大人所彈,乃是您見到山中川江在雨後的感慨,琴聲就像那高山壹樣啊!琴聲裏我還聽到了山間江水流動的聲音。
俞伯牙驚呆了!他推琴而起,拱手作禮道:“真是荒山藏美玉,今天遍訪知音,今得遇小哥,此生心願已了!便拉他面對青山作拜。伯牙又說到;我與妳知音壹回,就把剛才彈壹曲起名叫《高山流水》吧!約定來年春暖花開之際在此聚首,以敘衷腸。
轉眼到了約定日期,俞伯牙又來到長江口,卻不見鐘子期來與他會面。壹打聽才知道,子期已於年前病世!伯牙聽了頓時熱淚長流。來到子期的墳前捶打著墓碑道:“可憐我遍訪才華才遇到這壹個知音,這麽年輕竟先我而去。俞伯牙跪在琴前,熱淚盈眶泣灑在琴上。仰天叫道:子期呀,且聽伯牙再為妳彈壹曲吧……! 俞伯牙彈完此曲,淚流滿面地說:“從此知音絕矣!”說完,他拿起琴,對著鐘子期墓前的石頭用力壹摔,琴身粉碎,從此俞伯牙再也不彈琴,卻給後人留下壹曲《高山流水》。
摘錄關於高山流水的典故如下: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誌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誌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4.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伯牙絕弦》是壹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課文。
文言文初次被編入小學教材,對於小學生來說,“文言文”是壹個新的名詞,這張陌生的“臉”會讓孩子欣賞和熱愛嗎?我有點疑惑。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伯牙和鐘子期,壹個善鼓,壹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誌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壹、“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絕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紮紮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發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範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壹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
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運用語言,在紮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澱語感,領悟語言規律。二、“壹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
葉聖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壹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整堂課,我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壹杯醇香的酒,品味著壹杯清香的茶,在字裏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壹***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麽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麽。
這壹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裏熠熠發光,令人折服。
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麽?通過想象說話,再壹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壹寫安慰伯牙的話,這壹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
在這節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贊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壹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最後,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壹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裏,設身處地去讀,去想。
讓學生的靈魂沈浮於字裏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伯牙絕弦》教學反思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裏,佳話千載。
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和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樣壹篇飽含深意的文言文,該采用什麽方法教學呢?我參閱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也觀看了幾個老師的教師視頻,真是越看越亂,越亂越急,覺得什麽內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過用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又怕內容太少,沒有亮點,壹節課下來不夠緊湊,再三思考之下,我還是決定壹個課時完成,於是借助教師教學用書,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分成了四大板塊:整體讀文,初解絕弦;再解絕弦(何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絕弦;回味絕弦。緊抓“情脈“,體會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應。
總以為這條線會壹通到底,可是,事實是殘酷的,我的幻想破滅了,壹個壹個的問題不斷湧現出來.。1、學生的朗讀指導沒有到位,雖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朗讀的提高不大,特別是兩個語氣詞“哉、兮”,引導了多次,學生仍然讀不出味來,如果當時能示範讀壹讀,傳授壹些技巧,那麽效果會更好。
2、以學生為主體現還不夠,解難釋疑時還不能放手,應該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並有所體會,但是為了節省時間,當第壹個學生說道“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學流程繼續下去,完全沒有留下讓學生提問的時間。
3、時間的把握更存在問題,當 *** 響時,我還有壹個環節沒有完成,就是“面對如此傷心難過的伯牙,妳有什麽想說的嗎?”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去完成練筆,再回歸課文,齊誦全文,來個總結,給這堂課畫上壹個完美的句號,但是由於前面引的太多,導致無法完成了,課後我利用了壹點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發現學生寫的得好,甚至還有同學引用了詩句,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等,感受頗深,事後想想,如果可以。
5. 閱讀課文,回答問題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高山,答案 (1)文言文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
“信”是忠實於原文的內容和每個句子的含義。“達”就是翻譯出現代文表意要明確,語言要通暢。
“雅”就是用簡明、優美、富有文采的現代漢語把原文的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表達出來。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文中出現的生字詞及其用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結合工具書和註釋,通過多種閱讀形式,理清文章主要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知音的境界,樹立正確的交友觀,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
(3)新課教學過程。 初讀課文,感知知音。
①師:伯牙為什麽要斷琴絕弦,不再彈琴了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註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學生自讀課文,教師適時指導。
③指明學生讀課文,指導學生恰當停頓,理解並讀好兩個語氣詞“哉、兮”。 出示:哉、兮。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④師:要想把文言文讀好,我們就要準確理解文言文中關鍵詞語的意思。 請同學們結合註釋再讀讀課文,看有哪些關鍵詞語不太理解?預設幾個教學生成點。
①四個“善”字的不同用法。 (出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
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鐘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鐘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善鼓琴”“善聽”中的“善”字可理解為“擅長、善於”的意思,兩個“善哉”表贊嘆之意。 ②“誌在高山”中的“誌”和“伯牙所念”中的“念”,都是“心裏想”的意思。
此處讓學生了解漢字是表意文字,不同的字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 品讀課文,感悟知音。
①師:讀了這麽多遍,相信同學們已經理解了這篇文言文的意思。誰能用壹兩句話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②理解“知音”壹詞。
·看圖,了解身份,感悟二人成為知音的基礎。 (出示課文插圖,看圖介紹這兩個人物的身份。)
思考:這樣兩個身份、地位相差甚遠的人,是什麽讓他們走到了壹起?文中哪句話指出了這壹點?預設:是音樂、是琴。 師:愛好相同是伯牙和子期成為知音的基礎。
·抓重點句子,感悟二人的知音之情。 A。
從文中哪些事實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出示:伯牙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B。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句話的意思。
C。創設情境,指導朗讀,啟發學生感悟。
a。假如妳就是站在琴旁善聽的鐘子期,當琴聲悠揚響起時(播放《高山流水》中“高山”這段音樂),妳們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高山?(生欣賞音樂並想象)預設:我仿佛看到了挺拔險峻的泰山。
我仿佛看到了高聳入雲的高山。 我仿佛看到了氣勢磅礴的高山。
師:於是,妳們滿心贊嘆壹(生讀)善哉,峨峨兮若泰山!b。伯牙繼續鼓琴,洋洋的流水仿佛從他的指問流淌而出(播放《高山流水》中“流水”這段音樂),妳們眼前仿佛出現了怎樣的流水呢?(生欣賞音樂並想象)預設:我仿佛看到了洶湧澎湃的江河。
我仿佛看到了廣闊無邊的大海。 師:於是,妳們滿心贊嘆——(生接讀)善哉,洋洋兮若江河!D。
誘發學生想象,深刻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句話的內涵。 a。
引發學生延伸想象,放飛思緒。既然說伯牙善鼓琴,那麽他的琴聲壹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之外,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回答:明月、清風……當伯牙所念清風,鐘子期必得壹(生接:清風)。
當伯牙所念明月,鐘子期必得——(生接:明月)。 b。
當子期聽到時,他又會怎樣贊嘆呢?引導學生仿照文中旬式表達(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C。
用課文中的壹句話概括就是——(生接讀)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d。
總結。壹個所念,壹個所得,“心有靈犀壹點通”,這就是真正的壹——知音!E。
全班誦讀“高山流水”這千古流傳的佳句,體會感情。 (出示:伯牙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聆聽靜想,深悟知音不在的痛。
A。教師補充介紹相關資料,調動學生情感體驗,並指導朗讀:相傳,伯牙與子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裏相會。
春去秋來,伯牙如期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卻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出示課文最後壹句: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B。當伯牙再次來到這裏的時候,等到的不是鐘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
此刻他多想在墳前再為“知音”彈壹曲啊,於是,他內心的痛楚全部化作了音符(課件播放鼓琴的音樂,顯得雜亂,最終斷弦而絕)。 師:伯牙再也見不到自己的知音了。
能把伯牙當時的心情讀出來嗎?(生讀最後壹句話。)師:斷的只是“弦”嗎?絕的只是“琴”嗎?(設計意圖:文言文的教學要註重自讀自悟,讀得充分,讀得人情,讀出文章的韻味。
所以,這個環節的默讀、圈畫是對學生讀書能力的培養。 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幾句話的意思,文白互通,是學生學懂文言文的基礎。
聽音樂想象畫面,意在還原語境,讓學生沈浸在高山流水的旋律中,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使之在人情入境中與文本深入對話,體會知音的境界。)誦讀全文,回味知音。
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為美談,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