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唐代以後的茶樹栽培都有什麽樣的記載?

唐代以後的茶樹栽培都有什麽樣的記載?

我國古代的茶樹栽培,是茶葉生產史上第壹次也是最有決定意義的壹次飛躍。

我國茶樹栽培技術,實際是從陸羽《茶經》及其後的《四時纂要》始有記載的,尤其是《茶經》中的記載,是壹個歷史性高起點,以至於以後相關文獻中對於茶樹栽培技術的記載,壹般都是抄引《茶經》和《四時纂要》的內容。

因此,唐及其後茶樹栽培的各項具體技術,體現了我國古代在這壹領域的最高成就。

從我國古籍記載的情況來看,我國古代對茶樹生物學特性的認識,主要也就是講茶樹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而這方面的記載,最早也是從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開始的。

陸羽在他的作品《茶經》的開篇就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陰山坡谷者,不堪采掇。”

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茶,是我國南方的優良樹木;種茶的土壤,以巖石充分風化的土壤為最好,有碎石子的礫壤次之,黃色黏土最差;以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栽種的較次……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山谷的品質不好,不值得采摘,因為它的性質凝滯,喝了會使人腹脹。

這些話,明確指出了茶的品質與外界環境條件有較大關系。

據《茶經》和唐末韓鄂的《四時纂要》載:種茶開坑以後,要“熟”保,兩年以後“耘治”,要用小便、稀糞和蠶沙澆壅;茶宜種在壹定坡度的山坡,平地“須於兩畔開溝壟泄。”

從上面記載,我們不難看出,關於茶樹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要求,至少在唐代時就認識到這樣幾點:茶樹是壹種喜溫濕的作物,寒冷幹旱的北方不宜種植;茶樹不喜陽光直射,具有耐陰的特性;茶宜種於土質疏松、肥沃的地方,黏重的黃土不利茶樹生長;茶樹根系對土壤的通透性有壹定的要求,耘治能促進茶樹生長;茶地要求排水良好,地下水位不能過高,更不能積水。

宋代關於茶樹對外界環境條件要求的記載,既多又具體。如北宋文學家蘇軾說“細雨足時茶戶喜”;北宋宋子安《東溪試茶錄》載:“茶宜高山之陰,而喜日陽之早”;南宋孝宗時人趙汝礪《北苑別錄》講,每年六月要鋤草壹次。

這些記載,除蘇軾說明了茶樹特別在芽葉生長旺季,要求空氣中濕度要大以外,其他都只是對唐代提到的認識作些補充而已。宋以後的記載,多數是抄襲唐宋時的資料,當然在某些方面也有所發展。